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從文中學會一二點景物描寫的手法;
2.學會對寫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研習方法;
3.理解聯想在文中的作用。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對寫景抒情散文的感知、概括和鑒賞評價等解讀能力;
2.培養學生欣賞與感悟自然美、悲劇美、英雄美的能力。
人文情感目標:
通過落日之美的賞析引導學生樹立自覺感悟自然,感悟歷史,體驗“世間有大美”的意識,從而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和審美品位。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文本研習,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壯美的審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聯想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對“世間有大美”的解讀
【教學方法】:通過三維互動、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研習文本、探討問題。
【媒體輔助】:《西地平線上》.PPT
【教學流程】
一、造境激趣導入
人類是大自然的杰作,而天地有大美,大自然始終向人類敞開著愛與美的情懷。無論是日出云霞,月涌江流,還是鶯歌燕舞,鳥語花香,都在大自然生生不息的運動中給人以極大的審美享受。那“杏花春雨江南”般的優雅,“駿馬西風塞北”的壯美,古往今來,讓多少人陶醉和徜徉其中。今天要帶大家來到一個地方,那里也許依然和貧窮落后相關,但那里有我們民族的源,有我們文化的根,那個地方就是--祖國的大西北。說起“大西北”,我們會想起南北朝民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想起絲綢之路上灑落的串串悠長的駝鈴;會想起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絕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就會想起唐代大詩人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蒼涼空曠,想起策馬歐亞大陸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山脈連綿、戈壁浩瀚、盆地相連的大西北總能讓每一個炎黃子孫油然而生一種朝圣般的莊嚴的感覺。那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覺一起打開一扇眺望大西北的窗戶,一起走進一篇當代美文《西地平線上》,去感受那里的“世間大美”、“雄偉風景”。
二、寫景散文研習指導
◆方法一:初讀文本,整體感知,解決“寫什么”。
步驟設計:
1.請同學們較快速度地自由誦讀全文。
2.問題設計,引領思考,把握本文的主要內容。
①首問: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
②追問:大家能否在落日前加一個恰當的地域性名詞作為修飾性定語?
③追問:寫了西地平線上的哪三次不同的落日景象?
④追問:三次落日給作者的第一感覺分別是什么?
⑤追問:讓作者能產生這三種感覺和美感的落日各具有哪些特征?
⑥追問:三次落日給作者的具體的美的感受又分別是什么?
⑦追問:你能從第一段中找出一句總領全文的中心句(文眼)嗎?
3.教師評價,小結文章“寫什么”。
◆方法二:深入文本,局部研習,解決“怎樣寫”。
步驟設計:
1.過渡語設計:落日之美固然是世間大美,但若沒有一管才氣十足的筆,又怎能再現那世間大美?下面就讓我們再次進入文本,看看作者是如何營造他的美麗的落日世界的。
2.問題設計,引領賞析。
①首問:從作者的感覺和審美感受來說,三次落日之間呈現出怎樣關系?
②追問:憑感覺你最欣賞他的哪一次落日描寫?
過渡語設計:好,那我們就將目光鎖定在荒原落日和草原落日上,看看作者運用哪些描寫手法將它們寫活寫美的。
③設問:作者寫荒原落日和草原落日在描寫手法上有什么異同之處?
[手法提示:①描寫角度②抓住特征③修辭手法④聯想想像⑤語言風格]
[教師期待中的要點:同:①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②都運用到了側面描寫③都運用了比喻、夸張等修辭④都展開了聯想⑤都運用了富有色彩的熱情洋溢的語言。異:前者先抑后揚,正面側面相結合;后者只從側面描寫落日。]
④插入性設問:文中寫到《泰坦尼克號》的音樂、羅曼羅蘭筆下的日出有什么作用?
3.學生自主、合作研習,回答交流。
4.教師小結“寫什么”。
◆方法三:融身入境,忘我品讀,調動經驗或想像,情感共鳴,解決“為何寫”。
1.過渡性設問:任何寫作都是有目的的,那么作者為何要向讀者展示那雄偉的落日景象呢?
2.問題設計:
①追問:面對荒原落日和草原落日作者分別獲得了哪些啟示?
②追問:什么是世間大美?僅僅是自然的美嗎?
[要點:自然的大美、死亡的大美、英雄的大美]
③追問:在草原落日中作者想到了歷史上的英雄,順著作者的思維你還能想到另一些在歷史的深處西行遠去的英雄嗎?(激發學生聯想體驗)
[讓讀者分享西部的大美,感受作者對西部的熱愛,他對自然對人生對歷史的思考]
3.引導學生激情誦讀
三、教師總結本課要點,啟發學生去感悟自然感悟歷史,提升學生的人生使命感。
四、作業設計
1.用老師教授的方法,從《讀本》中挑一篇感悟自然的文章,細細品讀一下。
2.回憶一下你的旅游經歷或者就從你身邊選擇一樣給你產生美的印象的自然物,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情景或情理交融的散文。
專家點評本課亮點:
1. 設計新穎,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向度上關注學生的語文成長,符合新課程理念;
2. 教學思路明晰,節奏緊湊,重點難點突出。
3. 準確運用“文本研習”的教學方式,關注了師生互動、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高效方式;
4. 準確定位課堂的師生關系,將主人權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體現了新課程下的科學學生觀;
5. 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下的正確教材觀: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6. 不僅僅停留在文本解讀的層面上,更注重散文閱讀的方法引導,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7.問題設計有梯次感,關注知識與能力在課堂上的主動生成
[《西地平線上》公開課教案6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雨巷公開課教案
5.《雨巷》公開課教案
7.小班的公開課教案
10.小班簡單公開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