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思路與技巧
--------高三第一輪語文復習點滴
璜土中學 徐國良
高三語文復習,一方面要盡力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另一方面也要使學生把握各種題型的解題思路,純熟運用各種解題技巧。敝以為,高三的第一輪復習要著眼在學生積累知識,疏理解題思路,駕馭解題技巧上。
我們普通中學面對的學生,他們的初中語文基礎本身就差(我校本屆學生高一錄取時人均比八校均分低2.7分),更成問題的還是差在語文學習的興趣上,再加上高中語文知識面廣量大,很難在短期內見效,因而一些學生就處于半放棄的被動學習狀態。高中三年,要求課外閱讀幾百萬字,但我們的學生連課本都懶得看,遑論課外!因此,高三復習尤其重要而且艱難。
在積累知識方面,本人抓了三點:
一是盡力增加課內容量。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歷史,國際時事------只要能涉及到的,就盡力補充,以求努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及其看問題的思路。二是努力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對課文涉及到的名人典故,經典議論盡力組織多元化討論。屈原、岳飛、文天祥這些經典的悲劇式人物,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評價去議論,往往會得出許多乃至截然不同的評價。祥林嫂水生嫂夏大媽等各種婦女形象,對她們的性格形成的背景及過程的綜合分析,能使學生“大處落墨”而至“豁然開朗”。在積累知識陶冶情操的同時,鑄煉了學生探索的能力,提高了思辨水平。三是強調記好課堂筆記,每課、每次考試分析都強調并督促學生記好分析筆記。
各種題型的復習重點抓好疏理答題思路。
文言翻譯。這是學生失分的大頭,原因常常是就事論事,“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注重句子,忽視了文章。本人再三強調,文言文重在語言環境,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等都必須結合上下文才能吃準,各種變式句,大量的省略成分只有結合上下文才能補充完善。反復提醒學生:看清上下文,把握全文,切忌望文生義。
詩歌鑒賞。一抓審題,看清題眼和詩眼,回憶風格,琢磨背景。二抓意象:寫了什么景,涉及到哪些物,出現了哪些人,而且一定要熟記古典詩歌中意象寄托的一般含義,具體到某中景物一般寄寓什么情感。三抓情感:感情基調一般就是詩歌的主題所在,抒的什么情,這往往是解答詩歌問題的關鍵。四抓手法:或托義于物,或借景抒情,或比擬,或對比。寫作手法以及修辭手段是答題的切入點或突破口。同時要注意,不要簡單問題復雜化,也不要復雜問題簡單化。詩歌是用來抒情的,作者的本意不是供考試用的,抒發的是常情常理,學生理解切不可隨意拔高乃至曲解。
現代文分析。實際上解題思路與古詩詞分析基本相通。強調三讀:1、一分鐘速讀,了解寫的什么,大致有幾部分。2、4----5分鐘精讀,要求知道:寫什么?具體分幾段?如何寫?為什么要這樣寫?感情線索是什么?主題是什么?運用了哪些寫作方法?其中主題和寫作手法必須理解到位。3、再讀2分鐘,綜合檢查以上兩步的理解。在這三讀的基礎上,學生動手答題,要求先做后面兩個題(往往是主題與寫作手法方面的),再答開頭兩題。
當然,其他題型也各有思路,本文不再贅述。
關于答題技巧。其實許多語言題的解答技巧同樣離不開答題思路。以現代散文為例。文章寫某個事物,某種景物,肯定有它一定的邏輯思路。譬如寫樹,那一般總是要寫形象:樹干,樹枝,樹葉,樹皮,再其他-------這些是具體描述。為什么要這樣描述呢?很自然就牽涉到主題,托義于物這是作者的目的所在,力爭上游啦,倔強啦,不怕困難啦,不擇生存條件啦等等,說到底就是要我們學習并最好也具有這樣一種精神。因此,在解答技巧上一般思路為:用了什么手法,寫了什么內容,揭示了什么主題,情節上有什么作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當然要視具體文體而定,寫景狀物類就少有情節了。
根據本屆學生的特殊性,本人在第一輪復習過程中作了一些嘗試,至少,今天我的學生對語文學科不感到很畏懼了。
[積累、思路與技巧(高三)]相關文章:
6.紅色詩歌積累
9.列寧的名言積累
10.課件素材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