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1、理解宋詞婉約派風格特點:情景交融、低沉傷感、講究和諧
2、掌握虛實結合寫作方法
3、體味傷古懷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教學重點:抓詞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點,體味《黍離之悲》感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解題:
揚州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譽。遠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戰國時期揚州就開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歷史。揚州曾沿用過廣陵、江都、維揚等名稱。古今揚州皆是旅游勝地,早在六朝時,就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之說。揚州自古以來,即為人文薈萃之地,唐代揚州更是名家林立。揚州的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也牽動了帝王的情懷和游興,隋煬帝三下揚州看瓊花,康熙、乾隆六下揚州,給揚州留下了眾多的歷史古跡。唐徐凝《憶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可見當時揚州盛極一時。 揚州,在隋、唐、北宋間是著名的繁華之地。古代詩人曾用“春風十里揚州路”,“十里長街市井連”等詩句來描繪它的市容。晚唐大詩人杜牧一生致愛揚州,曾在此流連十年之久,這里有他無數的浪漫回憶,留下他無數的動人詩篇。但是南宋時金兵兩次侵犯揚州,揚州城變得破敗不堪,詞人感慨今昔,寫下這首詞,抒發了“黍離”之悲。
慢:慢詞,依曲調舒緩的慢曲填詞。
二.作者介紹:
姜 夔 (1155 - 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江西鄱陽人, 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少年時期流寓湘、鄂間,后移往湖州( 今浙江) ,漫游蘇、杭、維揚等地,與范成大、楊萬里、辛棄疾等人交往。布衣終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達官貴人坐上客。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書法,精音樂,在詞壇上屬婉約派(騷雅派)。他主張嚴謹的格律和章法,反對油腔滑調,不寫淫詞穢語;在文學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艷輕靡,對后世有較大影響。他屢試不中,沒有做過官,遂他托身權貴門下,一生過著清客生活,生活閑適,和當時的社會現實相脫離,以致視野不闊,情調低沉,這在他的詩詞中有明顯的反映。曾說“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喚作白石仙,一生費齒不費錢。”用以自解其清苦。著有《白石道人詩集》。其詞作多詠物紀游,但也暗寓國家分裂、江河變異之慨。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蘊諧婉,但也有用典過多、詞意幽晦等特點。在南宋詞壇上,姜夔、辛棄疾、吳文英鼎足而三,成為騷雅詞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詞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背景介紹: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國勢危弱,長江以北的淮河一帶已成為荒蕪的邊地。但大多數的士大夫卻只顧宴飲逸樂,不思恢復。在詞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針對這種情況,反映了一定的愛國精神和不滿現實的思想,特別是晚年時,他那力主恢復,同情淪陷區人民的思想傾向較之早期作品有進一步的發展。
姜夔的詞,常有小序,提示寫作緣由和主旨,大都語言精練,文筆優美,一散一韻,值得并讀。
《揚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發作者路過揚州時對昔盛今衰悲涼痛惜的情緒。三、新課講授
四. 整體把握
1、范讀全詞,正音正字。
2、齊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義,重點點撥。
揚州于宋高宗在位期間,曾兩次遭到金兵的侵擾。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舉南侵,攻破揚州、建康、臨安等城,燒殺擄掠。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兵又大舉進犯淮南地區,烽火連年,揚州自然受到影響。詩人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這一天,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后揚州的蕭條殘破景象,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詞,以寄托對揚州昔日繁華景象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反映了南宋時人民遭受的戰爭災難。詞前的小序對寫作時間、地點及寫作背景均作了交待。詞的上闋寫景,著重寫詞人親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整個揚州城一片蕭條、凄涼:“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開篇便點明揚州是淮左著名的都城,竹西又是這著名都城中名勝所在,吸引著作者駐足觀瞻。在這里解下馬鞍,小住停留,這是遠行中開始的一段路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然而昔日環境清幽景色迷人的竹西亭已不復存在了,眼前只有“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這一番凄涼荒蕪的景象,哪里還有什么綺麗風光,處處亭臺樓閣的十里長街,這里的居民大多數已在戰亂中死亡或逃散了,景象顯得無比蕭條,今昔的巨大反差讓人喪亂之感頓生。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作者沒有直接寫戰爭,而是以“胡馬窺江”來寫金兵的南侵,含蓄委婉。著重寫戰爭后,以戰后之景襯托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這種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名城被毀、風光不再已是其次,人們心靈深處的創傷才是最難撫平的。戰亂造成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之痛讓人們極度痛恨戰爭,但作者卻沒有寫人們如何痛恨戰爭的,而僅以“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一句來寫廢池與古樹都“猶厭言兵”,物尚如此,人何已堪?無限傷亂之語盡現無限傷亂之情。“自從高宗時金人兩次進犯長江回去以后,古都揚州只剩下荒廢的池苑和高大的古樹,而劫后幸存的人們因為怕引起痛苦的回憶,誰也不愿再提起那兩次殘暴的戰爭,讓自己的心靈重新受到折磨“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天氣漸漸到了黃昏時分,戍樓上又吹起了凄涼清苦的號角,使行人感到陣陣的寒意,號角聲不斷地在劫后的空城上回蕩,以號角之聲來襯托空城的孤寂,更讓人感到凄涼靜寂。下闋抒情,運用典故,進一步深化了“黍離之悲”的主題,傷今懷古,抒發感慨:“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杜牧是最欣賞揚州的詩人,他歌詠揚州的詩篇,表現出了卓越的鑒賞水平.杜牧眼中筆下的揚州是何等的繁華綺麗,他又如何能想到曾經盛況至極的揚州會變成今日這般荒涼冷落,即使杜牧重回揚州也會愕然震驚的。作者在這里借杜牧來寫自己內心的震撼.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杜牧才華橫溢,但縱有贊美“豆蔻’芳華的精工麗詞,縱有歌詠青樓一夢的絕妙才能,恐怕面對今日的揚州之景,也難有當年的興致和情思了。杜牧當年寫“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那樣春風得意的文筆,也難以表達此時悲愴的心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所謂物是人非莫過于此。“二十四橋仍在”而吹簫之人安在?杜牧曾有《寄揚州韓綽判官》一詩中寫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二十四橋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聽不到美人吹簫的聲音了,。作者徘徊亭邊,凄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橋下江中波濤激蕩,顯得十分清冷、空寂。“橋”雖在而“玉人”不在,水波空自蕩漾,唯有“冷月無聲”當年遺蹤全無,唯有滿目蕭瑟之景,滿腔悲愴之情。“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想那橋邊的紅芍藥,現在已經無人有心情來欣賞它們了,可是它們還是一年一度地盛開著鮮艷的花朵,它們究竟是為誰生長為誰開呢?這橋邊盛開的紅芍藥或許也曾是一景,讓人流年往返。可是戰亂之后,死的死去,生的逃亡,縱有留下的,恐怕也無賞花之雅興了。花依然紅艷,卻無賞花之人,美景被白白辜負了。戰亂讓花不知為誰而生,那人呢?縱是滿腹經綸才華橫溢,卻難免“年年知為誰生”的命運。本詞用語凝練精警,詩意含蓄,即景抒情,言有盡而意無窮。化用杜牧詩句信手拈來,渾然一體,不留斧鑿痕跡。既揭示了戰爭給人民所造成的災難,又對南宋王朝的偏安一隅有所譴責,是一首反映現實比較深刻的作品。詞的上片主要是寫景,以對比的手法表現古今之變,展現給我們的是一片蕭索、空闊、冷落、荒涼的景象,讓人不得不深思帶來這種巨大反差的原因何在,引起人們對戰爭的思考。下片主要寫情,作者并不直接寫情,而是采用化入的方法將杜牧的詩句引入詞中,今昔對比,含蓄的抒發了作者傷今懷古之情。 這首詞情、景結合的很好,可稱的上慢詞中的經典之作了,詞中很多語句引發深思,引起共鳴,給人以美的享受。
[高二語文教案姜夔揚州慢(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9.高二語文《談中國詩》教案
10.高二語文《蘇武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