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說課
一位著名服裝設計師曾說過一個有趣的觀點,他說他最喜歡為那些身材稍有不足的女子設計服裝,因為他的設計如果讓她們顯得完美,他就特別有成就感,而本身就完美的女子就不同了,設計時就怕顯不出她的完美和個性……今天面對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我真是深有同感,因為作為現代文學“京派”作家的典型代表的老舍來寫北平,多少有些讓人望而生畏 …… 一.說教材 本文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延伸篇目,是配合課文第四單元《故都的秋》的拓展讀物。 第三冊中的散文更側重于文學性的欣賞和個性化的解讀。而本文是“京派”作家話北京,在情感和風格上別有一番風味。 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老舍對北平的獨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強烈的主觀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氣質。 基于這一點,本文的教學目標定為: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平凡生活的熱愛: 知識目標:課文中如何用襯托來體現對北平的感情; 能力目標:借文章解讀老舍的閑雅品性和平民意識; 教學重點: 1.作者字里行間的表達中透出的強烈的主觀性; 2.如何用襯托手法表現北平的妙處; 教學難點: 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觀色彩、平民色彩? 二.教法、學法 散文教其他文體更有主觀性、情感性,更宜用“體驗教學法”來組織課堂教學;而要體驗作者的情感,就要聯系作者生平,作品,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基于散文本身所具的語言美,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來體悟語言的魅力,而朗讀本身也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教和學的過程中堅持“讓文本自己開口說話”,用作者的話解讀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多用討論,加強生生互動。主要手段可概括為: 體驗性默讀 “知人論世” 多形式朗讀 用原句解讀 討論互動 三.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 課文中哪幾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作者認為北平好在哪里? 1.導入: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書,我們已經接觸了許多位讀者,從汪曾祺的“胡同”到史鐵生的“地壇”到郁達夫的“秋天”,每個人都對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讀,而今天我們有走進另一位“哈姆萊特”的世界,老舍話北京。 2.處讀課文,解決“寫什么”的問題 檢查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課文中哪幾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作者認為北平好在哪里?” 第一問較為直觀淺顯,學生較容易回答,可個別提問。 4-6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 一生朗讀這一部分,其他同學思考預習第二問。根據學生朗讀情況,糾音,受方言影響,學生在朗讀兒話韻上不容易到位,而在本文中兒話韻卻特別能表現情味,不容忽視。 學生講,教師板書:安靜閑雅 寫什么布局合理 (4-6節) 貼近自然 3.研讀課文4-6節,回答“怎樣寫”的問題 襯托手法 (厚此薄彼,可聯系《故都的秋》中以南襯北的手法) 巴黎熱鬧<-->北平安靜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 美國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4.回答“為什么會這么寫”的問題 設計討論題: (1)你覺得老舍偏心嗎?(導向作者表達上的主觀性) 知道學生找文中的字詞句來證明老舍的“偏心” “據我看”、“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在我的經驗中”、“還不愧殺”這些“偏心”的語言都可以看出作者對北平的偏愛。 你怎么理解作者的偏心,(稍停)你能不能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解釋他的“偏心”?(稍停)集中在哪幾個段落可以看出來?(學生教容易找到,在課文的前三段中) 1-3節,正是作者的解釋。 集體朗讀這一部分。 學生討論老舍的“偏心” 學生自由發言: 子不嫌母丑(第二段中以母親作類比較易答到) 物我不分(第三段“……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第四段“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可否用作者文中的原話簡潔概括? 因為這是“我的北平”,這就為作者的主觀作了最好的解釋。 (2)課文還有另一個明顯的特點--選的景和物都是最最平常的,為什么獨選街道院落,小花小菜?(導向作者的平民主義) “草花兒”是強調它的普通; 菜中強調“帶泥點的韭菜”; “帶著白霜的”果子; 用文本來解讀作者的平民氣質: “采菊東籬下”傳統文人的陶氏情結; “像我這樣一個貧寒的人……” 作者的平民氣質源自于的作者自身定位和精神追求:平凡、談泊。 (引出作者介紹) 老舍,現代“京派”代表作家 《茶館》以北京為背景的歷史畫卷,京味十足 《駱駝祥子》關注平民,關注底層因此老舍被稱為“人民藝術家” 5.課堂小結: 老舍選取平凡細小事物,用主觀性的語言向我們敞開了一個平民知識分子閑雅、安然而熱烈的情懷 因為普通,所以眾口咸宜;因為入情,故而感人至深。 給我們的寫作啟示: 普通事物入題,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主觀感情,就稱得上好文章。正如上海的方仁工教授說的那種“你不講別人也知道,你講了別人也不知道”的文章就沒意思了。 6.布置作業: 選取某一細小的事物(景物),寫出自己的主觀色彩。字數:300字附:板書想北平老舍襯安靜閑適布局合理主觀色彩(“偏心”)托貼近自然普通家常平民色彩《想北平》說課稿華盛虹溪中學高玉婷一、說教材 《想北平》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里的一篇文章,跟散文配套使用。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利用課本里散文的學習方法自學課外其他讀物。作為一名要具有現代理念的語文老師,傳授給學生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能力方法。二、說教學目標 高二學生到此階段應該對散文有了一定的鑒賞能力,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根據此篇文章的教材結構和內容分析,制定如下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2.能力訓練目標: A.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對情感、美感的把握 B.培養學生自學散文的方法:在不同的畫面中,在散的形中體味神韻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題目是“想北平”,同學們自然而然回想到怎樣想的?北平是怎樣的?為什么值得想?這就是同學們應該把握的重點。四、說教法 顯示了環環相扣的教學特點。啟發式教學,老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用一段小散文為學生營造一個思鄉的意境,可以讓同學們回憶有哪些文人曾抒寫過思鄉之情,更主要的是為了引出課題《想北平》,讓學生明確作者思念的是故土北平。 (二)作者及作品介紹 老舍先生我國著名文學大師,為我國現代文學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因此,了解其作品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學常識,知識量,讓學生在課外閱讀這些作品以提高同學們的文學素養。 (三)朗讀并正音 選擇一段輕柔優美的音樂配套,以增強學生對情感的把握。學生在聽老師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正了音,達到把握基礎知識的目的。 (四)設置“解題”這樣一個環境的目的有兩點: 1、“北平”二字可以讓學生明確作者的寫作對象決不是現在的北京,因為北平只能是在解放前或更久的時間才取此名,并結合課文注釋“寫于1926年”引出寫作背景。 2、“想北平”讓學生明確作者描繪的是一幅故都風俗畫,為下文的“捕捉畫面”環節作鋪墊。此,了解其作品是必要的。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學常識,知識量,讓學生在課外閱讀這些作品以提高同學們的文學素養。 (五)捕捉畫面 散文一般都通過寫景寫事寫畫面來抒發感情。這篇散文也不例外,通過描寫一幅北平風俗畫來抒發了作者熱烈的思鄉情懷。 提問:描繪了哪樣一些畫面? 1、首先提示:正文前提示中有這樣一句話:“于平淡細微處見絢麗動人的色彩”讓學生明確作者描繪的景物不是什么名勝古跡而是最尋常的最平淡的事物: A、摸著老城墻。 B、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 C、品味溫和的香片茶。 D、不擠不偏,處處有空的街景。 E、種滿花、菜、水果的院落 F、對北平知之不多,等于牛的一毛。 G、與北平血肉相連。 2、學生在找畫面的過程中很容易會找到前五幅畫面,對于后面的兩幅畫面老師應做適當的補充說明。并提問:為什么老師把后面兩種情景也歸于平淡細微見絢麗的畫面?這個問題在此學生設置一個懸念,放在“情感把握”這一環節之后再回答。 (六)情感把握這一環節的設置照應了第五個環節,有景有畫面必有情感的生發。 1、提問:絢麗動人的色彩在此文中指什么? 明確:動情帶淚的思念、眷念。 2、文中有許多直抒胸臆的語句,找出這些語句。 3、找出語句之后,學生自然而然會想到前面留下的問題: A、為什么“知之不多”卻能體現“絢麗動人”? B、為什么“生在北平”也能“動情帶淚”? 明確:作者熱烈的情懷是因為心靈與之契合,故都賜予他一切。綜上所述,作者熱烈的情懷都體現在平淡細微的事物,他心中最美的事物,不是名勝古跡,而是尋常的山水、草木、街景、院落。 至此,教學目標里的能力訓練目標得到完成。 4、用文中的話概括這一特點,即文眼:每一小的事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 形:每一小的事 神:思念 引出散文特點:形散神聚。 5、在此基礎上引出此文的寫作特點:平淡中見絢麗閑雅中見熱烈至此,教學難點在此得到突破。《想北平》說課稿華盛虹溪中學 呂小恩說教材 1、《想北平》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中的一篇散文。“大綱”規定:散文的教學重點是總體把握思想內容,體會作者情感,分析藝術手法,品味藝術語言。《想北平》一文,描繪了一幅由山水、草木、街景、院落組成的“都市風俗畫”,抒發了一個羈旅異鄉的平民知識分子那份閑雅而熱烈的“鄉情”。 2、根據“大綱”要求與本文特點,我制定教學目標如下:知識目標: (1)理解本文思想內容; (2)學習本文“以情馭景”的散文筆法; (3)學習本文“對比”的手法;能力目標: (1)“美讀”散文,品味本文“平民化的京味語言”; (2)提高“誦讀-領悟-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那份濃濃的“鄉情”。 3、根據散文的教學特色和學生的學習狀況,我將下列內容作為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1)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那份濃濃的“鄉情”; (2)提高“誦讀-領悟-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教學難點; (1)學習本文“以情馭景”的散文筆法: (2)味本文“平民化的京味語言”;說教學 1、評價一堂課的優劣的標準是多樣的,我想有一點的不能被忽略的,那就是學生是否在老師的指引下真正動了起來,而成為學習的“主體”。所以,我在課堂教學中設計教法如下: 重點的突出方法: (1)根據本文“情感先行”,易于把握的特點,我打算讓學生通過“美讀”與“畫直抒胸臆的句子”的學法,完成重點(1)的教學; (2)在文章寫景部分(4――7節),每一節都寫北平的一個特點(即安適、勻調、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大自然),且有中心詞或中心句,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好材料。我設計通過“教師示范”的教法,學生“遷移模仿”的學法,來提高學生“誦讀-領悟-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這個過程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能力訓練為主線”的“三主”原則。 難點的突破方法: (1)本文“以情馭景”的寫法是個教學難點,我計劃通過與《故都的秋》比較學習來突破。為什么要給學生比較點呢?這是防止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和無目的性,也是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我給出比較點――“從抒情與寫景文字的分配上比較”。學生很容易總結出結論――《故都的秋》“重寫景,融情于景”,本文“重抒情,以情馭景”。從而,體會本文“用動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細微處見絢麗動人的光彩”的特點。這個難點還要通過課外習作來鞏固。 (2)本文的語言品味與語言特色分析也是教學難點,我計劃讓學生通過“品讀-質疑-討論-解疑”的信息反饋模式自主突破。教師點撥兩點:A、《胡同文化》的“京味語言,例“蝦米皮熬白菜--嘿!”B、“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2、教具準備: flash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 3、教時安排: 一課時 4、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反饋教學法”的創始劉顯國老師說:“開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第一步,是第一次信息反饋。”我的導入用的是“情境教學法”。根據本文所表達的“鄉情”主題與“平民化的京味語言”,我用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來導入新課,也為體會作者情感與品味語言打下鋪墊。 (二)簡介作者 師生同步,突出――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須溝》、《茶館》,1950年因《龍須溝》的創作獲得“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三)美讀全文 “讀好散文是學好散文的開始!”讀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我打算運用“教師范讀-學生個讀-齊讀”相結合的“三類誦讀法”完成散文的誦讀,要求入情入境,聲情并茂! (四)理解與鑒賞文章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以“組織者”的身份出現,發揮“穿針引線,架橋鋪路”的作用,以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重點(1)的學習中,聲情并茂的誦讀之后,我會問“本文的抒情是含蓄呢,還是直露?”學生很容易認定是后者。然后,讓學生畫出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總結出思想感情,體會那份濃濃的“鄉情”。通過散文的“情語與景語”的自然過渡到重點(2)的學習--在分析北平”特征之中進行“誦讀-領悟-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的訓練。我在此會以第四節為例,分析其“安適”的特征,讓學生去用“遷移法”完成5-7節的分析。 在難點(1)的突破中,運用“比較學習法”,老師給出比較點,學生就能很容易總結出“以情馭景”的寫法的特點。這一點,在下一難點--“品味平民化的京味語言”--的學習中會得到鞏固。在比較中,也會有許多學生會提及兩篇文章都用到的“對比”手法,教師也應該加以強調。突破難點(2)時,我放給學生去自己品味,我只在他們有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給以點撥。 (五)回顧課堂,布置課外作業: 作業:用“以情馭景”的寫法,寫一段有關“家鄉”的文字。字數不限。教學效果估計 學生大多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的去學。老師可能講的不過癮,但學生學的一定很實在。用當堂“美讀”與課后習作的方法來鞏固“以情馭景”的寫法,一定會使學生印象深刻!
,您就出現在這里。
[《想北平》說課(蘇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動人的北平教案
3.師說課件教案
10.《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