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高州 韓建平
點評中心詞: 樂
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
【自序】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序言參考譯文】
我家境貧寒,耕種所獲不足以養(yǎng)活自己。又生了一屋孩子,米缸里沒有存糧,對生活所需,我缺乏獲得之術。親戚朋友多勸我出去做個官,我當時也豁然產生了這種想法,只是求官無門路。恰逢使者出行于四方,各地州郡長官都以仁愛惜才為德,我叔父因(看到)我貧困(就加以推薦),于是我被任命為小地方的官吏。在當時,戰(zhàn)亂未平,心里害怕被差往遠地。彭澤縣距我家今一百里路,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釀酒,因此就請求為任彭澤。(可)沒幾天,眷念田園,就產生了歸鄉(xiāng)之念。為什么呢?我生性真率自然,這不是勉強改變得了的;饑凍之感雖深切心底,但違背本性使我受到雙重的煎熬。我曾做過些求官之事,(但)都是為了口腹之需而驅使自己;于是苦惱感慨,深覺有愧于平生心志。本想等到秋收后,就收拾行裝,連夜離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要立刻奔喪,于是自己棄官離職。從仲秋到冬季,只在職八十多天。就著這件事,我抒發(fā)內心之意,寫了篇文章,名為《歸去來兮》。寫時是乙巳年十一月。
【原文有作者自序,作正文閱讀之參考極恰,惜高中課本未選入。】
【正文】
歸去來兮!(劈頭一聲長嘯,歸去之念從心底噴涌而出)田園將蕪(田園蕪,則本真失矣),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本文主要寫“樂”,卻先著筆于“惆悵”、“悲”。一“胡”一“奚”,自問自疑,實自譴自責也。自譴自責更顯歸意之堅之烈)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喻誤入仕途,迷失自我)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四句半寫懊悔,半寫慶幸)
【首段,先以呼告句直表歸田園的決心,再述歸去之由。其歸去之由是不能忍受心為形役。陶潛實在貧寒,按說,人格受些委屈,暫被腹實身暖之需所驅使,當無可厚非,不足深恥。而他偏偏因此惆悵獨悲;雖已然躋身足以為己為家獲取溫飽的仕途,擁有萬人欣羨的際遇,卻因步入官場懊悔不迭,唯恐抽身不及。古今諸多俗物,削尖腦門混仕途,一心只想飛黃騰達,為一官半職不惜出賣一切,本真蕩然,人格物化,欲如深壑,心為形奴,但頭從未從濁濁宦海里抬起,心從未迸出些許惆悵。兩相比較,深嘆陶潛心性高潔,境界超凡。】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移情于物。行舟之飄遙放流,衣襟之隨風舞動,均是作者心靈重獲自由舒暢的寫照。)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一“問”一“恨”,極寫歸心似箭之情)乃瞻衡宇,載欣載奔。(見家門,孩子般狂喜速奔。極寫歸家之興奮)僮仆歡迎,稚子候門。(側面寫歸去之愉悅。孩子們的至真至性,是作者一度失去自由的心靈得到的最好營養(yǎng))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應前段“實迷途其未遠”。松菊,作者自喻也;松菊猶存,喻心性未失)攜幼入室,有酒盈樽。(陶潛舐犢情深,孩兒們設酒以投其趣。甫歸田園,即得親情之樂,飲酒之樂,故其樂也融融。)引壺觴以自酌,(陶潛嗜酒如命,逢酒必飲,常不管酒主是誰。與其說飲酒亂性,不如說飲酒顯性。飲酒亂性僅適用于低俗之人。酒揭下他們的平日岸然道貌,把他們內心隱藏著的真性--齷齪的人格,下作的欲念--昭然于天下,所謂“亂性”,實顯其性耳。陶潛嗜酒,酒則將其放浪不羈的心性發(fā)揮到極至,實張揚其性也。蘇軾《放鶴亭記》云:“周公作酒誥,衛(wèi)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其亦陶潛之謂也?)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在俗夫心目中,自家庭樹,怎能怡顏?柴門草戶,何足倨傲?容膝之地,如何安身?而在陶潛心目中,庭邊五柳,如同家人、伴侶;蓬蓽小窗,可放眼阡陌南山,親近日月風雨;蕭然斗室,可偃仰嘯歌,隨心由性)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長關。(因息交絕游也)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或曰:園中散步,或行或憩,拄個拐杖,還不時呆呆遠望,何趣之有?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云:“前幾天,一位很要好的朋友來探望我,她剛從樹林里遠足而來,于是我就問她,她觀察到一些什么。“沒有什么特別的。”她回答說。我簡直不相信我的耳朵。在樹林中穿行一個小時,卻沒有看到什么值得注意的東西,這怎么可能呢?我自問著。我這個不能用眼睛看的人,僅僅憑借觸覺,就能發(fā)現好幾百種使我感興趣的東西。我用雙手親切地撫摸一株樺樹光滑的外皮,或者一株松樹粗糙不平的樹皮。在春天,我摸著樹枝,滿懷希望地尋找蓓蕾,尋找大自然冬眠之后蘇醒過來的第一個征兆。有時,我感覺到一朵花的可愛而柔潤的肌理,發(fā)現它那不平常的卷曲。偶然,如果我非常走運,將手輕柔地放在小樹上,我可以感覺到小鳥在音律豐滿的歌聲中快樂地跳躍……”靈魂純凈、心有慧眼如海倫凱勒者,定能知陶潛之趣)云無心以出岫,(自喻:白云出岫,非其本心;我涉仕途,違我本心。)鳥倦飛而知還。(自喻:鳥為食物遠飛,倦而尚知歸;我為口腹出仕,既悵然自失,理當回歸)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孤松,自比也。一樣孤,一樣傲,一樣坦對風雨云嵐)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再表心跡)悅親戚之情話,(天倫之樂)樂琴書以消憂。(讀書撫琴之樂。陶潛深得讀書之樂--其《五柳先生傳》云:“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潛也深得撫琴之樂--《晉書隱逸陶潛》云:“(潛)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農事之樂)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游歷之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融入自然之樂)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兩句承上啟下。萬物之所以得時,是因為它們安天樂命)
【二、三兩段,層層鋪敘,依次寫了歸途、抵家及抵家后的涉園散步、讀書撫琴、西疇躬耕、游山樂水。寫盡回歸田園之樂,有天倫之樂,飲酒之樂,琴書之樂,農事之樂,置身自然、物我兩忘之樂:總之是心靈的自由暢快之樂。然其樂確乎苦澀、平淡,那些樂于高堂華屋、樂于錦衣玉食、樂于花天酒地、樂于輕歌狂舞、樂于狎妓藏嬌的人,必不屑也。而兩種境界的樂孰高孰下,必有能辨之者;陶潛人格中強大的精神力量和高拔脫俗的品性,必有能感之者。】
已矣乎!(毅然決然)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俗夫人生,只著眼于眼前,只見滾滾物利,只聞欺詐紛爭,故終日匆匆,終生遑遑;陶潛則把人生放在整個宇宙的時空維度中考察,獲此高度,有此眼光,故知人生苦短、去留隨化,知富貴榮華是過眼煙云,知羽化登仙是虛妄,知在維持生理需求的同時還須張揚精神生命,知大可不必為一時的口腹之欲而委屈了具有永恒意義的精神追求,知精神生命的完整、獨立和自由才是人生的真義)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懷良辰、樂山水,植杖耘耔,登高舒嘯,臨水賦詩,四句寫盡陶潛淡泊灑脫、隨心由性的生活常態(tài))聊乘化以歸盡,樂乎天命復奚疑!(乘化以終,安天樂命,胸襟何其坦蕩)
【末段,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的人生觀:不求富貴,不慕神仙,去留隨化,安天樂命。讀罷二、三段,知陶潛之樂;讀罷末段,則知陶潛之所以樂其樂矣!】
【結語:
物質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行色匆匆的人們,多無饑寒之虞,衣必錦,食必肉,住有樓,行有車,但煩惱亦有增無減--人類文明固有此悖論乎?陶潛的經歷和詩文,似乎也給讀者一個悖論:這個家中“環(huán)堵蕭然”“瓶無儲粟”、身上“短褐穿結”、出行或“策扶老”或“乘藍輿”的陶潛,何以自得其樂?這兩個問題實質上是一樣的,我們不妨先開解后者,或許因之也就開解了前者。
陶潛一生,確無治國平天下之功,但他留下的是具有永恒價值的精神產品。《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云:“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屬,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莫不如此。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可見,我們許多偉大的前輩,都從陶潛身上汲取了精神營養(yǎng)。那么我們這些精神營養(yǎng)嚴重缺失的當代人,又當如何?】
作者郵箱: hanlao9308@sina.com
[《歸去來兮辭》點評(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散文作文點評
7.美文摘抄加點評
9.單位年終總結點評
10.《歸去來兮辭》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