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興化市釣魚初級中學 蘇葉和
內容提要:新課標對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對于農村初中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相當大的難度。興趣是閱讀的前提,也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只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興趣是可以培養的,還可以增添學習語文的動力,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 閱讀 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那么,什么是興趣呢?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興趣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體驗下產生的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做一件事,如果感興趣了,便會主動愉快地去探究,不但不會把它當成一種負擔,而且會廢寢忘食地去干。反之,硬著頭皮去做,不但做不好,還會產生厭惡的心理。所以,興趣是探究知識的一種內驅力,也是學生探求知識、認識事物的推動力。可見,學習中培養興趣是多么重要。但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大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正在淡化,甚至有不少學生產生了“語文上與不上一個樣”的錯誤想法。因此,筆者覺得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要提高語文課教學的高效率就無從談起。筆者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對照課標,探究原因。
新課標對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對閱讀材料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能表達出來。這對于農村初中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相當大的難度。由于農村學生受家庭影響,沒有形成一種讀書的家庭氛圍,好多學生看書積極性不高。他們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因而感受不到課內外閱讀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另外農村學生大多數家庭條件差,買書少,學生閱讀面窄,較少有自己的見解、體驗。不少農村中學缺乏資金,少有課外閱讀,不能建立一個像樣的圖書室,藏書少,沒有開設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導致學生的閱讀受到限制,達不到預期效果。再加上農村初中大多還是那種以講代讀,以練代讀的教學模式,學生沒有機會去積累、感悟,這種模式剝奪了學生自己品味作品的權利,使學生缺乏靈性、悟性和創造性。
二、激發興趣,營造氣氛。
“以情動情”是教育的共同規律。教師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是導體,是火種。教師首先要善于將自己對教材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讓學生愛讀課文。俗話說:“樹倒猴群散。”如果教師自己都厭教,那么,怎么談得上學生“學海無涯樂作舟”呢?
生動有趣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激發學習語文積極性的重要途徑。教師的教學是一門藝術,應在傳授知識中,不斷點燃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好奇心之火,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推進他們的思維發展,從而樂于主動地去探索語文中的有關問題。教師應挖掘教材中學生感興趣的元素,把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與乏味的內容,結合起來交替進行,從而把學生的注意力維持在最佳狀態。
同時,教師是學生的良師,又是學生的益友,健全的師生關系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促進師生的互動。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師生之間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同時也伴隨著心靈的接觸,情感的交流。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俯首稱臣”“跪服在你在教鞭之下”,積極配合你的教學,在良好的教學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定的目的,收到預期效果。
三、養成習慣,注意方法。
在西方教育中,對培養學生習慣,看得十分重要。他們認為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人才成功乃至決定人生命運的重要因素。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許多文章中都談到了培養學生習慣的重要性。他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而農村初中學生由于受到許多條件的制約,少有閱讀習慣。如文化氛圍的制約,農村很少有人在閑暇之余讀書看報,他們有的走家串戶,說東家長,道西家長,有的整天坐在麻將桌上,在這種文化底蘊下的孩子們很難有閱讀的習慣;經濟條件與家長認識上的制約,雖說現在農村生活提高了,但要他們拿出余錢來給孩子買課外書,有的家長負擔不起,有的家長不樂意,有的可能還會認為孩子們不務正業;教師認識錯誤上的制約,某些教師認為學生讀課外書會影響正常的學習……
鑒于此,作為語文教師就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無時無地,一本書,一期雜志,一張報紙,都是我們閱讀的材料。習慣的培養離不開實踐。新課標中規定初中學生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即每天的閱讀量不少于3000字。還要養成閱讀時動筆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每天閱讀必定做好摘記,或摘錄文中要點、或摘錄名言警句、或摘錄精彩片段。如果當時沒有記錄的,一定要及時補上。
中學生語文閱讀興趣淡化的又一個重要原因,是感到語文課教法呆板。因此,必須努力改變語文教學中“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張嘴”、教學手段單一的狀況。要充分運用音頻、視頻、投影等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增強教學的形象性和生動性。比如,在教學《沁園春雪》的時候,教師可充分利用音頻,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感受詞的魅力,然后出示以雪為背景的偉人畫面,學生興趣頓生;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實質上是追求教學方法的普遍適應性,即以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去適應不同的教學要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有助于教學活動在整個傳輸過程中的消耗和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有助于激發學生從不同風格中,不同側面內發掘創造內潛。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綜合運用多種教學形式、途徑和方法,克服教學中的單調感與模式化給學生帶來的消極影響,以適應學生心理與精神生活的豐富性,盡可能開發學生智力,培養發散思維能力。語文課文選文文體多樣,內容豐富多彩,融匯著多個作家的創作個性和藝術風格,教學中應因“材”(教學內容)施教,不同文體教法各異,相同文體也應采用不同的突破方式,即使同一篇課文,也可采用多樣式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有一種新鮮感和學習的興趣,投身于學習之中。
過去,不少教師只管“講”,教學上搞一言堂,課堂氣氛過于拘謹,甚至死氣沉沉。學生在這種環境下閱讀學習,心情感到壓抑,興趣受到壓制,思維活動是不可能活躍起來的。因此,教師應盡量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揚民主,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做到民主地、平等地與學生交流思想,討論問題,鼓勵學生反駁、反問、更正和補充教師的意見,滿腔熱情地肯定學生的創造精神。這樣的教學,氣氛活潑,學生閱讀也頗感興趣。
四、利用教材,發掘趣味。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就曾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教師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現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
語文教材本身就蘊含了許多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充分挖掘這些“快樂的寶藏”,很好地利用這些“快樂寶石”,可以使學生產生廣泛的好奇心,也可以使學生從多方面引起對語文學習的注意和探究,從而形成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像《看云識天氣》介紹的是天文知識,《鼎湖山聽泉》介紹的是地理知識,《奇妙的克隆》、介紹的則是生物學方面的知識,《中國石拱橋》介紹了建筑知識,《本命年的回想》、《端午日》則與民俗民風有關,而《曹劌論戰》、《陳涉世家》、《出師表》介紹了歷史知識,諸如此類,這樣的語文教學向學生展示的是一個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這樣的語文課不但豐富了學生們的知識儲備,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而且在無形中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細節而言,有這樣幾處可以充分挖掘:
1、文題。文題的“措詞”以醒目為前提,以便引起讀者的有效注意。文題巧妙的分析,可啟發學生去理解課文內容,有利于學生掌握課文結構,有的用箭標符號,有的用語法符號,還可劃橫線分析文題。如 有教師板書《濟南的冬天》: 濟南→ 的→冬天,濟南←的←冬天。首先教師在“的”上方加一箭標,讀為“濟南→的→冬天”,結合箭標講課文的第一部分;接著在“的” 字下方再加一個與此反向的箭標,讀著“冬天的濟南”,又恰是課文的第二部分內容。不僅能講清楚課文的結構,也揭示了教材中課文題目所蘊藏的樂趣。
有些文題巧用修辭修飾。語文教師應用一雙修辭的眼睛,一副修辭的頭腦,善于從文題中挖掘修辭,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研究,由此達到理解課文激發興趣的目的。有的文題用比喻,如《變色龍》,作者把趨炎附勢、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奧楚蔑洛夫比作“ 變色龍”,這不僅暗示出作品的主要人物,而且一語道破其本質特征,收到形象生動的諷刺效果。有的文題運用雙關,如《多收了三五斗》表面上寫農村的豐收,實際上是對30年代中國農村谷賤傷農的高度概括,巧妙而深刻地暗示了豐收成災的主題。運用對偶的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運用設問的如《周總理,你在哪里 》,……這些文題或化抽象為形象,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或互相映襯,或喚起讀者深思……分析文題所用的修 辭容易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
2、作者。有的作者的筆名、作品的集名有一定的來源,教師利用介紹作者、 作品的機會,適當介紹其由來,引發學習興趣,強化記憶。如李芾甘的筆名是巴金。他年輕時留學法國期間, 見一巴姓同學投水自殺,為懷念他,取筆名“巴”姓。一次一位哲學朋友來訪,李芾甘正思考筆名中易記的一個字,這位朋友順口說了“金”字,“巴金”從此就成了李芾甘的筆名。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取“早晨的花,到晚上才拾起來”之義,實指中年以后回憶青少年時代的往事的意思。諸如此類,會讓學生愛上探究,愛上閱讀。
3、引文。名言、史實、諺語等,組織到文章里,本來就可以使文章內容豐富多彩,加強文章的真實性,可讀性;教學時盡量從課文中挖掘分析引文 ,領略妙處。有的課文引謎語、成語、對聯,有的用名言、格言,也有引用詩歌、歌詞、囚歌、日記、俗語, 還有引用電文、典故、無需一一列舉。如《飛紅滴翠記黃山》中“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是作者用以說明黃山魅力之大的,教者可以借此激趣閱讀。
4、情節。尤其是小說十分重視結構布局,絕大多數作品都有引人入勝的懸念和出人意料的結局,這本身就生動感人,興味盎然。講小說時,教師要利用曲折的情節、巧妙的構思來吸引學生閱讀理解課文。如《我的叔叔于勒》,開篇盼于勒,接著贊于勒,最后寫菲利普一家急切盼望中的富翁于勒變成了窮水手。這完全出乎菲力普一家人的意外,也出乎讀者的意料,令人驚嘆。可以通過情節曲折來激發學生去閱讀《項鏈》等課外短篇,從而加深對小說情節的認識。
5、插圖。課本的插圖,是根據教材的主要內容繪制的,它緊密配合教材,幫助學生掌握教材。教師利用插圖,有益于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形象性。以《孔乙己》中孔乙己最后一次進咸亨酒店的插圖為例,清晰地辨出柜臺里的自私冷酷、毫無人性而面目猙獰的掌柜和臺外黑瘦、不成人樣、盤著兩腿的孔乙己這兩個不同人物形象,學生的興趣也會大增。類似的像蘇州園林,長城等彩圖,無疑很大程度上都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五、課堂內外,重視實踐。
主要利用好新教材單元后的“綜合性學習”這個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又一條重要途徑。應當根據語文教育的需要,結合語文學習的特點,以班級為主,經常地有計劃地開展各種小型多樣的語文學習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苦學”為“敬學”,變“敬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不但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展,且學得輕松、主動。同時也符合新課程教學的理念。例如:
1.開展競賽性語文學習
從人的心理上來看,對于那些能夠比高低、評優劣、論先后的事情或活動,容易激發人的上進心,引起人的興趣。對青少年來說尤其如此。因此,在語文學習中如果開展一點帶有競賽性的活動,如書法比賽、演講比賽、作文比賽、語文知識競賽等等,就能引起學習的興致來。
2.開展娛樂性語文學習
給語文學習增添一點娛樂性,改變總是把語文學習當成是苦差事的狀況,也可以產生興趣。講故事、猜謎語、說笑話、演戲劇、賽詩、聯句等等,這些活動都能寓教于樂。如果在學習中能夠得到一定的歡樂,在歡樂中學到知識,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語言應用水平,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3.開展各種課外語文學習活動
語文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習,要學好語文,僅僅靠課堂中學到的一點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課內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課內學到的知識要到課外的活動中去理解、消化,并形成能力。所謂“得法于課內,增益于課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課外閱讀是課外語文學習最主要的一個方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方面從書報雜志中獲得知識;一方面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推薦作品。課本中有些課文是節選的,如《三調芭蕉扇》、《智取生辰岡》等,這些課文內容豐富,意義深刻,僅課堂上學習,很難理解透徹。教師在指導學習這樣的課文時,推薦《西游記》、《水滸》等名著,鼓勵學生閱讀原著。這樣既推動了課內學習,又擴大了閱讀面。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在課外學習語文的興趣。
有條件的,更應當注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假如我主辦校刊”、“訪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模擬科技發布會”等,都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
綜上所述,農村中學的語文閱讀興趣是可以逐漸培養的,農村中學的學生也不是天生的不愛讀書。只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興趣不但是可以培養的,還可以增添學習語文的動力,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說:“思維就是一朵花,它是漸漸地積累生命的汁液的,只要我們用這種汁液澆灌它的根,讓它受到陽光的照射,它的花果就會綻開。”那么筆者所說的興趣就是閱讀的汁液,老師就是陽光。我們要用“興趣”去澆灌,要讓“陽光”在農村初中普照。
參考文獻:
[1]成少玲.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科技信息,2007年2期
[2]黃秀蘭.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對策[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年13期
[3]楊麗娟.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樣板”教學[J].湖南教育(語文教師),2007年6期
[4]程偉瑛.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語感能力培養途徑初探[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6年4期
[農村中學語文閱讀興趣探究(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5.興趣的近義詞
6.興趣的同義詞
7.形容很有興趣成語
9.中學語文教師隨筆
10.中學語文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