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 討 論
【交際目標】
⒈通過討論,增進理解,達成共識;明辨是非,化解矛盾;拓寬思路,加深認識,等等。
⒉通過討論,培養言語表達及其交流、溝通能力。
【討論指津】
一.“聽”的練習
在討論會上,發言的往往不止一個人,每個人的發言也往往不止一次,而發言的內容又往往千差萬別、千姿百態。我們首先要去做的,是“聽”的練習,聽別人發言的觀點、內容,一時“聽”不下來,可以用筆記。長此以往,自然會形成一種聽記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把眾人的發言進行綜合歸類,然后再分析比較,最后去弄清正誤,發表自己的看法。
二. 不能太“火藥味”
“討論”一般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商討”,一是“爭論”,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和“爭辯”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討論會一般不能“火藥味”太濃。討論的會場應是和諧的,發言的語氣應是委婉親切的,語調應是力求柔和的,用語要得體,語態要大方。不能只顧著自己論戰,對別人的意見毫不在意,甚至都不讓別人有說話的機會。討論的氛圍要求做到“平和得體”,其中有一點十分重要,那就先要尊重別人。
三.會議小結精彩有妙法
精彩的會議小結,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能大大增強會議的效果,還能給人一種回味。會議小結:⒈用簡短的排比句概括特點,⒉用熱烈的抒情鼓舞其行動,⒊用真切的感受激發其共鳴,⒋用生動的故事啟發其聯想,⒌用準確的表述強調其要求,⒍用深刻地問題引導其思索。
【病例診斷】
病例:不知所云
〔病例實況〕
某班圍繞著“怎樣使學校的課外活動再上一個新臺階”這一專題舉行班會。
甲同學說:“要想再上新臺階,學校就必須給課外活動創造更為優越的條件。”
乙同學說:“所有的同學都要比過去更自覺、更主動、更勤快、更投入。”
丙同學說:“光喊口號是不行的,學校就應當為同學們多做點實事。”
丁同學說:“做實事不做實事,主要還在于同學自己。”
很快,絕大多數同學都參與了這場討論,你來我往,此起彼伏,討論非常紅火。待教室里平靜下來,丙同學又說:“比如我們朗誦小組吧,全組有成員二十多名,可就是沒有固定的地點,整天就像打游擊似的,這怎么不大大地影響我們的積極性?”
丁同學也道:“那也不一定,像我們文學社,全社有三十人,房子都沒有,參考書也少得可憐,可不是仍有那么多同學在報刊雜志上發表作品嗎?”
甲同學又道:“我們微機組呢?總共只有幾臺陳舊的機器,到現在我還沒有搞清楚微機是怎么回事。”
乙同學接道:“事情總不是絕對的,你沒弄懂微機,你自己至少要負一大半責任,因為,我估計你沒用心聽老師講解。”
一時間,討論變得像爭論了。細心的班主任發現,李鋼同學一直沒有武器,只是睜著大眼睛轉來轉去,于是便叫他也談談自己的看法。誰知,李鋼同學站起身后,漲紅了臉,“我”了半天也沒“我”出個下文。其他同學都踴躍發言,而李鋼同學卻說不出話來,這是怎么回事呢?
診斷:
思考一:李鋼同學為什么不知所云,無從說起呢?
是因為他拿不準怎樣說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究其原因,是李鋼同學沒有聽清同學們的發言,即使記下了同學們的一些只言片語,也沒有理清同學們的討論觀點,而發言的同學那么多,發表的觀點好像又幾度變化,李鋼同學就只有張口結舌了。
思考二:李鋼同學該怎么做呢?
李鋼同學可以把眾人的發言“聽”下來,“聽”不下來就用筆記下來,接著把眾人的發言綜合歸類。
大致分兩類。一類認為學校即外部條件在課外活動中占主導地位,另一類認為學生即內部條件是課外活動上臺階與否的決定因素。
第三步,進行分析比較:朗誦小組和微機小組在學校到底開展得如何?文學社社員發表那么多的作品主要歸功于誰?學校、老師和同學這三者在課外活動中到底各占據什么樣的位置?等等。這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較為復雜的一步,既要去分析比較眾人的發言,還要挖掘自己所掌握的材料。把握住了這一步,第四步的“弄清正誤”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果李鋼同學掌握了這么一個步驟和過程,他是一定會有條不紊地發表自己的見解的。
【片段練習】
一門門充滿樂趣與探索性的科目,將我們引入生活的大課堂,激起我們無限的遐想……假如我們以“享受學習”為主題開個班會,開展一個討論,請你積極參與,準備好發言內容,并給這次討論會做個精彩的小結。
[口語交際討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口語交際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