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譯文】
子夏說:“工匠在作坊里完成產品,君子通過學習來領悟道理。”
【評析】
子夏在這里通過工匠要想完成產品就離不開作坊,來說明君子要想領悟道理就離不開學習。我覺得非常有道理。
關于什么是“道”,自古以來就有不同的解釋,直到今天,也依然沒有一個絕對公認的解釋。關于“道”的本意究竟指什么?或者子夏在這里所指的“道”究竟是什么?我們這里暫不去爭論,因為我們在這里主要是探討企業管理的問題,所以我們不妨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探討一下“道”的含義。
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否可以將“道”的含義定義為“怎樣管理好企業的方法、理論、規律或奧秘?”
關于怎樣“悟道”,自古以來也有不同的觀點。比如在佛家看來,“悟道”就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子夏這里說的,可以通過學習的方式逐漸領悟道的真諦;一種是不通過漸進的學習,直接通過打禪等方式在瞬間“頓悟”。
對于領悟企業管理之道來說,我覺得苦思冪想式的“頓悟”是不太可行的,最起碼對于絕大多數管理者來說是不可行的,還是需要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等方式才行。尤其是,盡管企業管理之道從理論上來說并不是多么深奧,但是要真正落實運用到某個具體的企業,并能在日常管理中發揮作用,僅僅懂得一些精深的道理還是遠遠不夠的。也只有靠管理者一次又一次在管理實踐中的持續探索,才能真正尋找到最適合本企業的管理之道。在這樣的探索中,離開了學習,離開了理論學習,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學習,不但是增加知識的途徑、是消除惰性的方式、是改變不良工作習慣的途徑,還是悟道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網絡時代,我們能迅速方便地接觸到各種學習資料,能極大地開闊我們的視野,能讓我們從狹小的日常企業管理的小圈子里面跳出來。通過廣泛地學習了解別人的企業管理之道和管理理論,再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對本廠企業的實際現狀的透徹分析,就不難找出本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就能對癥下藥地找出有效的對策,再通過持續的改善,自然就能逐漸接近最適合本企業的管理之道了。
領悟企業管理之道是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可以說比那些宗教的悟道所需要的時間還要長,因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它所謂的道都是相對固定不變的,但是企業管理之道卻不是固定不變的。所有的企業都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一直在變動之中,它的人員、產品、技術、規模、客戶、乃至社會環境等都一直在變動之中,即使你現在領悟到了相對有效的企業管理之道,那么隨著企業的變化,原來曾經適用的管理之道也很可能變得不再適用了。
許多在管理崗位上的管理者管理水平長期停滯不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此沒有充分的認識。他們往往錯誤地認為“我之所以能擁有這個管理崗位,證明我的管理水平已經足夠了。”或者認為“我都已經在這個管理崗位上干了什么多年了,難道我還不懂怎樣管理嗎?”可悲的是,正是因為這樣錯誤的觀點扼殺了他們學習的熱情,也扼殺了他們持續提高管理水平的可能性。我在不同的企業都遇到過一些干了五六年乃至十幾年管理的管理者,他們的管理水平卻一直停留在五六年乃至十幾年之前的水平。他們在被提拔之初也許是優秀的或相對優秀的,但是一時的優秀并不代表永遠優秀。所有的優秀又都是相對的,在被提拔之初他們是相對優秀的,但很可能是當時他們周圍的人水平太低。五六年乃至十幾年后,當年比他們水平低的,通過學習完全可能超越他們,新來的人也可能一進來就比他們更加優秀。
如果你是總經理,你不妨觀察一下在你的部下里面,有沒有這樣的管理者。如果有,我相信你會知道應該怎么辦。
因此企業的管理之道是一個永遠不可能一勞永逸得到的東西,所有的管理者只要還在管理崗位上,也就都離不開學習,就像工匠們只要想制造產品就離不開作坊一樣。
“百工居肆”成其器物,科技日新則“人器”終難逃被“機器”取代之命運。
倘人人“學以致其道”成“不器”之“君子”,大同世界亦可期矣。
“管理”中人與財、物、事、時間之間的關系,西方管理科學理論及實踐似已日趨完善。然而最為重要的“人與人”的關系,終難期以科學手段突破,似唯沿“人文”一途尋解。而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于管理學領域大放光彩亦指日可待。
沿“修齊治平”一脈研習確為正途,然而“管理”畢竟不是一個人的事或一個人說了算。竊以為佟兄或可酌增“溝通”一章,或將“管理”一章分解闡述,《論語》中相應素材頗多,當可為作品增色不少。
[君子學以致其道與企業管理]相關文章:
5.
6.it管理論文
7.項目管理 論文
8.團隊管理有關論文
9.管理概論課程論文
10.關于管理專業實習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