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初步認識我們的母語--漢語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簡約性和藝術性及其表現。
2. 培養對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家園的母語的情感。
3. 進一步激發學生學好母語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二、教學重難點:
1.學生認識我們的母語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簡約性和藝術性。
2.學生學好母語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三、教學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導入:都德《最后一課》講:“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們只要牢牢集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象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歷史證明,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是消滅她的語言。
明確:為什么語言具有這么大的力量?因為語言是民族靈魂與血液中的文化符號,會影響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
從語言的三要素引入,介紹語言的三要素是語音、詞匯、語法,
簡介國內國外對于漢語認識的不同,提示學生如何品評這種現象?
不同:(1)國內:漢語成為第二階級的語言;
(2)國外:漢語熱。
明確原因:(1)語言的強弱與經濟、文化的發展密不可分;
(2)世界交流趨于頻繁,語言被人影響時也必影響別人。
要求學生預習閱讀文本和資料連接,思考以下問題:
(1) 漢語語音、詞匯、語法的經濟性表現在哪些地方?舉例說明。
(2) 漢語語音、詞匯、語法的藝術性表現在哪些方面?舉例說明。
思考:第一段說明了什么問題?
明確:漢語不同于其他語言的特征;本文的中心論點。
分別找出不同特征和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首先明確指出漢語不同于其他語言的主要特征,包括“聲調具有辯義作用”、“缺乏形態變化”、“語法重意合”等等,而后筆鋒一轉,“但是,一種語言為什么如此而不是如彼,為什么恰恰具有這種特征而不是其他特征?”由此引出下文,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漢語具有這些特點,是由于它在具體的使用中產生了無法估量的經濟性和藝術性,有它實際的價值和審美價值。”
第二部分即”漢語的經濟性”,即全文的第一個分論點。
重復問題:漢語語音、詞匯、語法的經濟性表現在哪些地方?怎樣論證?
明確:這部分的第一節首先為漢語的經濟性下定義說: “漢語的經濟性,指的就是它的簡約和簡明.”為了證明這個分論點,文章分別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證。
1、 自“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至“語音的利用是極其簡省的”,論證漢語音節的簡約和簡明。
2、 自“漢語的語音是單音節的”至“漢字的簡省性由此可見一斑”,論證漢語的書寫符
號--漢字的簡省性。
3、 自“古漢語的詞大多數是單音節”至“但是意思卻是不一樣了”,論證漢語構詞的簡約性。
4、 自“同西方語言相比,漢語的語法也是非常簡潔的”至這一部分結束,論證漢語語法的簡潔性。
第三部分即“漢語的藝術性”,即全文的第二個分論點。
重復問題:漢語語音、詞匯、語法的藝術性表現在哪些方面?怎樣論證?
明確:文章分別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論證。
1、 自開頭至“讀起來聲調悅耳”,論證漢語語音的藝術性,即音樂美。
2、 自“漢字是數千年來人類保存下來的活文字”至“自然而然地都會被其中所透出的淡雅,凝重,清新,飄逸所陶醉吧”,論證漢字及其書法的藝術性。
3、 自“前面說過,漢語詞匯的發展趨勢是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至“讀來總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論證漢語詞匯的藝術性。
4、 自“前面我們談了漢語語法的簡明性”至“這是藝術的句型,也是漢語所特有的藝術句型”,論證漢語語法的藝術性表現。
思考:最后一個部分說明了什么?
第四部分即全文的最后一節,對全文進行總結,指出“漢語不僅具有經濟性,而且具有藝術性。它言簡意賅,詞約言豐,語言美,文字美,詞匯美,語法更美,而經濟性和藝術性相輔相成,珠聯璧合,這就不是一般的語言所能達到的了。
思考:看《積累與應用》第二題與第三題里的詞,它們所用的好處是什么?
明確:(1)“紅”“綠”活用做動詞,形象地寫出時光帶來的變化,且色彩感畫面感濃郁,渲染出春光易逝的情感;
(2)七個疊詞構成七個均等的音步,讀來仿佛可以聽到詩人那遲緩的沉重的足音。尋、覓、冷、清、凄、慘、戚,本來就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詞,集中、重疊,更加強了濃郁、強烈的藝術效果。
思考:第四題中哪些句子是病句?錯誤原因是什么?該如何改正?
課后作業:
討論:自己在母語的理解與運用中存在什么突出問題?如何學好我們的母語?
[做文化家園的守望者》(蘇教版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6.聽指令做動作教案
8.大班民族文化教案
9.《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教案及反思
10.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