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若秋
奧地利作家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鼻祖之一。
許多人說,他的《變形記》是通過小職員格里高爾突然變成一只令人厭惡的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現代社會把人變成“非人”的“異化”現象 ,以荒誕、變形和寫實的藝術手法揭示了現代人的生存困境;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里人性的異化、人際關系的批判,是對摧殘人性的社會制度的批判。得出這樣偏激的結論,其原因在于深受階級斗爭觀點影響而沒有仔細去考察格利高爾之所以會“變形”的真正原因--格利高爾的“變形”的隱情。
從格利高爾薩姆沙的“我找了一個多么累人的差事,長年累月在外面奔波。在外面跑買賣比坐在辦公室里做生意辛苦多了。再加上還有經常出門的煩惱,擔心各次火車的倒換,不定時的、低質的飲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總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什么深厚的交情,永遠也不會變成知己朋友。讓這一切都見鬼去吧!” “我早就辭職不干了,我就會走到老板的面前,把我的意見一股腦兒全告訴他。……”這些內心獨白中,我們不難了解,他一覺醒來變成了一只甲蟲的根本內因,是承受不了社會的壓力而在內心厭惡自身遭遇,下意識地逃避那艱難的職業和生活環境;是在他的潛意識里,不愿再繼續以前的生活和工作;是他覺得艱難的生存處境壓得他無處可逃,只有選擇一條逃脫現實生活的路--“變形”。與其說是社會讓他“變形”,毋寧說說是他自己選擇了“變形”。擺脫自己的人形,逃離人的世界,從人變為非人--蟲,這在格利高爾而言完全是為了不再繼續昨天的噩夢。一葉障目的主人公,就是這樣在不盡如人意的世界里,承受不了社會的壓力,而選擇了最懦弱的方式--逃避,來求得暫時得心理安寧。但是,實際結果怎樣呢?格利高爾的“變形”并沒有使自己的命運走向幸福,走向光明。反而,加速了他的滅亡,只能無奈的面對痛苦、孤獨、無奈、悲慘的結局。他講述著痛苦,闡釋著痛苦,逃避著痛苦,最后陷入到更深的痛苦中。越是生存得痛苦,越是不知道反抗,只想躲避,隱藏自己,因此也越是遠離親情。最后落得被親人拋棄的下場。變成甲蟲以后,他盡管還沒有喪失為他人做貢獻的思想,卻已經喪失了繼續為他人、為社會做貢獻的能力。一個喪失了與困難做斗爭而沒有生活勇氣的人,一個只有美好愿望而沒有任何生活、工作能力的人,一個只會逃生而形象丑陋的怪物,天長日久令人生厭,難道只是資本主義社會才會產生的現象?艱難的生存處境,沉重的社會壓力難道只是資本主義社會才會產生的現象?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
昆德拉曾說過,每個作家的創作都有一個主題。他認為卡夫卡所有小說的主題就是:人在外部世界的規定下,顯得無能為力。在這種情況下,人應該怎么辦? 《變形記》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清楚,不管你是生活在哪個國家,生活在哪個時代,一個人自從懂事開始,就會有壓力。進入學校,有學習中來自老師家長同學的壓力;工作崗位上,有來自老板、同事、環境的壓力。生存競爭的壓力,即使是動物也擺脫不了,更何況是人。一個人在不可能改變外部世界的情況下,就只能笑對人生,直面人世,勇于承受壓力,振奮精神,用自己的努力去與生活中的困難搏斗,才能贏得他人的同情、尊重。
作者郵箱: wangjing08092002@yahoo.com.cn
[勇于承受壓力,樂觀對待生活--挖掘《變形記》的當代內涵(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對生活樂觀的格言
3.樂觀生活的名言
4.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