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
1、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2、概括阿Q的形象。
3、拓展探究。
教學內容及其步驟:
一、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1、結合自己閱讀的認知,學生交流理解
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1921年,辛亥革命已經過去10年,然而中國還是老樣子,為什么?中國該怎么辦呢?這就是魯迅想說的。
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辛亥革命是不徹底的,它沒有發動起廣大的民眾,也沒有改變民眾的思想,而且它還被封建勢力和投機分子侵吞了革命成果。
中國要實現革命的成功,首要是改變我們的羸弱的國民性。
2、結合最后一段文字,引導學生聯系學過的《孔乙己》《藥》《祝福》等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就練習三的答案作點提示:作品最后以諷刺看客作結,解剖中國人的靈魂,揭示國民的劣根性,以喚醒那沉睡的民眾,實現民族振興的目標。
3、國民性更多的還顯現在阿Q的身上。
二、概括阿Q的形象。
根據阿Q的“事跡”,說一說阿Q是怎樣的一個人物?有怎樣的性格?造成這種性格的社會根源是什么?
有的學者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個方面:
①質樸愚昧又圓滑無賴 ②率真任性又正統衛道
③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 ④爭強好勝又忍辱屈從
⑤狹隘保守又盲目趨時 ⑥排斥異端又向往革命
⑦憎惡權勢又趨炎附勢 ⑧蠻橫霸道又懦弱卑怯
⑨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⑩不滿現狀又安于現狀
阿Q是一個落后的不覺悟的農民,他愚昧、貧窮,精神勝利法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主要是妾自尊大,自欺欺人,自我摧殘、健忘麻木。當辛亥革命的消息傳來時雖一時反對,但低下的社會地位使他本能地傾向革命,他對革命理解是錯誤而可笑的,行動是遲鈍而軟弱的,最后在假洋鬼子的棒喝下革命美夢徹底破滅,魯迅先生對阿Q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他長期受封建階級的剝削、壓迫,被剝奪了人生正常權力的結果,也是封建統治階級在外族侵略,特別是近百年來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產生的失敗主義的思想影響的結果。他生活在被侮辱被損害的環境中,心猶未甘又無力反抗,只好以妥協求生存,以自欺欺人的思想方法達到精神上的自我滿足。
這樣一個雙重性格的阿Q,他的奴隸性不消除,即使他參加了革命,他所要創造的不過也是與趙太爺類似的生活而已。那樣的中國也還不可能真正的實現自尊自強,民主自由。
三、拓展探究
1、結合現代評論家的兩段文字加強理解。
中國人的腦筋在世俗的層面轉動太多,對于非功利的問題,諸如信仰、終極價值、生命意義等等,中國人考慮較少。我們對于已經發生的苦難和身邊出現的苦難,對于一些慘烈的歷史,往往比較麻木,持回避的態度。一個人面對自己無力承擔的痛苦,只想回避,這是人類共同的心理特征。但是,在有些民族的文化系統中,可以借助的精神資源多一些。在那些精神資源的幫助下,他可以鼓起勇氣來面對那些痛苦。在中國可能借助的資源就少一點,而僅僅依靠個人的心理能力來面對那種過于沉重的痛苦,確實太艱難了。所以人們只好睜一眼閉一眼,甚至不斷打哈哈,嬉皮笑臉地與自己的苦難和恥辱擦肩而過。”
中國文化中最致命的罪惡因素不是別的而是奴道主義。當西方暢行所謂神道主義時,他們的人性只是被神威所壓,一旦解放出來即有光輝閃爍。而奴道主義則是一種內在的變質。人性的一切內容都已徹底腐爛。奴隸精神成了靈魂中唯一的內容。即使外部壓力消失,即使主子死去,奴道主義的陰魂依然不散。何況那奴隸主的空缺,及時可以遞補。因為我們是全民皆奴。廣大的奴隸隊伍乃是產生奴隸主的最好資源。每個奴隸都可在一夜之間成為當之無愧的奴隸主,正如每個農民都可在一夜之間成為忠於職守的皇帝一樣。這些人一旦晉升為奴隸主,他所制造的悲劇和罪惡,決不會遜色於我們已經認清了面目的那些奴隸主們。中國大地只有丑陋的奴格像死狗的腐尸一樣遍野橫陳,而絕對沒有人格可言。
2、啟發學生就“人要不要一點阿Q精神”展開討論。完成短文。
3、理解小說的藝術特色。關于“喜劇的外套,悲劇的內核”,主要由教師講授;關于“白描的手法”,盡可能讓學生找出例證;關于“雜文式的筆法”,略舉一兩個例子即可。
四、布置作業。
作文《我身上的阿Q影子》
思考:順境時有無自我滿足?
逆境時有無自欺欺人?
弱者面前有無自高自大?
強者面前有無自輕自賤?
[《阿Q正傳》教案﹝修改稿﹞4(蘇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阿q正傳教案
10.春曉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