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進行詩詞賞鑒
2. 在誦讀品味及比較閱讀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一、導語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宋詞以它獨有的魅力一
直都那樣熠熠生輝。
下面哪一位同學說說宋詞的發展脈絡?
宋詞代表了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詞壇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歐陽修,后來大政治家范仲淹又開辟了詞的意境并啟發了豪放派詞風,慢詞圣手柳永拓寬了詞的篇幅并發展了宛約派詞風。北宋后期大文學家蘇軾對詞進行了徹底的革新開創了豪放派詞風,周邦彥則成為此時宛約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棄疾、陳亮等繼承了豪 放詞風并形成了愛國詞派, 李清照是此時的宛約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現了以姜夔為首繼承了宛約派詞風并發展為格律詞派。
整理如下:
時期 作者 成就 代表作
北宋前期 范仲淹 開啟豪放派詞風 《漁家傲》
北宋后期 蘇軾 開拓豪放派詞風 《念奴嬌》
南宋前期 辛棄疾 繼承→愛國詞派 《永遇樂》
北宋前期 柳永 發展婉約派 《雨霖鈴》
北宋后期 周邦彥 婉約派集大成者 《蘇幕遮》
南宋前期 李清照 婉約派大家 《聲聲慢》
南宋后期 姜夔 繼承→格律詞派 《揚州慢》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詞壇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柳永,通過《雨霖鈴》感受他的情思。
一、 教學過程:
(一)1.簡介柳永
柳永(約有980~約定1053),原名三變,字耆卿,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永出身于仕宦書香門第。年輕時熱衷于功名,但卻屢試不中,仕途很是坎坷。初試落榜曾填了一首《鶴沖天》,中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其實這只是一時的抒懷之作,但當時的皇帝宋仁宗卻對此詞一直耿耿于懷。后柳永再次應試,本已中榜,但在放榜時宋仁宗卻特意將他黜落,并說“且去填詞”。于是柳永便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
⒉寫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適途坎坷不濟,更多的時日跟歌伎們一起,過著衣紅偎翆、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這些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傳誦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城(現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背全詩,學生齊讀,通過合理想象,把全詞改寫成一段語言優美的文字。(找一兩個寫的好的同學讀一下)
2.詞的主旨是什么?用詞中的語言概括。
(傷別離)
3.我們以前學過寫離別的詩詞嗎?與柳永寫的離別之情有什么不同呢?
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
李白《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曠達而非傷感)
目的:再次明確柳永寫的離別之情是帶有傷感色彩的。
4.概括詞的上下片分別寫的是什么內容?
上片:別時情景
下片:別后思念
(三)分析鑒賞
1.詞作者是如何表達主旨的(傷別離)?要求:選取一個角度,觀點明確,分析透徹。
(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白描手法,意象、意境,抓住細節等)
2.總結:
寒蟬雨歇,煙波暮靄,曉風殘月,都是暗淡而凄涼的景;執手相看,多情離別,風情無處說,抒發的是低沉傷感的情。景中見情,以情帶景,環境氣氛和主體情感融為一體,刻劃出一對戀人依依惜別難舍難分的情景。抓住細節描寫、意象的疊加,還有虛實結合、白描等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傷離別的主題。
(四)拓展遷移
1. 朗讀《聲聲慢》(學生)
2. 賞析《聲聲慢》
(五)總結
詩歌鑒賞注意事項:
1. 準確理解主旨
2. 把握感情基調
3. 知人論事
4. 表達技巧
[《雨霖鈴》簡案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雨霖鈴教案
4.故都的秋教案詳案
6.秦兵馬俑教案詳案
7.幼兒園教案詳案
10.背影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