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入
說起我國唐朝文化,我們首先會想到什么?(對,唐詩)那么在星光燦爛的唐代詩壇,有這樣一個人,他一生只留下兩首詩歌,卻因為其中一首,他的名字流傳千古。這首詩被評論者評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連聞一多先生都說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大家知道這個人是誰嗎?(張若虛)這首詩歌是……《春江花月夜》。
好,今天我們就跨越時空的界限,和詩人張若虛共賞這良辰美景--春江花月夜,置身詩境,感受詩人此情此景下深沉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二、配樂詩欣賞和朗誦
1、欣賞配樂詩歌朗誦,引導學生一邊靜聽一邊展開想象的翅膀,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把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品味詩歌優美的意境。
2、帶領學生有感情朗讀:引導學生隨著詩歌的感情進展抑揚頓挫地誦讀,更真切地體味詩歌感情。
三、整體把握
詩人用豐富的情感和曠達的胸懷創作此詩。詩中情景理融為一體,使此詩具有經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下面我們分別從情、景、理三個方面來欣賞此詩。
1、景--春江月夜美景
⑴請大家首先把詩中描寫春江月夜美景的語句一起朗讀一下:“春江潮水連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輪!
⑵結合注釋理解詩歌,用散文化的語言再現春江月夜美景:
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這時一輪明月從地平線升起,遠遠望去,就好像從浪潮中涌出一樣。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閃耀于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彎彎曲曲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撒了一層潔白的雪珠?罩性鹿馑铺旖盗魉,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江天一色,纖塵不染,一輪皎潔的孤月懸掛在半空中。
⑶畫面回顧:通過課件展示畫面,提問該畫面對應哪句詩句。(這過程是先把詩歌文字轉化為散文,再把語言文字還原為符合詩歌意境以及學生審美情趣的畫面。)
2、理--宇宙人生哲理
看到如此美景,詩人想到了什么呢?
請朗讀本詩中闡述人生哲理,江、月、人和諧一體的詩句,體味一下這些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思考?詩人所闡述的宇宙人生哲理”深刻”在哪?分析以下詩句,看看本詩與一般的宇宙人生哲理有什么不同? (小組討論)
⑴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唐.李白《把酒問月》 )
⑵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唐.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
⑶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教師小結:
人生與宇宙的奧秘一直是人類苦苦思索而永遠感傷的命題。人生短暫,宇宙無窮。
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沒有落入前人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暫的窠臼,而是翻出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眰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和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
3、情--游子思婦相思之情
隨著時間的流逝,夜色漸濃,心里的感傷之情也越來越濃,這種美景和人生思考觸動了詩人怎么的情感?
學生齊讀詩句。
其中哪些表達思婦相思,哪些表達游子思歸?詩人把這種相思之情表達得非常真切、細膩,體現在哪里?我們通過填空練習來進行分析(展示課件):
(1)“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思念,而是用“__月__”來___烘托__她的思念之情。
詩篇把“月”__擬人_化,“__徘徊__”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云游動,故月的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
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卷不去”,“拂還來”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婦綿綿不絕的相思之情_。
(2)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_落花、流水、殘月_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
“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_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的_凄苦寂寞_之情。
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遙遠。“_沉沉_”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_無限_”也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
歸納:如何使描寫更生動、抒情更真摯?(引導學生歸納)
抓住細節
[春江花月夜(魯人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春江花月夜教案
4.魯迅《社戲》教案
5.北師版保修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