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岑參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文“意奇語奇”的特點。2.把握岑參詩的藝術風格。3.感受詩人所塑造的戰士形象及精神。
教學重點:1.理解詩文“意奇語奇”的特點。2.感受詩人所塑造的戰士形象及精神。
教學難點:把握岑參詩的藝術風格。
教學設想:1.抓住細節描寫體會意境和形象。2.扣住“風”這一主體景物來賞析邊塞風光及戰士精神。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1.作者: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郡望南陽。曾祖父文本、伯祖長倩、伯父羲皆以文辭致位宰相。參少孤,從兄讀書,能自砥礪。天寶三載進士及第,因曾做過嘉州刺史,所以世稱“岑嘉州”,嚴羽說:“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激。”(《滄浪詩話》)
2.背景:這首詩是岑參任西北庭節度判官時寫的。這期間,封常清曾幾次出兵作戰。岑參對當時征戰的艱苦、勝利的歡樂,都有比較深的體會,曾經寫了不少詩歌來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曾參寫了這首詩為他送行。
二.賞析詩文:
出征的自然環境
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茫茫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1.前3句寫景其實暗寫了哪種邊塞的代表事物?
“茫茫”暗寫狂風卷著飛沙的迷蒙景象;“黃入天”寫大漠風沙的顏色,寫風沙真入天際的情景。這是白天的風。
2.請抓住“吼”“亂”兩個關鍵詞,揣摩風的特點及描寫的作用。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對風由暗寫轉入明寫,行軍由白日而入黑夜,風“色”是看不見了,便轉到寫風聲。狂風象發瘋的野獸,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顯示了風猛風大。接著又通過寫石頭來寫風。斗大的石頭,居然被風吹得滿地滾動,再著一“亂”字,就更表現出風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寫天,“石亂走”句寫地,三言兩語就把環境的險惡生動地勾勒出來了。
出征的原因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1.此次出征的原因與高適《燕歌行》中出征的原因有何不同?
敵人利有草黃馬肥的時機發動進攻。“漢家大將”出師西征,是為了保衛國家,反抗侵略,是正義的。
出征行軍的情況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1.詩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環境和細節來描寫唐軍將士勇武無敵的颯爽英姿。請結合此部分詩文加以分析。
環境是夜間,“將軍金甲夜不脫”,以夜不脫甲,寫將軍重任在肩,以身作則。“半夜軍行戈相撥”寫半夜行軍,從“戈相撥”的細節可以想見夜晚一片漆黑,和大軍銜枚疾走、軍容整肅嚴明的情景。寫邊地的嚴寒,不寫千丈之堅冰,而是通過幾個細節來描寫來表現的。“風頭如刀面如割”,呼應前面風的描寫;同時也是大漠行軍最真切的感受。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戰馬在寒風中奔馳,那蒸騰的汗水,立刻在馬毛上凝結成冰。詩人抓住了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進行細致的刻劃,以少勝多,充分渲染了天氣的嚴寒,環境的艱苦和臨戰的緊張氣氛。寫馬的斗風傲雪是為了襯托戰士的意氣風華,斗志昂揚。“幕中草檄硯水凝”,軍幕中起草檄文時,發現連硯水也凍結了。詩人巧妙地抓住了這個細節,筆墨酣暢地表現出將士們斗風傲雪的戰斗豪情。
2.這部分細節描寫使用了什么手法?對于塑造唐軍將士的形象有何作用?
這樣的軍隊有誰能敵呢?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敵軍聞風喪膽,預祝凱旋而歸,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樣自然。
預祝出征告捷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1.闡述詩人預祝勝利的理由。
唐軍將士戰勝嚴寒、斗志昂揚的戰斗精神是勝利的原因。
三.藝術特色
1.藝術技巧:夸張、反襯和細節描寫,以環境的艱苦反襯戰士的斗志。
2.課后練習2:岑參詩的特點是意奇語奇,尤其是他的邊塞詩,這一特色非常突出。誦讀《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找出其中的“奇語”,并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
3. 杜甫在《溪陂行》中寫道:“岑參兄弟皆好奇。”這種好奇的詩心使岑參發現了邊塞軍旅生活的美學意義,而且使他選擇了“三句連韻”這種非常適宜軍事題材的獨特的詩歌樣式。這樣,詩句的內韻猶如音樂中的“三連音”,愈見急促和奇峭,使得作品通體散發出激越、酣暢的行軍氣勢和戰斗精神!
4.風格:雄渾豪壯。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出師表優秀教案
10.古代漢語出師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