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學生能通過對文本的反復研習,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以及它對人精神世界的滋養。
2.學生能獨立閱讀,獨立思考,與文本、編者、教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解讀“故鄉”的文化涵義,體會刻骨銘心的家園之思。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
教學過程
導入:有一首歌曲《故鄉的云》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這首歌是由旅美歌手費翔演唱,歌詞是一首表達浪跡天涯的游子對故鄉無限思念的鄉情詩,在歌唱中,將漂泊的游子想要歸返故鄉的感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下面就請同學們來聽這首歌曲。如果說費翔是用他的歌聲來表達對故土的思念,那么作家韓少功則是用自己的文字在抒寫思鄉之情,從心里發出“我心歸去”的呼喊。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課文,體味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深切故鄉情。
先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70頁,看對話欄里的第[2]點。這里編者做出評點,告訴我們“文章從對法國游歷的記敘開始,描寫自己的獨特感受,再到思鄉之情的抒發,最后是對‘故鄉’的思考與感悟,完成了主題的升華。”由此我們大體了解了文章的內容和作者寫作的思路。請同學們看一看這三塊內容分別是哪些小節?(大家一起來說)第一部分大體是1-4;第二部分是5-6;第三部分是7-9。
大體明白文章的內容和思路之后,我們就一部分一部分地來研讀文章。
研讀課文
在第一個部分(1-4小節)里,作者寫了自己在法國圣納塞爾訪問時候的情形和感慨。開篇第一段描述了他在法國的臨時的“家”,大家注意這里的家是打上雙引號的,告訴我們這只是個臨時住所罷了,顯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同學看看,這個“家”是怎么樣的?他的這個家是一幢雅靜的別墅,有兩層樓,六個房間四張床和三個廁所,房子前面可以看到大海,旁邊有個綠公園。可以說既寬敞有雅致,而且環境又好。那么作者住在那舒服嗎?他有什么獨特的感受和體會?用書上的話來說,他感到“難耐的冷清”“虛空”“日子讓人發瘋”。文中那些話體現了這樣的感受?冷清就在于“這個城市不屬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務都要你付錢,這里的一切聲響都棄你而去,奔赴它們既定的目的,與你沒有什么關系。”顯然作者被忽視與隔絕了,在一個不屬于他的城市,找不到自己應存在的位置。那么我們為什么沒作者這樣的感受呢?我們周圍的聲響和我們有什么關系呢?大家想想?比如鈴聲告訴我們要上課或者是下課了。比如我現在在說話,是為你們在上課,你們和周圍環境密切相關,你們沒有被忽視被隔絕,在屬于自己的城市,絕不會感到冷清。而作者卻孤獨的身在異地,周圍的聲響似乎和他沒什么關系。“電話不知道要打到哪里,你拿著門鑰匙不知道出門后要去向何方。電視廣播以及行人的談話全是法語法語法語,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語的監獄無出逃遁。”這段描寫非常的真實,一個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離開自己熟悉的人群,離開自己的文化,特別是離開自己的母語,自然就有種被隔絕的感受,與周圍的一切無法交流,感到巨大的孤獨。最后作者還用了個比喻,來渲染自己的虛空,這種寂寞孤獨比跌入深谷還要可怕。第三段中說“對吊燈作第六或六十次的研究”,這樣夸張的細節描寫,也告訴我們日子無聊的簡直令人發瘋。基于這樣的感受,當好友問他是否想留在法國的時候,他心里堅定的認為自己不想移民,不在乎法國的面包和雷諾牌的汽車。到這里第一部分就結束了,無論是異地生活的寂寞冷清,還是雖然法國物質豐富環境優美自己仍然不想久留,這一切的落腳點,原因所在是想家了。
自然5-6兩小節就開始抒發對家、對故鄉的思念。第5段里,作者是怎么來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思念呢?首先作者是直接說出自己的心聲“很想念家里”“惦念親人”,然后寫了對親人生活場景的想象,之后發出了一番議論,從而自然地點出了思鄉的主題,并且也把家的含義進一步深化了。這里的家不僅僅是家人,還是養育我的一片熱土--我的故鄉。接著第6段里,作者寫到“我的故鄉沒有繁華酥骨的都會------故鄉甚至是貧瘠而臟亂的。”那么請同學們思考,這段文字作者運用了那些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有排比修辭,三個“沒有”,還有對比,將法國和故鄉進行對比,欲揚先抑,表明雖然我的故鄉比這里差,甚至是貧瘠和臟亂,但是自己仍然熱愛著它,思念著它。然后作者談到自己聽舒伯特的某支獨唱曲時候,因舒緩的樂曲而淚流滿面,邊聽邊想到故鄉。那么這里作者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小徑,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未歸家的小羊,還有插在田頭的犁。其實這是人在特定環境中的音樂感受。旁邊對話欄里王國維的話很好地為我們做了解釋。概括說就是“心由境生”。不知道同學是否有這樣的感觸?當你想家的時候,你想到的是什么?或者說如果讓你置身于韓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的什么?看來大家想的各有異同,其實想家的東西越具體,想家的感受就越強烈,感覺往往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意象來表達的。這段的最后一句,“帶淚的微笑”怎么理解?我們能明白二胡演奏悲愴,可是馬賽曲與趕集曲是屬于歡快的樂曲,為什么也有悲傷呢?
最后一個部分(7-9小節)是作者對“故鄉”這個文化概念的思考。什么是故鄉?作者是否給讀者像新華詞典那樣下了個明確的定義呢?顯然是沒有,在旁邊的對話欄里,編者評注說“作者在這里并不是下定義,而是用形象的語言去表達富有個性的理解,是感情和哲理的融合”,你們是否有這樣的體悟呢?請同學們把文章中,作者對故鄉的理解的話找出來。(然后就同學的話來做個分析)①故鄉存留了我們的童年,或者還有青春和壯年,也就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們自己。這句話還是比較好理解的,就是說我們人生的開始或是早期時光基本上是在故鄉度過的,這段時期是我們的成長時期,故鄉以它的山水風情,以它的風土人情孕育著我們,它自然也就成了人生的一部分。②故鄉比任何旅游景區都多了一些東西:你的血、淚、還有汗水。故鄉的美麗總是含著悲傷。這句血是親青,血濃于水,淚是回憶,歡笑和悲傷,汗水是自己在故鄉土地上付出的努力。故鄉的美麗含著悲傷?怎么理解呢?③故鄉意味著我們的付出--它與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那么這句話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故鄉和出生地不同?這里的意思是只有奮斗、奉獻過,才會在故鄉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跡,故鄉也才會作為生命的一部分而與自己不可分離。故鄉才會是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除了這三個對故鄉文化含義的理解之外,文章的第8段再次運用對比的手法,寫人在他鄉與在故鄉的不同感受,烘托對自己故鄉的眷戀與熱愛。文章寫到“那種失望不同與對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種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你對這句話如何理解的?“旅泊之地的失望”是什么?故鄉那能滴血的失望又是什么?“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又是什么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雖然你對故鄉有痛心的失望,但是你仍然熱愛她,眷念她,在失望中,想要通過勞動與奉獻讓自己的故鄉變的更繁榮和富強。
到這里我們大體就把文章賞析完了,其實文中還有很多富有哲理的話值得我們我細細體味,我想課后同學們可以再次閱讀,在書的對話欄空白處,寫下自己的體會與感悟,做出自己的評點。
總結課文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如果你在故鄉的土地上艱辛的勞動、真誠的奉獻過。故鄉其實是人們心靈與精神的家園。回望故鄉,是每一個人自我辨認的需要,同時也是再次遠行的證明。
[我教《我心歸去》(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