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與《山海經》教案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 這是一篇紀實性的文章。教學的重點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特點、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文章中傳神的描寫。教師可精心設置一個課堂教學的主問題,引發對全篇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一位“長媽媽”,她給魯迅講的故事使我們對百草園更產生了一種神秘感。其實關于“長媽媽”還有很多有趣而令人感動的事情呢! 同學們想了解嗎? 那么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阿長與〈山海經〉》這篇課文。
二、漫談感受。
1. 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如有不認識的字,可查字典,自行解決。
2. 如對課文有不理解的地方,請提出來,大家討論解決(如果學生不能解決,教師可適當點撥,但不宜過于深入) 。
3. 談談自己讀完此文后的感受(不限話題) 。
同學們的話題可能涉及: 文章先抑后揚的寫法;阿長的性格特點;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師歸納。
三、討論形象。
設問: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 (要求:說出理由或舉出例子)
討論、交流,教師歸納補充:
1. 是一個沒有文化的粗人,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生得黃胖而矮”;喜歡“切切察察”;對“我”管得很嚴,喜歡到母親那兒告“我”的狀;夏天睡覺喜歡在床中間擺“大”字,擠得“我”無法翻身。
2. 是一個很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淳樸、善良而又迷信:連姓名都不為人所知,不識字,沒有文化;“青年守寡”,在別人家做女工,一年只能告假幾天回家;對生活并無更高的要求, 但求“一年到頭,順順流流”;相信兒童金口,鄭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睜開眼就向她祝福。
3. 是民間文化的載體,知道許多“規矩”:有迷信的成分,如“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去”。也有落后的成分,如認為孩子拔草、翻石頭就是頑皮。更多的是有益的成分, 如要孩子恭喜、吃福橘,是吉利文化;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是珍惜勞動果實;不要從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鉆過去,是講究形象;不說“死掉”而說“老掉了”,是避諱修辭;而關于長毛的傳說,則是珍貴的歷史資料,有助于我們認識太平軍。
4. 是一個傾心關注孩子的人,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要孩子干凈、安全、有教養,總是為孩子操心(討論這一點,要求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 。最令人感動的是為“我”買來《山海經》---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 “我”想“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而且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關心“我”,因此她也不會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經》的心情,這表明此時“我”對阿長心存隔膜乃至輕視的心理;后來,阿長為我買來《山海經》,“使我發生新的敬意”,“別人不肯做”,即是別人沒有阿長那樣知“我”心,沒有阿長那樣熱心,而且有畫的《山海經》很難找,要跑多少路,打聽多少地方,別人“不能做”,“她卻能夠成功”,因此作者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這件事,使作者又驚又喜,感激不盡,也令讀者為之肅然起敬。
四、體會感情。
1. 設問:作者對阿長的感情變化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討論、明確:不大佩服-產生敬意-憎惡-感激(新的敬意) -懷念這是文章的線索。
2. 設問:1 - 17 段對阿長多用抑筆,大寫他如何“憎惡”“討厭”阿長,但在這些充滿貶義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同情與懷念嗎?
課堂討論、交流:“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魯迅在具體描寫中卻流露著同情與懷念。魯迅透露了阿長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適合兒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來做女工,沒有別的奢望,但求“順順流流”,魯迅在具體的描寫中飽含同情。
3. 讀課文最后兩段,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懷念、感激之情。
五、探究寫法。
1. 詳寫與略寫。
設問:文章哪些部分詳寫,哪些部分略寫,這樣詳略結合的寫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 (詳寫與略寫的內容略)略寫的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并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動情點,成為作者情思的觸發點,同時構成文章內容的高潮。這樣寫,重點突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傳神的描寫。
設問:文章對阿長的描寫有些什么特色?
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第一,善于抓最富有特征的一兩點來寫。如寫阿長“切切察察”的樣子,既繪形又繪聲。
第二,善用比喻。一個“大”字的比喻,形象地寫出阿長的睡相。
第三,善用修飾語。如寫阿長的叮囑,用“鄭重”一詞,寫阿長因我不開口說恭喜的神情,用“惶急”一詞,準確地寫出阿長的神態。
小結:魯迅的描寫之所以特別出色,功夫在于選擇、提煉,寫最能表現人物特點的外貌、動作、語言,這是在我們的寫作中需要學習和加強的。
六、交流體會。
學生自主發言,將自己在學習這篇課文的過程中的體會告訴給同學們,交流一下。
教師總結:阿長的形象;作者的感情; 詳略結合的寫法; 傳神的描寫。
七、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三、四題。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本文篇幅較長,教師可抓住文章的重點,關聯全篇,引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并理清脈絡。關于寫法,則提倡由學生自主發現并在寫作中效仿。采用板塊式教學思路。
教學步驟:
一、初讀課文,掃清障礙。(生字及難句理解)
二、重點研讀,理清脈絡。
1. 請同學們再讀課文,談一談:文章中阿長的形象最為動人,作者最為動情之處是在課文的哪一部分? 說說理由。(結合課后練習三重點討論、講解22 - 26 段)
齊讀22 - 26 段,體會作者的感情。
2. 速讀全文,尋找關鍵詞句,概括作者對阿長的感情變化過程。
三、問題研究,形象分析。
1. 結合課后練習二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
2. 探討一個問題,體會傳神的描寫對表現人物的作用:魯迅怎樣描寫阿長? 表現了阿長怎樣的性格特點?
四、學用結合,指導寫作。
1. 結合課文討論詳寫與略寫結合的好處。
2. 口頭作文,說一個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要求既能表現人物的整體情況,又能鮮明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教師提示:除了注意詳略寫之外, 還應注意傳神的描寫。)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 學生對“阿長”這一人物并不完全陌生,知道她只是一個保姆, 課文標題卻將她與《山海經》放在一塊,這很奇怪。這一創意就以學生獵奇的心理作為突破口,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采用人物理解和感情變化作為教學的雙線結構進行教學設計。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誘發閱讀期待。
導入語設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長媽媽”只是魯迅的一個保姆, 用那時的話說, 就是一個下人,沒有文化。她與《山海經》有什么必然的聯系呢? 那么,就讓我們帶著這一疑問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研讀,尋求問題答案。
分別讀課文1 - 5 段、6 - 18 段、19 - 26 段、27 - 29 段、30 - 31 段,了解各部分表現的阿長的特點及魯迅對阿長的感情。
三、小結,歸結人物形象及文章線索。
【資料整合平臺】
○《魯迅生平史料匯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年出版)
○課文擴讀材料
幾件小事 葉至誠父親也有管著我的事,譬如讓我遞給他一支筆,我隨手遞過去,不想把筆頭交在了父親手里,父親就跟我說:“遞一樣東西給人家,要想著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筆,是不是脫下筆帽就能寫;你把筆頭遞過去,人家還要把它倒轉來,倘若沒有筆帽,還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子這一些更是這樣,決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對著人家。把人家的手戳破了呢?!”直到如今,我遞任何東西給別人,總是把捏手的一邊交給對方,報紙書本也讓人家接到手就能看。
冬天,我走出屋子沒把門帶上,父親在背后喊:“怕把尾巴夾著了嗎?”次數一多,不必再用這么長的句子,父親只喊:“尾巴,尾巴!”就這樣漸漸養成了我冷天進出屋子隨手關門的習慣。另外,父親還告誡我開關房門要想到屋里還有別人,不可以砰的一聲把門推開,砰的一聲把門帶上,要輕輕地開,輕輕地關,我也從此遵循到現在。
[阿長與《山海經》(浙教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6.阿長與山海經課件
9.阿長與山海經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