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2、學習必要的文言詞語與句式。
二、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中國歷史上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戰役,其中有一些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如巨鹿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官渡之戰、城濮之戰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其中一例--發生在公元前684年的齊魯長勺之戰。這一戰例歷來受到軍事家的重視,毛澤東也曾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對長勺之戰作了軍事學的評論。
(二)背景導入
春秋時期齊與魯是鄰國,都在今山東境內。齊是一等國,在春秋時期并國三十五;魯是二等國,曾并九國。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即公元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后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齊魯長勺之戰的導火線是齊國的內亂。前此兩年,齊桓公(即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斗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jǔ)國的公子小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并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齊桓公后來卻不計前嫌重用管仲,成為歷史佳話)。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后當即反擊魯軍,當時齊勝魯敗,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第二年春又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三)文學常識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歷史的一部編年體史書。作者舊傳是左丘明所作!蹲髠鳌贰稇饑摺返鹊某霈F,標志著中國敘事散文的成熟,開啟了我國敘事文學的傳統。
我國散文的最早源頭是甲骨卜辭(刻在甲骨上的占卜之事),再由《尚書》到《春秋》發展到《左傳》,被確定為先秦散文“敘事之最”,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左傳》作為一部歷史著作,作者卻很像一位故事講述者,有時很由戲劇性,甚至帶有迷信色彩時有些象志怪小說。它不只是記錄歷史事件,還表達了對歷史的理解和立場,站在儒家的立場上對事件和人物作出道德倫理的評判,總結歷史經驗教訓。
視頻欣賞:由這則歷史事件而形成我們常用地成語“一鼓作氣”。
(四)朗讀感知
1、正音 劌(guì) 鄙(bǐ) 孚(fú) 間(jiàn) 循(biàn) 靡(mǐ)
2、朗讀語氣浯調訓練
〖提問〗:文章的哪些地方需要注意朗讀時的語氣?老師補充
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讀出反對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從也。(讀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讀出肯定的意味)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語調應舒緩、深沉,讀出議論的語氣)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有解說的意味,語調應低緩)
3、聽范讀
(五)探究研讀
1、概述大意--請仿用“春秋筆法”為《魯國日報》寫一則長勺之戰的新聞簡訊
〖明確〗:魯莊公十年春,齊國出兵進攻魯國。齊強魯弱。曹劌請見莊公,詢問備戰情況,隨同莊公參戰,大獲全勝,曹劌為魯莊公釋疑解惑。
“春秋筆法”--《春秋》記事非常簡單,近乎大事年表,例如這篇課文所記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話:“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
2、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記敘這次戰役的進程,還是記錄曹劌關于戰爭的論述?
3、短短200字的文章對戰爭的論述以怎樣的結構來清晰地論述的?分別概述了哪個方面?
戰前準備--戰中指揮--戰后分析取勝原因
4、全文有一個關鍵句“遠謀”,與之相對的是什么?它們又是怎樣進行對比性的描述的?
〖問題一〗:第一段對話一開始曹劌就提出了戰前準備的關鍵問題“何以戰”,莊公怎么回答?從中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一 --莊公把取勝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擁護和神的保護上
曹劌之“遠謀”之一 --那只不過是“小惠”“小信”(神靈--民眾),并強調了“民從”和“孚”的重要性,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儒家思想--孟子“天時 地利 人和”
〖問題二〗:第二段中莊公和曹劌的不同指揮方式中我們可以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二--莊公的“將鼓”“將逐”--表現了莊公的什么?--作戰中的不察敵情,急躁冒進;
曹劌之“遠謀”之二--兩個“未可”和兩個“可矣”--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戰機。
〖問題三〗:第三段分析戰役取勝的原因中又看出些什么?
“肉食者鄙”之三--“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見完全不懂軍事。
曹劌之“遠謀”之三--兩個“夫”字依次帶出兩層意思--有“遠謀”的軍事家。
【總結】:它生動地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通過人物對話,曹劌的“遠謀”和“肉食者鄙”得到了鮮明的對比。
5、自由質疑理解難點,老師答疑問補充
6、從本文我們不妨“管窺蠡測”,看看《左傳》在寫作上有哪些特點?
①史實記錄的詳略安排和剪裁。由文章表現重點決定--本文記敘的重點不是這次戰役的進程,還是記錄曹劌其人和他關于戰爭的論述。這與一般記錄戰爭的史書不同。
②語言精練,所謂“史家筆法”。例如對魯莊公,文中沒有直接用貶語,但我們卻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政治和軍事上的無能--“唯書其事跡”和“因言語而可知”。寫齊軍,僅用“三鼓”一語就表現出他們依仗數量優勢急切取勝的心理。
還可以舉一例:如寫晉楚之戰中寫晉軍潰敗的狼狽狀,僅一句“中軍、下軍爭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意思是:為爭渡奪船逃命,先上船者用刀砍爭攀船舷者的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
③巧妙地運用比照映襯的手法,使曹劌的形象鮮明生動。以曹劌與“鄉人”的對比突出曹劌抗敵御侮的責任感和護衛宗國的政治熱忱。從曹劌與莊公的對比中,以莊公的駑鈍、浮躁反襯曹劌的機敏、持重,一個出身下層而深謀遠慮的謀士形象躍然紙上。
(六)課后作業
背誦全文
[曹劌論戰(人教版九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曹劌論戰》教案
7.九年級人教版《 雨說》教案
10.人教版必修五英語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