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騎兵》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設置懸念對展開情節和增強故事性、生動性的作用。
(二)研讀優美流暢的語言,體味真摯、深沉的感情。
(三)體會八路軍戰士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靈活機動的戰術。
二、課時安排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導入新課(播放《小兵張嘎》片段)
學生概括劇情,教師歸納:劇中小兵張嘎機智地燃放鞭炮讓敵人誤認為是八路軍部隊來到,結果俘虜大量敵軍。
這是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小兵智擒敵人的故事。劇中勇敢、機智的張嘎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當仁不讓地成了我們少年時代心目中的英雄。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鐵騎兵》也發生在那個抗日年代,寫的也是一個抗日故事。
(二)活動流程
1弊髡嘸蚪
楊朔(1913-1969)現代作家,原名楊毓瑨,山東蓬萊人。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寫過不少通訊和中、短篇小說;解放戰爭時期,擔任過新華社特派記者,194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抗美援朝時期,寫出長篇小說《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楊朔主要從事外事工作,同時致力于散文的創作。重要作品有《雪浪花》、《櫻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賦》、《泰山極頂》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收在《楊朔散文選》里。
2苯淌Ψ抖量撾
(1)要求學生:掌握生字詞(課件展示)
重(chóng)陽漢奸(jiān)隕(yǔn)落左腮(sāi)
沒(mò)到勒(lēi)轉臉頰(jiá)騷(sāo)動
擲(zhì)彈筒老巢(cháo)駐(zhù)兵
(2)思考:《小兵張嘎》和《鐵騎兵》在哪一方面有相似之處?
3閉體感知初步分析
《鐵騎兵》中的八路軍戰士也和張嘎一樣勇敢、機智。
學生小組討論:找出表現八路軍戰士勇敢和機智的主要語句。
學生匯報、教師總結:“主動打游擊”,“毫不遲疑、其余的騎兵也跟下去”,“東沖西撞”,“騎兵們一齊驚得‘啊’了一聲,隨后不覺大笑起來”等,表現八路軍戰士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巧妙地甩開敵人”、“靈機一動”等詞表現他們善于采用靈活機動的戰術與敵周旋、斗爭。
4痹俁量撾母詞齬適
(把握事情的發展過程,畫出這一班騎兵單獨進行游擊活動的大致路線圖。)
(出示課件)
掉隊→打游擊→歸隊
5苯渙骰疃
(本文篇幅簡短,情節簡單,讀來很有趣味,引導學生分析文章有起伏、有波瀾的原因。)
(1)善打游擊戰術。
把八路軍戰士的聰明、機智和敵人的虛弱、膽小對照起來敘述使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很強。
(2)巧妙安排情節。
(先設置一個個的懸念吸引讀者,最后才讓這些懸念一一解開,扣人心弦。)
(1)提問:當你看到開頭寫一個班的八路軍騎兵在戰斗中被敵人的裝甲車隔斷后,“離開大隊,單獨行動”時,你心里是怎樣想的?當時的天氣情況怎樣?此時的雁門關外,寒風凜冽,大雪紛飛。身處敵境的這一班騎兵,在惡劣的天氣下和險惡的環境中,將遇到哪些危險?他們能否找到大部隊?你的心里很緊張,為八路軍戰士擔心,你的這種緊張、擔心的心情是作者對八路軍處境描寫所帶來的,作者一下子就抓住了你的心,吸引你迫不及待地看下去。這種故意讓你產生緊張、擔心的寫作手法叫設置懸念。文中還有好多處采用這種手法,試找出來。
(2)第二部分寫八路軍騎兵在敵后的游擊活動,作者又設置了種種懸念。先是寫敵人開始了秋季“掃蕩”,“他們只好朝北去,接連十幾天,走的全是不熟悉的地方”,進一步突出了騎兵戰士面臨的困難和危險,令人為他們捏一把汗。繼而寫騎兵們夜渡既深且急的大河,寫他們“跑到半夜,不見人家,卻爬上一個山頭”,望見模模糊糊一座城。這里,作者又推出一個個懸念:這河是什么河?這城是什么城?
(3)探尋問題答案。
這一隊八路軍戰士被敵人追擊,但后來因為采用靈活機動的戰術而擺脫了敵人的追擊,并且打亂了敵人的軍事部署,迫使敵人停止“掃蕩”。河是黃河,城是包頭城。
(4)總結討論結果。
(作者在文章末尾將這些懸念一一解開了。)
作用:這些懸念的設置,既使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又凸現了騎兵們艱苦轉戰敵后的精神風貌,并為下面情節的發展作了鋪墊。
(5)教師點撥總結。
(比較電影與文學作品的不同,激發學生熱愛文學的感情。)
電影《小兵張嗄》中用精彩的表演、逼真的音響吸引觀眾,而文學作品也能通過巧妙的手法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讓讀者急于探尋問題的答案,同時也讓讀者的心跟隨著八路軍戰士的處境不同而變化著,忽喜忽憂。
我們自己寫作文的時候,在敘述事件之前也可先設置懸念,最后再解開答案,讓自己的文章也變得曲折、吸引人。
6鼻ㄒ蘋疃
閱讀《一張車票》片段,體會設置懸念的寫法及作用。
她邁著沉重的步子,把頭垂得低低的,蹣跚地向汽車站走去。
她沒有帶一點兒子平日喜愛吃的東西,只是帶著一個母親的懺悔--痛苦而又愧赧的心去看望在少年管教所勞動教養的兒子。
她徑直走向入站口,默默地排在長長的隊伍后面。目光驀然觸到入口處墻上量身高的標尺,心,頓時顫抖起來。那白色的標尺線,仿佛是一條皮鞭……
第二課時
(一)活動導引
檢查對課文內容及情節特點的掌握。
導入新課。
(二)活動流程
1彼卸粱疃
文章敘述八路軍的一個騎兵班在失去與大部隊聯系的情況下,憑借著堅定的必勝信念和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與敵人展開游擊戰,打亂日寇的軍事部署,迫使敵人停止了“掃蕩”,而自己則平平安安轉回了根據地。
2碧致芻疃
“就在一個落雪的夜晚,在左云附近活動的一連騎兵冒著風雪,朝南轉移。”“他們便順著另一條路,跑到半夜,不見人家,卻爬上一個山頭。”“城里駐兵大半調到雁北‘掃蕩’去了,竟以為八路軍轉到外線,要搗毀他們的老巢,嚇得急忙退回包頭,‘掃蕩’就只好停止了。”
3碧教只疃
(出示課件)
(1)“一過雁門關,氣候顯然不同了,重陽前后,天上就飄起大雪來。”
(提示:這一句景物描寫,寫出了天氣的惡劣。為八路軍戰士出場渲染了緊張的氣氛,預示他們將會遇到嚴峻的考驗,他們可能會遇到一些危險。)
(2)“星星脫離軌道,就會隕落,八路軍掉隊了,卻能主動打游擊。”這一句運用了反襯的手法突出八路軍。
A碧崳剩呵鞍氬糠值男切峭牙牘斕烙氚寺肪掉隊有什么異同點?
討論總結:八路軍掉隊就像星星脫離軌道一樣,離開了大部隊就很孤單,但結局不同的是,星星脫離軌道就會隕落,而人卻能主動打游擊。
B碧崳剩喊寺肪戰士有怎樣的精神品質?
(八路軍戰士在掉隊的情況下,沒有放棄斗爭,相反還能主動打游擊。因此,可看出八路軍戰士對敵人的無比憎恨之情和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
(3)到文中找出含有景物的語句,試作分析討論。
歸納:“他們想沖過來,可是鬼子火力太緊,只好像流星一樣,離開大隊,單獨活動。”
八路軍離開大隊“像流星一樣”與前面第2句相照應,襯托八路軍的美好形象,表現作者對八路軍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4笨文謐芙
(這些景物描寫渲染了人物活動的環境和氣氛,烘托了人物形象。)
5幣申討論
(文章的中心是敘述八路軍與敵人作斗爭的事情,寫上述這些話是否多余?有什么作用?)
歸納:這些語句雖然沒有直接圍繞中心寫,但這些景物描寫卻為主人公的形象作了烘托和鋪墊。因此,這也是圍繞中心來寫的,只不過表面看起來游離于主題之外。這就是散文最主要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
6討論人物外貌的描寫
(1)“班長是個矮漢子,左腮有一條刀傷,彎彎的,像是月牙。”
A碧崳剩喊喑ぷ筧為什么會有一條刀傷?過去電影里頭常有壞人的臉上有刀疤,作者這樣描寫是否表現了班長的兇惡?
討論歸納:班長是八路軍戰士,是為了解救廣大百姓而甘愿犧牲一切的無產階級戰士。所以,他臉上的刀傷肯定是在戰斗中留下的創傷,是他奮勇殺敵的見證。從他臉上的刀傷,我們能看出戰士們抗擊日寇的無比堅定的信念。
B碧崳剩喊喑ち成系牡渡擻Ω檬峭δ芽吹模為什么說像月牙?僅僅是形狀相像嗎?
歸納:月牙是美麗的,把班長臉上的刀傷說成是美麗的,可見作者對八路軍戰士的熱愛和崇敬之情。
(2)“班長的臉頰抽動著,月牙形的刀傷也像活了似的動起來。”
提問:這句話對人物神態的描寫能表現人物怎樣的心理?
歸納:“班長的臉頰抽動著”這一表情,可看出班長心里很激動。但到底為何激動,須與后半句嘴里所罵的話結合起來理解,這一句話可看出八路軍戰士對日寇的無比仇恨。
(3)總結:人物外貌描寫反映人物的性格,神態描寫反映人物當時的心理狀態。這些描寫都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以更好地反映人物性格。
7總結語言特點
(1)本文語氣舒緩、親切,如話家常。描寫性語句優美、生動,曲折地表現中心,很好地體現出“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并且創設了優美的意境,引起人們無盡的遐想,給人以美的享受。
(2)聽輕音樂,自由朗讀課文,體會語言特點。
8活動總結
(形式:學生自由談論學習心得)
本文講述了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篇幅不長,卻懸念橫生,扣人心弦。八路軍戰士憑借著對日寇的仇恨,憑借著靈活機動的戰術,不僅保存了自己,而且粉碎了敵人的“掃蕩”,增加了我們讀者心目中對八路軍戰士的崇敬、懷念之情。
9遷移活動
仿照課文人物描寫的方法,自己寫一段文字。要求能集中地體現人物性格,表達你的愛憎感情。
三、布置作業
在深刻領會本文內容和特點的基礎上,多作課外閱讀、欣賞。
板書設計
[《鐵騎兵》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5.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送東陽馬生序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