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縣馬店中學 李文才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⒈把握散文“形”與“神”的辯證關系。
⒉理解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藝術手法,分析其表達效果。
過程與方法目標:⒈品讀課文,體味詩意的秋景圖。
⒉討論比較,鑒賞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養成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音。
教學難點:散文的“形”與“神”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⒈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把握文章情感。
⒉請大家閱讀課文
⒊提問:全文可以分為幾部分?
明確:課文分四個部分:(1-2)思秋
(3-10)繪秋
(11)議秋
(12-13)戀秋
三、精讀課文,賞析文本
㈠賞析第一部分
⒈學生齊讀1、2兩段。
⒉提問:文章的1、2兩段各寫了什么內容?作者分別用了哪些字來概括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覺。?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確:
⒊提問:通過剛才的分析,你認為作者主要從哪個方面寫故都的秋?請用一字概括。
明確:
㈡賞析第二部分
寫到秋味,作者是如何描繪表達的?要是同學們寫秋,會如何描繪呢?現在,分
析課文的第二部分。
⒈作者為了表現故都的秋味,給我們描繪了五幅秋景圖,五幅故都的秋景圖是什么?
庭院清秋圖 落蕊輕掃圖 秋蟬殘鳴圖 秋雨話涼圖 佳日秋果圖
這五幅秋景圖分別從色、形、聲、味、實來體現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清”、“靜”、“悲涼”,而這又是散文的 特點的體現,大家能說出是什么特點嗎?
強調:形散而神不散
⒉提問:請問“形”與“神”在文中各指什么,兩者的結合點是什么?
明確:
⒊同學們把知識掌握得很好。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握散文的情與景的呢?
明確:
㈢賞析第四部分
⒈學生齊讀12、13段
⒉一支生花妙筆,把濃濃的秋味表現得淋漓盡致,幾乎醉倒了我們,然而卻先醉倒了作者自己。他再次提到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為何?
明確:
⒊回答得很好。既然運用了比喻,哪本體和喻體各是什么?
明確:
四、討論探究、理解主旨
⒈提問:為什么北國之秋給作者以悲涼之感?(提示:結合作者生平與寫作背景。)
明確:
⒉提問: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
明確:
五、總結
《故都的秋》是一篇詩化的散文,學罷此文,我們仿佛和郁達夫先生共同品嘗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齒頰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聽完了一曲字正腔圓的京劇清唱--余音繞梁,不絕如縷。
六、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
郁達夫
思秋
繪秋
議秋
戀秋
七、反思: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6.《故都的秋》教案
8.故都的秋簡單教案
10.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