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
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了語文教學具有自主性。語文學習的自主性要求教師確立學生的自主學習地位,培養學生的主動深究的精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我提高。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我們戰斗在第一線教師努力探索和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在認真學習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同時,也在實踐層面上進行了一些摸索,把自己的一些做法記錄在此,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并希望得到專家的批評指正。
一、讓學生有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
新課標強調自主學習,“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掌握語文規律”。我們老師就要研究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語文的特點,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和進取精神,首先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當然要盡最大限度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我們眾多教師經常在口頭上說要改變教育觀念但是在具體操作中保留著落后的教育模式的慣性,總是不相信學生,不放心學生,認為以前講得那么多,那么細,那么透,還有那么一部分學生不懂,要是真放手了,豈不是更糟?這是教師首先應該解決的心理問題和認識問題。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并不是老師講得越多,學生就越有知識。因此,語文的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要考慮如何為學生爭取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筆者認為每節課應給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特別是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的品味等手段來培養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世界觀。比如在閱讀教學中至少要保證有一半的時間是學生自己讀的,寫作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寫作更是天經地義的。
二、營造寬松、自由、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
課堂是教與學雙邊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氣氛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主動參與。科學實驗證實;從極端恐懼或憤怒的人身上取出血液注射到天竺鼠體內,不到2分鐘就會導致它們死亡,不愉快的情緒會促使大腦分泌一種思多芬的物質,抑制人的思維活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盡最大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關愛、平等自主、尊重個性的學習氛圍。備課時立足于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做到熟悉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熟悉教材,熟悉學生,克服“以教代學,照本宣科”的傾向。教學過程要實現“三個溝通”--全員互動,人際溝通;教學整合,文化溝通;師生調適,心靈溝通;克服“居高臨下,自以為是,賣弄學問”的傾向,善于營造情景、利用情景、促變情景,建立豐富多彩的課堂情景機制。樹立“雙主體”觀念,提倡平等互動交流,著眼“參與度、親和度、自由度”,建立課堂平等交往的對話機制。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講課過程中可走到學生中間,一邊講,一邊與他們進行眼神的交流。在教學過程中還應適時地賞識、肯定或使用表示夸獎和欽佩的手勢,如伸出大拇指、鼓掌等,這樣做能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因為,在學生的心目中,老師的一句鼓勵的話語或一個贊賞的微笑就是一束燦爛的陽光,足以照亮孩子整個人生。再者,不強迫學生一定要接受老師的答案,學生的意見往往有其獨到的,適于孩子理解的優點。例如,在《背影》的教學時,一學生提出為什么要買橘子,不買別的水果?另學生脫口而出“橘子就是吉祥的象征”,我立即夸獎他這個解釋多么富有文化內涵,說他讀的書多,見識廣,也許作者根本就沒這么想,但這樣解釋應該是最好的。我這樣一說,那位學生不知有多么幸福。
三、引導學生質疑,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從“讀”到“悟”的過程、實質是一個從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探索發現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幫助學生尋找已知與未知之間的聯系,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現在有很多教師還是經常采取傳統的老師先設計好問題,提出來讓學生分小組討論這種方法。如果長期都是老師先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之展開討論,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一種惰性和依賴性,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就得不到培養。老師在備課時可以從課文本身和學生的理解出發設計好若干問題,但不要要急于在學生整體感知教材之前就把問題塞給學生,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是被剝奪了。老師所設計的問題的提出要等到學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體會之后才提出來,而且最好是引導學生自己知提出問題。
但是,何處尋疑?怎樣質疑?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剛開始時,肯定是有困難的。這就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適時點撥誘導,教給方法,從扶到放,使學生學會發現,學會質疑,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我們根據語文學習的特點,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首先,抓住課題質疑。要求學生仔細分析課文的標題。看標題是什么結構,中心詞是什么,這樣的標題適合寫成什么樣的文體,重點應該寫什么,多問幾個為什么。如果自己都能回答自己的“為什么”,就說明學生已經懂得了命題的意義,如果不能回答,這就是疑問,就需要探究。
其次,就文章的整體把握質疑。要求學生學會問本文是誰寫的,寫了些什么,他為什么要寫這些,是怎樣寫的,先寫什么,后寫什么,為什么要這樣。這些剛開始時是比較難,如果都能夠回答,閱讀能力就不錯了;不能回答,就可以通過合作探究討論解決,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能夠得到培養。
第三抓住文章的關鍵詞語、句子質疑。告訴學生文章那些地方的詞語和句子是關鍵詞句。比如描寫事物的定語和動作的狀語,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每一自然段的開頭和結尾。尤其是記敘文中議論抒情的句子,說明文中總結概括的句子,議論文過渡的段落等,看它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多問幾個為什么。
此外,還可以從“看似矛盾,卻又合情合理”的地方質疑。從標點符號的運用上發問,從課文內容的前后聯系上發問等。總之,應該在學生想知道處,在學生易出錯處,在學生理解片面處,多角度地引導學生進行質疑,使學生的思維產生興奮點,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教給學習的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埃德加富爾所著的《學會生存》一文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可見,培養學生的能力,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教師要善于“授之以漁”,引導學生學會“織網”“捕魚”的方法,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獲取無窮無盡的知識之“魚”,能掌握一些學習的基本方法,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知道運用已有的條件去尋找解決問題、認識新事物、產生積極聯想的途徑,這是他們一個發展受用的財富。一堂好的語文課,不是看教師教了多少,而是看學生學了多少,學會多少;教師能指點一條路,學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師能給予一點啟示,學生可以有的放矢去拓展知識;教師能引導學生歸納一些方法,學生可以舉一反三去實踐運用。比如:字詞學習的方法,寫字的方法、造句的方法或聯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內容;或用肢體動作演示理解;或查字典等等,學生積累了這些字詞學習的方法,才能在實踐中靈活運用,主動識字學詞,不斷擴大詞匯量。對課文學習,可以先總體泛讀,然后擇其重點段精讀,品詞析句領悟審美;可以從審題入手,通過設疑直奔中心,有的可讀后存疑,通過查找資料,上網獲取信息,閱讀課外書來提高語文素養;引導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包括《讀者》、《故事會》、《演講與口才》、《語文報》等鮮活的報刊,在閱讀時指導學生寫讀后感和隨筆等等。學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細,自主學習的能力就越強,就可以
去廣泛地自學,把課內的學習主動遷移到課
外去,并將所學的知識技能用來解決新問題,加以創造性的發揮。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培養語文綜合能力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初中學生好動,可以根據學生發展的特點,設計一些適合初中學生的語文活動,在語文活動中,學習語文,提高能力。活動可以靈活多樣,豐富多彩,不一定只指課外活動,課內也可以開展一些小型的活動。比如課前5分鐘的講故事比賽,演講與口才訓練,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課堂的查字典比賽、書法活動、仿句練習、網絡資料搜尋、網頁制作等活動。專門開設語文活動課,分小組開展各種語文活動,比如自我介紹、家庭介紹、寵物介紹、家鄉介紹、民居介紹;自創相聲小品表演、自創詩歌朗誦、課本劇表演、節目主持、社會熱點評論、小辯論……
通過語文活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淡化某一活動的具體目標,注重學生的終身發展大目標,在活動中重探究,重應用,讓學生在課內學到的東西到實際生活中馬上能夠應用,獲得鍛煉的機會,也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興趣。重過程,重參與,要求全體學生主動經濟參與其中,善于與他人合作。重方法,重體驗,不需要講太多的大道理。
總之,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的時間,為學生創設敢想、善思、能問的良好學習空間,設計適應學生發展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創新。
[初中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人教版七年級必修)]相關文章:
10.初中語文教學心得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