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 室 銘
蔡秀平 初二(8)班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淡薄名利的品質。
3.學習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學重點:
1.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淡薄名利的品質。
教學難點:
學習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殊不知,歷史上的另外一位名人也具有三遷居室的佳話。話說劉禹錫被貶安徽和州,居衙門三間大屋,但因知縣刁難,被迫幾易其居,先后遷于城南三間小屋,城北一間半小屋,最后僅一間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但劉禹錫不事權貴,欣然接受。以詩文作無言的抗爭,遂有《陋室銘》。
二、釋題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
體,這種文體通常都是用韻的。
本文給自己的陋室作的銘。
三、朗讀
1.范讀課文(注意:語氣的緩急、語音的輕重、語調的高低、語言的節奏、語句的停頓、感情的褒貶,圈壓韻的字)
2 .重點的字音、壓韻的字
3.學生自讀,個別讀,齊讀
四、疏通文意
1.學生再讀課文,結合注釋,了解大意,圈劃疑難,小組討論
2.班級重點字詞提醒,疑難交流
3.教師檢查重點字詞(學案、課后練習二)
五、內容探析
我們正在解讀的是劉禹錫的屋子,但關于其陋與不陋似有爭論,現在一起揭開廬山真面目
1.三讀課文,從以下角度看一看
①標題
②作者的心目中
③我們心目中
明確:
①標題:陋
②作者的心目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借助孔子之口)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自然環境清幽)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來往人物不俗)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生活情趣高雅)③我們心目中(學生探討)
如:判斷陋的標準
2.我們與作者產生共鳴,但文章內容與標題之間似乎有矛盾,分析原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文章主旨)
小結:環境的陋與不陋僅僅是物質上的區別,生活的清貧絕不妨礙精神的富有(房屋千間,一晚也只能睡一張床),感受美僅僅是心態問題,一片青苔,一抹草色對于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來講,何嘗不是美,請第四次走進文本,咀嚼、品味陋室之美,快速背誦這些句子。
3.我們用“室不在大,有德則馨”來概括劉禹錫的屋子,同學們發現老師是模仿的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作者的這間小屋正如這山這水,高尚的品德便是山上的仙,水中的龍,有了人的點綴,陋室也名也靈。
作用:以山水類比,引出陋室,暗寫陋室不陋。
4.當然更令作者欣慰的是歷史上也有這樣陋而不陋的屋子,它們分別是“諸葛廬”“ 子云亭”,室與室類比,人與人也類比,諸葛亮、揚子云都是有志之人,暗寫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品德,畫龍點睛。并用孔子之語“何陋之有”照應“惟吾德馨”。
簡單介紹劉禹錫,雖不得志,但積極樂觀,期望在文學上、政治上有一番作為。熟悉他的作品《烏衣巷》《秋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借物抒懷言志的手法叫托物言志,本文表達了自己不慕名利,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有感情地誦讀,盡可能背誦)
6.學生質疑(文中其他值得一提的內容,或對內容、人物的質疑)
六、拓展延伸
在那個埋沒人才的年代里,劉禹錫這匹千里馬只得安貧樂道,甘居陋室,現在生活在幸福的陽光中的我們,又該有怎樣的理想與抱負呢?(學生暢談)
一篇《學生銘》與大家共勉
學生銘
天賦不高,有志則行,成績不佳,發奮則靈。斯是求學,唯苦唯勤,讀書破萬卷,求知憑悟性,談笑添學問,思辯助長進,可以明事理,冶性情,無世俗之亂耳,有墨香之賞心。學海巧為舟,書山行捷徑,吾輩云:“何樂不為?”
[陋室銘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陋室銘》教案
2.陋室銘教案設計
6.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7.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