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之《周而不比》
【教學目標】
1.掌握周、比、矜、斯、責、舉、道等詞在文中的含義,重點辨析周、比、黨等詞一詞多義現象。
2.掌握文中出現的動詞活用現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擇友、處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觀點。
4.聯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際交往原則;思考孔子的人際交往觀在當今社會的時代意義。
【文化內涵】
1、理解孔子在察人、擇友、處事、待人方面的觀點;
2、聯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際交往原則;
3、深入闡發“君子”的含義;
4、思考孔子的人際交往觀在當今社會的時代意義。
【課時建議】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個人的社會活動中無疑是非常重要
的。朋友像一本書,通過他可以打開整個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壞之分。良友益友可以給你帶來很多幫助,惡友佞友卻會給你帶來許多麻煩,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因此,選擇朋友就顯得非常重要。那么,選擇怎么樣的朋友呢?怎么樣選擇朋友呢?怎樣與朋友交往呢?
《論語》里面給出了答案。
二、分析課文
(一)擇友的標準(選擇怎么樣的朋友呢?)
孔夫子非常看重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朋友的作用。孔子教育自己的學生要交好的朋友,不要結交不好的朋友。
1、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 矣。”
評析:《論語》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誠實的朋友,廣見博識的朋友。《論語》中的損者三友,就是諂媚拍馬的朋友,兩面派的朋友,還有那些夸夸其談的朋友。這樣的朋友可千萬不能交,否則我們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評析:君子團結而不勾結,莊重自持但不爭強好勝,合群團結但不結黨營私。小人勾結而不團結,一幫人整天待在一起,談的沒一點正經事,只喜歡買弄小聰明,難以有成啊!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總結:孔子教導我們要與益友、君子、仁者交朋友,而要遠離損友、小人。
(二)、擇友的方法(怎么樣選擇朋友?)
我們知道了擇友的標準,但是,好人壞人都不會寫在臉上,我們怎樣才能交到好朋友而遠離壞朋友呢?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評析:孔子說:“要客觀綜合的評判一個人,首先要看他的行為,其次要看他的經歷,第三要看他的習慣興趣。如果用這三種方法來考察一個人的話,那此人還有什么可隱藏和掩飾的呢?也就可以給此人作評判了。”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評析:觀察一個人的品行,看他的朋友;觀察一個人的能力,看他的對手。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我們知道了如何擇友,還需要知道怎么樣與朋友交往。我們經常說,誰跟誰好得穿一條褲子,好朋友是不是就意味著要打成一片?這是不是朋友相處適當的距離呢?
二、分析課文
(三)、交友的原則(怎樣與朋友交往?)
1、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評析:與人交往要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別人。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2、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評析:“以德報怨”是道家思想。婁師德的 “唾面自干”。“以怨報怨”、“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法家思想。
孔子反對以上兩種做法。
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評析:君子不因為言論可取就選用一個人,也不因為人不可取就拒絕他的言論。
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5、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評析: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事,你要真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別再說了,不要自取其辱。
所以,與好朋友相處也要有個度,不要什么樣的事情都大包大攬。
6、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評析: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困惑:父母對孩子關愛得無微不至,卻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親密無間的好朋友,卻常常做出彼此傷害的事情來;有時費盡心機想和領導、同事拉近關系,卻常常適得其反。為什么會這樣?怎樣的關系才能稱作“好”呢?孔夫子認為,太過疏遠和太過親密都不是最佳狀態,所謂“過猶不及”。為什么兩個人很親密卻不是相處的最佳狀態呢?
有一個哲學寓言,名叫《豪豬的哲學》。
有一群豪豬,身上長滿尖利的刺,大家擠在一起取暖過冬。它們老是不知道大家應該保持一種什么樣的距離才最好,離得稍微遠些,互相借不著熱氣,于是就往一起湊湊;一旦湊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著身體了,就又開始疏離;離得遠了,大家又覺得寒冷……經過很多次磨合以后,豪豬們才終于找到了一個最恰如其分的距離,那就是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著群體的溫暖。
心理學上有一種界定,說現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
無論父子母女之間,還是多年夫妻之間,一旦沒有了這種距離、這種尊重,越過了這個尺度,到了《論語》中說的“數”這個階段,彼此已經不獨立了,就產生了隱患,離疏遠甚至崩潰就不遠了。
《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
第三課時
成語積累
(1) 犯上作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學爾篇》)釋: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學爾篇》)釋: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3) 言而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學爾篇》)釋: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為政篇》)釋: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
(5) 知之為知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篇》)釋: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釋: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八佾篇》)釋:已經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經過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盡善盡美:“盡善矣,又盡美也。” (《八佾篇》)釋:美極了,而且好極了。
(9) 見賢思齊:“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篇》)釋: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10) 文質彬彬:“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釋:文采和樸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
(11) 敬而遠之:“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雍也篇》)釋:嚴肅地對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說是聰明了。
(12) 舉一反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篇》)釋: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馮河:“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述而篇》)釋: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這樣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釋:孔子在齊國聽到韶的樂章,很長時間嘗不出肉味。
(15) 樂在其中:“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釋: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臂做枕頭,也有著樂趣。
(16) 擇善而從:“多聞,擇善而從。” (《述而篇》)釋: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遠、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篇》)釋: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負擔沉重,路程遙遠。以實現仁德于天下為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方休,不也遙遠嗎?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釋:有一個莊稼漢問我,我本是一點也不知道的。
(19) 循循善誘:“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子罕篇》)釋:老師善于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有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20)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釋: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斷定他的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進篇》)釋:由么,學問已經不錯了,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
(22) 過猶不及:“子曰:‘過猶不及。’” (《先進篇》)釋:孔子道:“過分和趕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內皆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顏淵篇》)釋:天下之大,到處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著急沒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顏淵篇》)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25) 察言觀色:“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顏淵篇》)釋:怎樣才是達呢?品質正直,遇事講理,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顏色,從思想上愿意對別人退讓。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釋: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為一定要堅決。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憲問篇》)釋: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貫之:“非也,予一以貫之。” (《衛靈公篇》)釋:不是的,我有一個基本觀念來貫串它。
(29) 殺身成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衛靈公篇》)釋:志士仁人,不貪生怕死因而損害仁德,只勇于犧牲來成全仁德。
(30)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衛靈公篇》)釋:孔子說:“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31) 言不及義:“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衛靈公篇》)釋:同大家整天在一塊,不說一句有道理的話,只喜歡買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32) 因人廢言:“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衛靈公篇》)釋:君子不因為人家一句話(說得好)便提拔他,不因為他是壞人而鄙棄他的好話。
(33) 當仁不讓:“當仁,不讓于師。” (《衛靈公篇》)釋:面臨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34) 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陽貨篇》)釋:人性情本相近,因為習染不同,便相距懸遠。
(35) 殺雞焉用宰牛刀:“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陽貨篇》)釋:孔子微微笑著,說道:“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
(36) 色厲內荏:“色厲而內荏,譬如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陽貨篇》)釋:顏色嚴厲,內心怯懦,若用壞人作比喻,怕像個挖洞跳墻的小偷罷!
(37) 道聽途說:“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陽貨篇》)釋:聽到道路傳言就四處傳播,這是應該革除的作風。
(38)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陽貨篇》)釋:當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著。已經得著了,又怕失去。
(39)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陽貨篇》)釋:整天吃飽了飯,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 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張篇》)釋: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學習;學習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板書設計
擇友的標準
正面: 益友:直、諒、多聞
君子:周而不比、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反面: 損友:便辟、善柔、便佞
小人:比而不周、言不及義、好行小慧
二、擇友的方法:視所以、觀所由、察所安、觀其過、察其黨
三、擇友的原則:
1、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2、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4、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5、忠告而善道之
6、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論語》選讀之《周而不比》(語文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論語選讀教案
5.論語精選讀后感
6.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
7.名著導讀論語的教案
8.名著導讀論語教案
9.論語十二章教案
10.論語十則優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