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君會
內容摘要: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強調學習過程、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自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并獲得感悟和體驗,強調學生全員參與”(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讓學生學會收集、分析和判斷信息的新的學習方法。筆者把它分為社會化和校園化兩種類型。其核心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也必須隨之改變。教師的指導作用滲透在學生學習的全部過程之中,只有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學生才能形成有價值的創新成果。本文以筆者所先后指導的六個研究性學習小組為例,著重闡述學生在確定選題、制訂方案、實施方案、分析結果及撰寫研究報告過程中教師的指導策略。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指導 策略
正文內容:
2002年9月中旬,河南人民出版社《作文指導報》主辦的“南陽市第八屆作文頒獎暨語文教學報告會”上,全國著名的語文教育專家、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特級教師黃玉峰在其所作題為《我的語文教學理念與實踐》的學術報告中,講到自己語文教學實踐中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經歷及諸多好處。會后,筆者也不揣淺陋,查閱了大量資料,做了充分的準備后,于2003年春期至今,在所任教的班級先后組建了六個研究性學習小組進行指導,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一年來有過不少的體會和感受,現筆錄于后,以拋磚引玉、惠及更多的學生。
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從自然、社會、生活中或課堂、教材、課外圖書中選擇、確定所感興趣并有研究價值的可研究專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并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筆者認為,研究性學習可以有長期的研究(二三年)、中短期研究(半年至一年)和短期研究(一周至兩三個月內),相對于學生而言,長期研究似乎不太合適,初中生更宜于做短期研究。從自然、社會、生活中選擇研究專題屬于社會化研究性學習,從課堂、教材、課外圖書中選擇研究專題屬于校園化研究性學習。相對于初中生而言,后者似乎更適合一些。筆者所指導組建的六個小組均為校園化短期性研究小組。
研究性學習是人類最基本的學習方法之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前言課程的基本理念三》)。研究性學習就是一種最適宜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精神的教學活動。目前,它已經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構成部分。
研究性學習活動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當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并注意適時轉換自己的指導方式。筆者在該教學實驗中著力從如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
一、 指導學生恰當選取研究課題。
進行課題研究,選題極其重要,它是研究的“核心”和“命脈”,直接關系到今后研究的方向、進程、成果和效益。
首先,指導學生選擇一個合適的題目,是讓學生能夠順利進行研究的基礎。課題名稱應當是研究內容的高度概括,要求能夠畫龍點睛地反映整個課題最為主要的特征,簡明扼要地揭示課題的主要論點,它也好似一篇文章的題目。可以說,好的選題也是課題研究成功的一半。
在研究的最初階段確定課題時,學生往往只憑興趣、感覺和愛好進行選題,常常存在著范圍過大,內容空洞,研究指向不明確等問題。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是學生對所要研究的課題了解不夠,不知如何下手,而盲目地將某種臨時想到的問題作為選題的依據。這時,教師不要立即加以否定或指責,應當和學生討論交流、共同研究,直至所選課題達到目標清晰、指向明確為止。這樣做,能夠使學生在共同交流、探討的過程中提高選題的能力和技巧,在其今后選題時避免或減少不該出現的問題。
綜合前后六個小組一年來的研究情況,筆者將選題過程歸納為兩個階段:
1、感性認識階段。我們平常所做的理化生等學科教材中的實驗常常是將實驗的目的、材料、方法、過程甚至結果等全部在教材中呈現給學生后,再讓學生到實驗室里進行實驗操作,學生進行的是沒有新鮮感、缺乏探究價值、重復性的“驗證”工作,且個別實驗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沒有動手的興趣,不得已而為之,只好消極被動地接受,失去了學習本來應有的意義和價值。研究性學習將學習的權利完全還給了學生,由學生在感興趣的前提下自行確定可研究(包括研究的難易比值)、有價值的問題進行研究。從前后六個小組的研究內容來看,他們的選題都密切貼近他們的學習、生活實際,極大地誘發了他們探究的動機。在選題的同時,學生實際上已經歷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一可貴的思維過程。黃玉峰老師說過:“從某種意義上說,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美國哈佛大學校訓也稱:“我不要求你做出什么,我只要求你想做什么。”充分證明了這一經歷的可貴性,實際上,它也確實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理性認識階段。研究課題是在問題中確立起來的,但并非任何問題都可成為值得研究的課題。作為研究課題,必須考慮到它有無科學性、可操作性以及研究的意義和價值。確定課題的同時,應包括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體規劃。最初選題時,要盡量避免學生認識上的模糊:只憑興趣所在,忽視必要的背景知識、忽視問題的可研究性,即研究的價值和難易比值(以通過努力可以較輕松的完成為宜)。選取課題是否科學,如何開展研究,預期結果如何等都需要做深入的思考。告訴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可以對所要研究的領域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綜合考慮可操作性、研究價值等因素后,重新審視最初的選題是否合理,最終確定研究課題的題目。
二、指導學生制訂研究目標及方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研究性學習活動要順利實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目標、方案制訂得是否周密、細致。制訂一個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案,可以使研究過程剛一開始就做得合理、有序、方便可控。
長期以來的灌輸式學習,使學生像盲人走路一樣習慣于讓老師牽手領著。現在,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所選課題,剛開始學生會感到有些茫然,不知如何下手,這就需要指導他們及時制訂研究的目標和方案。因此,在他們每一次的研究課題選定之后,我都要求他們每個小組上交一份詳細的實施方案,寫明擬采取的研究模式,研究所需的技能,搜集信息的方法、途徑,所需的物質條件,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難及解決預案,乃至各個階段的預期成果等。事實上,學生在寫實施方案的同時,也理清了思路,為下一階段開展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另外,在此過程中,也讓學生對所確定的選題進行了一次較為深刻的反思,對提高其選題的能力和技巧有很大的幫助。
三、 督促學生實施研究方案、達到研究的目標。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研究的進程、遇到的困難,以及有哪些幫助性的需要,并進行有針對性指導。
在這一階段里,教師要與學生定期溝通,隨時了解、督促和指導他們目標、方案的實施。另外,教師還要及時了解研究小組內每位組員參加研究的情況,指導研究小組負責人做好小組內組員的分工,讓每個組員都有研究的責任感,承擔起不同的職責和任務,盡可能使每位組員都能充分參與到課題的研究之中。
四、指導學生分析研究結果,撰寫研究報告。
教師在對學生研究結果的分析中,可以發現他們在選題、設計、實施階段存在的一些問題,此時要及時指出,幫助他們養成嚴謹的科學作風。對于報告中的思路混亂、語義不清等文理方面的不足,教師要及時幫助、指導學生修改。另外,內容重復可能是學生研究報告中最常出現的問題,教師此前應注意指導他們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及成果,培養和發展他們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使他們最終都能根據需要取舍資料,產生一個科學、完整的研究報告和研究成果。
最后,筆者認為,在對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指導中,教師應努力避免兩個極端:一是變“指導”為“指揮”,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思路去做,剝奪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權利;二是變“指導”為“不導”,完全任由學生行事。在研究性學習模式剛剛開始階段,特別是在這種學習方式尚為新生事物的今天,學生的慣性思維還未完全扭轉過來,如果缺少教師的必要指導,學生從研究性學習中所得到的收獲將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使之流于形式而使學生一無所獲。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指導策略(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4.你死我活同義詞
5.做家務活日記
6.早教活動的教案
7.分區活動的教案
8.班隊活動的教案
9.讀書活動的教案
10.初一生活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