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城關初級中學 田利群
一、活動主題:學會收集、整合、利用資料
二、活動準備
(一)主題生成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七-九年級的學生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要“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資料與間接資料的主要差別;學會注明所援引資料的出處”。 為了在三年的語文教學中達成《課標》的要求,我們以杭州市立項課題《語文綜合性學習中作文資源的開發利用》為契機,不斷摸索、總結、循序漸進地切實提高學生收集、整合、利用資料的能力。
(二)理論學習
在2006年9-11月,課題組成員在縣教科室專家的指導下,每半個月就一起學習相關的新課程理論、綜合性學習理論、最新寫作學理論等知識,明確研究的目標,探討研究的方法,尤其是重點探討了作文資源開發利用的策略和作文資源開發利用的模式,按照總課題下的子課題分工系統,課題組成員分別開設教學研討課,并認真進行集體研討,撰寫教學案例和教學反思。其中,我負責的子課題是:學會整合文本資源、多媒體資源和情感體驗資源。承擔“青春隨想”主題的教學研討課。
(三)課例研究
第一步:課前研討
圍繞我將要開設的《青春隨想》活動課,我們通過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及小組討論,形成教案。提出了基本的教學設想:
1、制定活動目標:通過采訪、朗誦、講故事、出小報等活動,培養學生收集、整理、運用資料的能力,激發學生對美好青春的熱愛之情。通過活動,培養學生自我設計、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意識,并為寫作作充分的準備。
2、制定指導學生收集、整合文本資源、多媒體資源的方法。
3、制定指導學生展示文本資源、多媒體資源和情感體驗資源的形式,如小報、抒情片段、采訪日記、青春主題的作文等。
第二步:課堂觀察
圍繞促進“學會收集、整合、利用資料”這一主題,參與教研的老師從不同視角對我的教研課進行觀察與記錄。
1、學生參與程度的觀察。
2、學生收集的資料質量,學生整合資料的情況,學生利用資料進行說和寫的效果。
第三步:課后調查
參與研究的老師與學生談話交流,抽查學生當堂寫作的片段,評價學生活動后的大作文,調查整個活動的教學效果。
三、課后研討
教研組召集參與教研的老師,通過觀察及調查資料分析,評價本堂課的得失,進一步探討綜合性學習中作文資源的開發利用。下面是研討分析的實錄概括:
張鳳娟老師:
這堂課較好地貫徹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無論是教學目標,還是教學設計乃至教學實施過程都滲透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感悟了青春的短暫和美好,為以后走好青春的每一步,抒寫青春的絢麗篇章作了鋪墊,同時通過活動,學生積累了大量與青春相關的文學、藝術知識,增長了文化底蘊。
吳蓮珍老師:
這堂課教師對后進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據我了解,學習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任務,從課堂展示的情況看,學生課前的準備是積極的、充分的。田老師的課以學生展示為主,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他們揚長避短,特別是一個小小的細節--在資料的后面注上收集整理者的名字,教師的這種肯定方式體現了對他們的關心與激勵,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魏燕芬老師:
學習田老師的這堂教學研討課后,我對其教學效果進行了調查,發現田老師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所有的學生都采訪了自己身邊普通的老年人、中年人、同齡人,讓老年人回憶青春的足跡、讓中年人談談青春的奮斗歷程,讓同齡人說說他們心中理解的青春,并寫成600-800字的采訪日記。有一個4人小組專門采訪了桐廬本地方的名人(鄭雄鷹、華燕等),收集他們的青春故事,很好地利用了本地的地方資源。還有很多學生捕捉學校第26屆運動會中的青春風采、青春故事、青春剪影、青春精神,并以“青春”為主題積極投稿。無論從課堂展示的“青春”主題的仿寫、“青春”主題的抒情小片段、青春祝福語、青春座右銘等,還是展示的“青春小報”,以及活動結束后,以“青春”主題寫的大作文,都發現大部分學生能認真收集、整合的資料并將其利用起來。但也有不足之處:
1、部分學生收集的資料雜而亂,不會取舍,不會將自己收集的資料充分運用于寫作。
2、部分學生在寫作時生硬地搬用材料,套用材料,適得其反。
3、限于各方面原因,學生對各類資源的挖掘不夠。
4、活動結束后,能將資料整合、保存留待后用的同學較少;能反思、總結活動得失的學生也較少。
鑒于此,在以后的教學中,除了需要繼續增加學生對教材文本資源、課外文本資源、地方人文資源等的積累外,還要加強學生整理資料、運用資料等活學活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進一步有效利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生成的寫作資源,使綜合性學習活動真正成為寫作的“源頭活水”。
鐘海良老師:
本次綜合性學習從“關注學生發展”的觀念出發,直接形成了三種價值指向:文化知識的積累,實踐能力的培養,道德情操的感化。
第一,這個主題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積累了豐富的名言、詩句、歌詞,通過交流,使這種知識得以鞏固與發展,并在抒情片段的訓練中形成了“青春”這個話題的個性化的精美詮釋。
第二,通過這個實踐活動,廣泛地培養和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在采訪過程中,讓同學們學會了如何正確地與他人溝通,并由此指向社會生活,讓他們深切地體驗了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和包容性;后面寫采訪日記,以及課堂中的文字創作,又很好地把這種社會實踐轉化成了書面語言表達能力。
第三,“青春”主題前期系列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對“青春”的體驗也就來得更生動,更深切。在社會采訪中,那些名人、普通人走過的“青春”歷程,會使他們看到多年以后自己的縮影,那些同齡人的心聲,便是他們看到自己目前的種種表象。由此,他們會真真切切地感到青春美妙,青春易逝,并由此而形成一種自省意識,從而會正確地認識青春,把握青春,從內心自覺地產生一種只爭朝夕,進取拼搏的青春精神!
第四,本次活動展示的重點放在“感悟青春、歌頌青春”上,但整個活動的重點卻是解決“青春”主題寫作的源頭活水。所有活動都圍繞讓學生積累大量文本資源、網絡資源、社會資源、生活資源等,一方面激活學生原有的寫作資源,另一方面生成新的寫作資源,讓學生的作文覺得有東西可寫,寫作水平也提升一個層次。一舉兩得的是學生書寫自己的青春之路的腳步也更成熟、更穩健了。
四、活動反思
1、校本教研主題要鮮明。本次研究主題的生成來源于教師教學中的困惑,研究主題有較強的針對性、實效性,對于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有很大的幫助。研究過程中,教師能緊緊圍繞“綜合性學習這作文資源的開發利用”這一主題展開學習、研究、討論,對教師的思想進行了一次深刻的、系統的洗禮,比漫無目的、走馬觀花式的聽課、評課效果好得多。
2、校本教研要重視理論的指導。專業引領是開展校本教研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基本力量之一。在進行課例研究前,我們組織的在專家指導下的理論學習、討論與培訓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校本教研研究要深入。這次課例研究,課前有集中的研討,課中有細致的觀察記錄,課后有效果調查,用數字說話,從具體事實分析,這樣讓每一位教師真正做到了深入參與。所以課后研討時,每位老師的發言都達到了一定的深度。這種課例研究的基本流程值得在以后校本教研中借鑒。
五、建議
1、人教版《語文》教材在作文教學編排中缺乏一種循序漸進、可具體操作的寫作知識系列,教師的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很難真正解決活動素材與作文之間的有機融合,于是,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顯得支離破碎。所以,希望教師間要多交流、多合作、多討論,利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每位教師的教學、教研水平,使自己切實成為學生學習的助手,使綜合性學習真正成為語文聽說讀寫能力整體和諧發展的一個平臺。
2、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與作文的寫作指導有機地結合。根據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確定相應的寫作主題和寫作要求,指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完全投入,做有心人主動參與,積極參與,并教給學生相應的方法,充分培養收集、整合、利用資料的能力,不斷提升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
[青春隨想教研案例(人教版九年級)]相關文章:
3.開學隨想日記
5.九年級人教版《 雨說》教案
10.秋夜隨想生活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