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1、研讀文本,概括情節,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2、學習多角度對比體現主題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1、研讀文本,借助資料,拓展認識。
2、鼓勵學生敢于懷疑,不迷信權威,能夠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愛斯梅拉達的人性美,認識人性這一永恒的話題,作出自己對人性美丑的理解。
教學重點:感悟人性美。
教學難點: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方法:活動體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
二、作者介紹
雨果(l802~1885)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杰出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他的創作期長達60年以上,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1827年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克倫威爾>序言》,“序言”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為重要的文藝論著。1830年他據序言中的理論寫成第一個浪漫主義劇本《愛爾那尼》,它的演出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等長篇小說。
三、簡介巴黎圣母院
四、閱讀課文,概括故事情節。
學生復述故事情節。
用幾個字概括故事情節:刑臺行刑。
五、圍繞這個故事主要寫了那些人物?
伽西莫多、愛斯梅拉達、群眾、克洛德
六、小說為什么以“一滴眼淚換一滴水”為題呢?
彰顯主題:人性美與丑。
七、作者在體現人性美丑這一主題時最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對比。
八、節選部分都有那些對比?
愛斯梅拉達與伽西莫多;與群眾;與克洛德;群眾前后。
九、群眾的態度會發生這樣大的轉變嗎
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十、看到這一系列的對比你有何感悟?
作者正是通過這重重對比告訴讀者,人性中的美丑總是對立存在的,而人性的美才是人類的希望,人們應該追求和擁有美的德行。這是對人性的基本特點的揭示,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都在證明這一點。
十一、評價一下愛斯梅拉達,你是怎樣看待愛斯梅拉達送出的這“一滴水”的?
這一滴水中透出了人性美的光輝,正是這道人性美的曙光照亮了沉睡在黑夜中的良善。 喚醒了人性已幾近僵化的加西莫多的人性,生平第一次流出了眼淚。使他有了善惡美丑之分,所以他最后把可惡的副主教推下了教堂。
十二、在您的生活中有沒有見過、送過或嘗過這樣的“一滴水”呢?
交流發言。
一個關于“一滴水”的故事。
2005年8月8日下午,成百上千人聚集在青島嶗山海岸邊觀看臺風麥莎帶來的海潮。只見一排排十米多高的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勢涌向海邊,撞擊著海岸。突然一位女青年被滔天巨浪卷入海中。立刻便淹沒在一片波濤洶涌的浩瀚中,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岸邊一位男子縱身跳下兩米多高的防浪墻,去搭救那素昧平生的落水者。一次、兩次、三次,經過與巨浪40多分鐘的生死較量,落水者最終被成功營救。
當人們問他姓名的時候,他沒有回答,而只是穿著被海水泡透的衣服、拖著極度疲憊的身軀,緩步離去。最后,在新聞工作者的大力關注下,三天以后,人們才知道了他的名字--魏青剛。
他就是2004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他送出了最讓人感動的“一滴水”。請看頒獎詞: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為了一個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進三出,危險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選擇,因為這瞬間動作源自內心品質。從人群中一躍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俠之大者。
十三、小結:
人們常說一滴水中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我們看到了文中的這滴水感動了伽西莫多,感動了圍觀群眾;也看到生活中的“這滴水”感動了我們,感動了中國。這不是一滴“水”,而是真善美的真諦,是至純至愛的人道主義關懷。朋友們,別吝惜您的那“一滴水”,去送給那些饑渴中的人們吧!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雨果(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換一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