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和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培養正確分析文言文內容及準確概括文中觀點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實的態度和對蘇武的贊美之情,體會文章簡潔整飭的語言、生動入微的細節和對比手法的作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傳主的堅強意志、愛國精神與不屈信念,品味文中體現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審美價值。
在教學方法上,以學生為主體,力圖體現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安排三課時,借助多媒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孔子云:“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確,艱難困苦中最能見出一個人的品性,滄海橫流中方顯出一個英雄的本色。面對人生窮途危難是卑躬屈膝還是傲骨在腰,這是一個涉及心靈的選擇。在這樣的選擇前,志士仁人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今天,就讓我們心懷虔誠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漢蘇武。 (多媒體顯示課題《蘇武傳》,教師解說《蘇武傳》與《左傳》中“傳”)
二、整體感知
1、學生串讀課文,串讀過程中正音、把握節奏。(10段由10個學生來讀,其余學生聽讀,注意是否正確,如果有誤在讀完一段后及時糾正)
2、學生參考課下注釋(注釋很詳細)自讀并翻譯,確認重點詞義、句式,教師明確(多媒體顯示)
(一)句式積累
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斷)
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 (判斷)
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斷)
見犯乃死,重負國 (被動)
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動)
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后置)
即謀單于,何以復加? (賓語前置)
何以女為見? (賓語前置)
為降虜于蠻夷 (介賓后置)
單于子弟發兵與(之)戰 (省略句式)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工夫興味長。”教師引導學生沉下心閱讀文字,親近文字,為后面的解讀鋪墊。積累句式要善于抓住特殊句式的形式標志來準確判斷,善于在學習中歸類。
(二)詞類活用
單于壯其節 (意動)
盡歸漢使路充國等 (使動)
欲因此時降武 (使動)
其一人夜亡 (名作狀)
為什么“壯”是意動?“歸”“降”是使動?“夜”是作狀語?推演出一般規律并聯系已經學過的句子來佐證。
(三)古今異義
且陛下春秋高(年紀)
漢亦留之以相當(相抵押)
皆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漢天子,我丈人行也(對老人、長輩的尊稱)
欲因此時降武 (“因”,趁機;“此”,這)
武等實在(“實”,確實;“在”,存在)
3、思考:課文記敘了蘇武的哪幾件事情?表現了蘇武的什么品性?
明確:課文先后記敘了蘇武的兩次自刎、兩次反勸降和北海牧羊幾件事,表現了蘇武堅定的信念、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表現了蘇武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大丈夫氣節。
第二課時
一、激情導入
蘇武以氣節而光照千秋。兩千多年來,他砥礪著無數仁人蹈死不顧,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將不屈之信念、不朽之愛國精神大旗高高標舉,獵獵作響于歷史的時空。本節課,我們將進一步體會蘇武的錚錚鐵骨、拳拳愛國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來體現他的這種精神氣節。請大家合作探究,細心研習課文。
二、分組討論,研讀文本。
全班分為三大組,每組探討一個問題。
第一大組:用短語形式給每個自然段擬小標題,在此基礎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組:比較衛律、李陵勸降的章節,并體會文章對比藝術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組:思量細節描寫的作用并想想蘇武先欲自殺后設法存活是否矛盾。
明確:第一大組:小標題 ①武至匈奴,單于受贈
②緱王謀反,張勝知之 ③謀反未果,欲殺漢使 ④舍生取義,匈奴急醫
⑤衛律勸降,蘇武不屈 ⑥北海牧羊,貧賤不移 ⑦李陵勸降,巋然不動
⑧李陵再勸,忠誠如一 ⑨漢匈和親,請還蘇武 ⑩艱險盡嘗,發白歸漢
文章思路:本文是人物傳記,以時間為經、事跡為緯,可分為三部分,依次為出使匈奴、被困北地、發白歸漢,生動刻畫了一個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
第二大組: 衛律勸降,語言直露,驚心動魄。首先以劍斬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脅迫蘇武。而蘇武很沉穩地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回擊:“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維護了國家的聲譽,并且在衛律“舉劍擬之”時巍然不動。衛律見威脅無效,轉以榮華富貴利誘蘇武。蘇武卻趁此機會反守為攻,力斥衛律叛國降敵的可恥,宣揚國家力量的強大。酣暢淋漓!既使衛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輕易加害于他。
李陵勸降,攻心為上。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處處為蘇武著想,又輔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勸降具有很大的說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關系,這時候,只要蘇武的思想稍有一點雜念,精神就會立即崩潰。蘇武的斷然拒絕卻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奪目。李陵的勸降及蘇武的沉著應對進一步提升了蘇武的精神境界。而且李陵的流淚和悲慨也襯托出蘇武高風亮節的感人力量。
對比手法。作者以賣國求榮的衛律、意志不堅的張勝、懦弱痛苦的李陵來對比蘇武。他們反復無常的態度更鮮明地表現出蘇武持志如一、堅貞不移的高貴品質。衛律勸降時,采用了威脅手段: 舉劍欲擊。面對生死存亡的考驗,張勝請降,而“武不動”;面對榮華富貴的誘惑,衛律自以為得計了,而“武不應”。同樣是家庭慘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絕望了,蘇武卻仍然一片赤誠。
第三大組:寫史一般要力求冷靜、客觀地反映事實。班固在信守“史家”筆法不虛構、不溢美的前提下,則是飽含深情地以細節描寫含蓄表達了對蘇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之情。如在匈奴把蘇武囚禁大窖,并且斷絕食物供給時,蘇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流放北海,廩食不至時,蘇武“掘野鼠去屮實而食之”,頑強求生。“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又如在蘇武回國時,是“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無限滄桑!這些最具感染力的細節,充分表現出蘇武過人的意志、韌勁和忠誠。至于蘇武先欲自殺后設法存活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情形下的反抗方式。前以自刎表示為國雪恥和決不投降的決心,后以存活來捍衛國家尊嚴。
三、全班學生質疑解惑(這組學生提出問題,那組學生回答,交相“出招”“接招”)
學生的質疑頗有價值的是--
1、廉者不食嗟來之食。蘇武為何接受單于弟弟的饋贈,為其矯正弓弩?
商議后明確:白居易說“非其義,君子不輕其生;得其巳罰喊拙右姿怠胺瞧湟澹君子不輕其生;得其所,君子不愛其死”。不合義的要求,君子決不輕生;非死不可時,君子決不惜死。蘇武接受單于弟弟的饋贈,這是“君子不輕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這時的堅強存活恰恰便是一種斗爭方式。這與廉者,與寧可餓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不同?br>
2、李陵勸降時所說“陛下春秋高,法令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是實情,蘇武為何不接受?
商議后明確:漢武帝晚年的確殘忍,班固繼承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語帶批判,義正詞嚴。但蘇武秉持至高無上的君臣之義,堅定地對李陵說:“臣事君,猶子事父,子為父死無所恨。”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則,是蘇武盡忠于大漢帝國,至死不渝的表現。
3、蘇武的忠君是否帶有愚的成分?
商議后明確:蘇武的忠君表面看起來是對漢武帝,但實際上是對國家對人民的。身為漢使出使匈奴,在遇到意外事件之時,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屈節辱命,不能使人格、國格受辱,而是為了大漢王朝的利益,愿意赴湯蹈火。如果他變節投降,那么他個人雖安享富貴,但國家與人民無疑會蒙受屈辱。當然武帝的恩情也不能抵消其對親人的傷害之過,蘇武一味強調武帝對他們父子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為之肝腦涂地也不免帶有愚的成分。
4、蘇武出使匈奴前曾許諾其妻“生當復歸來,死當長相思”“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為何還在匈奴娶妻生子?
商議后明確:也許這是人性的弱點,真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娶了與自己對立民族的婦女為妻,確實有違當初諾言。不過所生孩子名曰“通國”恐怕別有寄托吧。同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我們又怎能苛責兩千多年前的蘇武?
第三課時
一、引入名家評價,供學生參考(多媒體顯示)
1、孔子云:“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又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蘇武有之矣! --漢班固
2、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唐溫庭筠
3、武所得賞賜,盡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節者也。--清何 焯
4、蘇武留胡節不辱, 雪地與冰天,窮困十九年, 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 歷盡難中難,心比鐵石堅, 時聽塞上,笳聲入耳痛心酸。
轉眼北風吹,群雁漢關飛,白發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幃, 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寧海枯石爛,大節定不虧,欲使匈奴,驚心碎膽,常服漢德威。
--《蘇武牧羊》歌詞
二、學生品評(先思考并形諸文字后舉手發言)
1、子卿毅然使匈奴,大義不受辱。漫漫十九載,北海牧羊,望斷歸國路。 威逼利誘不降胡,持節亮風骨。悠悠五千年,何謂忠臣?大漢有蘇武。--《醉花陰詠蘇武》
2、一顆忠誠之心,照耀了千秋史冊;一片報國之情,留下了萬世美名。錚錚鐵骨詮釋了剛毅,匈奴為之戰栗;悠悠心靈寫盡了頑強,天地為之動容。千年蘇武,不朽忠魂!
3、盡管有人說他不是民族英雄,但我認為他是!他拋卻小我的一己私利,而顧全國家的尊嚴,境界高卓,人格高尚。他先國后家的義舉令我肅然起敬,他“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歷史功績永不磨滅。
4、曹植在他的《白馬篇》中說“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在我心中蘇武就是這樣一個偉岸的大丈夫。
三、教師總結
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無疑要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去評價,而不能超越人物所處的歷史年代。蘇武作為漢朝的和平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對“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的誘惑,他心志不亂;面對“絕不飲食”的苦難的磨礪,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這是一種堅持,這堅持叫力量,這力量叫精神!
這更是一種氣節!寧折不彎!我們的民族自古便有這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仁人志士。譬如東周時趙相趙盾指使趙穿刺殺晉靈公,太史董狐秉筆直書。后齊相崔杼指使部下殺齊莊公,太史伯秉筆直書,其弟仲、叔、季亦然。伯、仲、叔先后被殺,季依然不改,崔杼只好作罷。董狐、伯、仲、叔、季、蘇武,這氣節一脈相承,共同凝聚為一座精神的長城,護衛起我們民族的一片天。
同時,今天當很多人像李陵一樣感嘆“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而難得糊涂時,兩千多年前的他--大漢蘇武依然堅定信念,踐行信念。他是如此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地活著,用心用力,純粹而極致。他的堅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他本可以對自己不那么殘忍,但他用堅守一筆一筆地鐫刻生命。他告訴我們生命原來需要一種精氣神,至大至剛!生命原來可以如此純粹!
[《蘇武傳》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高二語文《蘇武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