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巴黎圣母院》(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1-1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作者雨果及寫作背景,識記有關常識。

2. 學習本文多重對比描寫和場面描寫方法表現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掌握鑒賞小說的方法之一:通過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說主題

4. 能夠對人性中“美與丑”的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并能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二、教學重點:同目標2

教學難點:同目標3、4 

三、教學方法:討論探究法、點撥法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師:法國巴黎圣母院因它的哥特式建筑而受到世人的關注,但更因雨果的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而聞名于世。而雨果本人病逝后也因他的思想和精神被安放在被法國人稱為“法國靈魂”的先賢祠。是什么思想和精神使他能夠進入先賢祠呢?下面,我們就一起通過他的代表作之一的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看看雨果是什么樣的作家,他究竟有什么樣的思想。

(二)雨果簡介:

雨果(1802-1885)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最杰出的代表,生于法國東部的一個小鎮,幼年曾隨在拿破侖軍隊當將軍的父親到過許多國家,11歲時跟著母親和兩個哥哥返回巴黎。

雨果自幼多才多藝,尤其熱衷于文學,14歲開始寫詩,15歲寫的《讀書樂》就獲法國學士院征文獎,18歲時獲"文藝競賽碩士"榮譽,被譽為"神童"。后來主要寫小說,其作品多反映對政治的關注。1831年(29歲)寫的《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藝術性蜚聲世界文壇,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1851年,因反對路易波拿巴的獨裁專制而遭到迫害,開始了長達19年的國外流亡生活。期間主要創作長篇小說,如文學巨著《悲慘世界》、《海上勞工》和《笑面人》。1870年,他回到巴黎繼續參加政治運動,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國人民為他舉行了國葬,遺體也被送到專門安葬偉人的先賢祠。

(三)雨果和浪漫主義

1、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作為歐洲文學中的一種文藝思潮,產生于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專制,在藝術上與古典主義相對立,屬于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一種意識形態。

    歐洲的浪漫主義思潮,是在人們對啟蒙運動"理性王國"的失望,對資產階級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的幻滅和對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不滿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當時的作家都對現實不滿,企圖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途徑。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階級立場和政治態度不同,因而浪漫主義思潮中就形成兩種對立的流派,即積極浪漫主義和消極浪漫主義。前者是進步的潮流,它引導人們向前看,后者屬反動的逆流,它引導人們往后看。這種區別,實質上是對當時法國大革命和啟蒙運動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反響。

    積極浪漫主義作家,敢于正視現實,批判社會的黑暗,矛頭針對封建貴族,反對資本主義社會中殘存的封建因素,同時對資產階級本身所造成的種種罪惡現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滿反抗、戰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來,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贊成空想社會主義。代麥作家有英國的拜倫,雪萊,法國的雨果、喬治-桑,德國的海涅,俄國的普希金(早期),波蘭的密茨凱維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們的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都是同當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與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聯系在一起的,大多數作家是這些民族解放運動的積極參加者。

    消極浪漫主義者則不然。他們不能正視社會現實的尖銳矛盾,采取消極逃避的態度,他們的思想是同那個被推翻了的封建貴族階級的思想意識相聯系的。他們反對現狀,留戀過去,美化中世紀的宗法制,幻想從古老的封建社會中去尋找精神上的安慰與寄托。消極浪漫主義的出現,。實際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貴族階級沒落的思想情緒在文學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國的史雷格爾兄弟,即奧史雷格爾和弗史雷格爾,諾瓦里斯,法國的夏多布里昂,拉馬丁、維尼,俄國有茹科夫斯基,英國有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等等。

2、1827年,雨果發表歷史劇《克倫威爾》和《<克倫威爾>序言》,《序言》提出系統的浪漫主義文學主張,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1830年,雨果的浪漫劇《歐那尼》上演,擁護古典主義和支持浪漫主義的兩派觀眾在劇院里大打出手,史稱“歐那尼事件”,這就是浪漫主義戰勝古典主義的標志。雨果以他的劇本打破了古典主義戲劇用理性壓制感情、只歌頌王公貴族的清規戒律,提出了將滑稽丑怪與崇高優美進行對照的審美原則,使愛情壓倒了理性,最終推翻了古典主義的統治地位,27歲的雨果也因此成了浪漫主義的領袖。

雨果創作的重要意義還在于他的作品配合了現實的政治斗爭。他早期的小說《巴黎圣母院》是個典型的例子。后期的作品與現實的結合更加緊密。拿破侖三世復辟后,他被迫流亡國外19年,期間寫出《小拿破侖》等珍貴檄文,以及《懲罰集》、《兇年集》等氣勢恢弘、感情奔放的動人詩篇,吹響了反對專制統治、歌頌光明和進步的斗爭號角,從而成為法蘭西不朽的民族詩人。歷時16年完成的巨著《悲慘世界》則更好地體現他的人道主義理想。小說通過對窮人苦難的真實描繪,對社會的黑暗和司法的不公提出了強烈的抗議,宣揚了仁慈博愛可以杜絕罪惡和拯救人類的人道主義思想。

寫作同時,雨果也把他的人道主義思想付諸行動。他發表抗議信憤怒譴責火燒圓明園的英法聯軍的罪惡行徑。巴黎公社失敗后,呼吁赦免公社戰士,開放自己的住所供社員避難。人道主義是貫穿雨果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

(四)《巴黎圣母院》故事梗概

故事發生在中世紀。“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卜賽藝人在廣場上表演歌舞,有個叫埃斯梅拉達的吉卜賽姑娘吸引了來往的行人,她長得美麗動人舞姿也非常優美。這時,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弗羅洛一下子對美麗的埃斯梅拉達著了迷,瘋狂地愛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鐘人,相貌奇丑無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搶來。結果法國國王的弓箭隊長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達,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鐘人帶到廣場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賽姑娘不計前仇,反而送水給卡西莫多喝。看到這里,我不禁為埃斯梅拉達的善良而感動,在別人都在辱罵,詛咒卡西莫多的時候,她居然有勇氣去救一個曾經搶過她的人。她雖然貧窮,但有著一顆許多富人沒有的善良而高尚的靈魂。 

卡西莫多非常感激埃斯梅拉達,也愛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達對法比一見鐘情,兩人約會時,弗羅洛悄悄在后面跟著,出于嫉妒,他用刀刺傷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達卻因謀殺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從絞刑架下搶了出來,藏在巴黎圣母院內,弗羅洛趁機威脅吉卜賽姑娘,讓她滿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絕后,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無辜的姑娘被絞死了。卡西莫多憤怒地把弗羅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擁抱著埃斯梅拉達的尸體也死去了。 

(五)障礙疏通:

1、字音:

單音字:唆使   笞刑   粗糙   鏤刻   垂頭耷腦    筋絡   抽搐   蜷縮  牛虻   恫嚇   黝黑   懊喪   憎恨   蟲豸   崇敬   虐待  緘默  咆哮

 

多音字:輪軸  壓軸  菲薄 芳菲

2、字形:聚攏   蠢笨   黯淡   犄角   驚惶   腳鐐手銬   抽搐   蜷縮   恫嚇   緘默    咆哮   赤裸   筋絡

3、同義詞:恫嚇  威嚇          聚攏  圍攏            驚慌  驚惶 

           緘默  沉默          憎恨  憎惡            唆使  慫恿

4、成語:垂頭喪氣  驚慌失措  怙惡不悛   聽之任之   逆來順受  筋疲力盡

(六)學生閱讀節選部分,整體感知課文

1、思考:(1)中心事件是什么?

      明確:卡西莫多受刑

(2)受刑分幾個階段?

明確:受刑前、受笞刑、示眾

(3)圍繞中心事件,寫了哪些場面?

明確:施刑者行刑、群眾侮辱折磨、、愛斯梅拉達喂水喝

(4)場景法敘事是《巴黎》的寫作手法之一,選文中哪個場景最令人感動?

明確:喂水喝

(5)為什么喂水給仇人喝?副主教為什么棄之不顧?

明確:善良,人性的美麗         自私,陰險,道貌岸然

(6)1---5段寫了些什么?作用?(主要人物出場前一般寫些什么?)

明確:刑臺構造、使用方法、騎馬的軍警、觀眾等候觀賞行刑習慣為我們展示了一幅中世紀的社會風俗畫,為小說提供了社會環境。

(七)作業

1、認真閱讀課文,說說你眼中的三位主要人物。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師:我們上節課簡單了解了雨果生平和他的浪漫主義創作,也知道了雨果的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仁慈博愛可以杜絕罪惡和拯救人類的)人道主義,(使用的原則是“美丑對照”。我們還了解到課文節選部分主要寫伽西莫多受刑時群眾、克洛德副主教和愛斯梅拉達的不同態度。留給你們印象最深的也是最感人、最震撼人心的畫面是愛斯梅拉達喂水給卡西莫多喝。

(二)人物形象理解

1、讀一讀57段至67段,讓我們感受一下這動人的一刻,同時,思考一下,卡西莫多受刑時皮開肉綻,鮮血直流都沒有流淚,為什么在喝到愛水后流下也許是生平第一次淚?

(提示:這水肯定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水,那是什么境況下的水呢?這水中包含著些什么呢?)

(也可分三問來理解)

(1)、讓學生讀代表性語句

(2)、體會卡西莫多此時心情

(3)、讀表現口渴語句、讀三次要水喝的,體會卡西莫多的身體上的痛苦。

明確:伽西莫多在受刑時受盡其他群眾的侮辱折磨,連他此生最重要、最愛戴、最崇敬的、唯一的親人都在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棄他不顧,連喊三次給水喝卻招來更多的侮辱折磨。失望至極,愛斯梅拉達出現后,他本以為愛斯梅拉達是來報復的,沒想到愛斯梅拉達以德報怨、不計前嫌,對善良姑娘的感激、對自己的自責,這人性的自然流露,令他掉下了也許生平第一顆眼淚。

   

2、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這樣一對比,人性的美丑顯露無遺。通過多角度對比表現人物性格和主題,是《巴黎圣母院》的主要特色,節選部分中就有多重對比,找出這些對比,思考  這些對比有什么作用?

明確:1、伽西莫多的外在形象和內在德行       外在丑陋,但內心善良,受刑時有超人的頑強和忍耐,可是愛~送水時卻流出感激之淚。 

       2、愛斯梅拉達與加西莫多         外在和內在

       3、愛斯梅拉達與圍觀群眾         卡西莫多受刑時

       4、愛斯梅拉達和副主教          卡西莫多受刑時     副主教道貌岸然,內心自私陰險, 

       5、 圍觀群眾前后態度        

3.圍觀群眾前后態度怎么理解?

   明確:從第1、2、5、6、16、段、第29至39等段中人們的表現,第27、28段的作者議論中,我們可看出雨果認為中世紀的群眾是無聊庸俗的,還停留在原始的無知狀態里,停留在道德與智力的幼稚階段,沒有憐憫心,沒有正確是非美丑的判斷標準。

雨果并不認為廣大的群眾就一定代表著善和正義。雨果雖然對下層的人民充滿同情,但同時又認為他們缺乏教養和理性,認識不到自己做的事情的性質。群眾欺辱邪惡制度的犧牲品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也成為邪惡的幫兇,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命運其實與刑臺上的可憐人是一樣的,他們被灌輸的道德是統治者的道德,缺乏自己的道德自覺性。

(聯系魯迅的小說《孔乙己》和《祝福》散文《藤野先生》中的群眾,即看客比較一下,體會其相似性)

群眾最后的拍手叫好,看起來群眾前后態度十分矛盾,且變化較突然,但這樣的描寫還是合理的。一方面,群眾嘲笑、辱罵伽西莫多,是因為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另一方面,作者充分表現“中世紀人們”道德無知愚昧和缺乏憐憫同情之心,并通過議論表達自己對他們的不滿和諷刺,但這并不能說明這些群眾完全喪失了人性。愛斯梅拉達的舉動,喚醒了他們人性中的良知,是群眾樸素情感的反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也許是作者對美、對善、對進步的信仰,歌頌美好人性的力量,也是對美好人性的呼喚。這可以從文末一些議論中看出。

小結:通過美與丑,善良與邪惡,崇高與卑下重重對比,揭示了真、善、美的真諦,表現人性的復雜。指出人性中美與丑總是對立存在的,而人性中的美才是人類的希望,人們應該追求和擁有美的德行。

4.解決學生疑問:伽西莫多為何是第一次流淚?

明確:可根據43段內容,伽西莫多是個遠離社會生活,太接近自然狀態,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羞恥的人,但愛斯梅拉達的純潔善良感化了他,使他的人性復蘇了,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成了一個懂愛的人。這也許就是雨果的美好愿望,別忘了,人道主義貫穿雨果一生的創作和活動中。

學生疑問:46段的“深深悲哀的微笑”怎么理解? 

明確:伽西莫多看見副主教以為他“所崇敬的救世主降臨了”,但副主教卻只當沒看見急忙轉身走了,伽西莫多感到深深的失望,所以先前的微笑只停留了一會,而且是痛苦的、無力的、帶著深深悲哀的微笑。

5、(三)小結

卡西莫多丑陋至極,但感恩與善良是另一個極點,為報滴水之恩,他寧愿肝腦涂地。美丑對照的寫作原則、人道主義在雨果的著作中是多見的,即仁慈博愛可以杜絕罪惡和拯救人類的。雨果的這句話也許能詮釋一下:“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 

作業:閱讀原著或觀看影片,寫篇心得。

 

[《巴黎圣母院》(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3.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4.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

5.高一數學必修四1.5教案

6.高一必修四數學教案

7.高一必修二《蘭亭集序》教案設計

8.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9.高一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10.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