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櫻花園實驗學校 孫世泉
[案例背景]
將“說”與“寫”結合,把作文簡單理解為“筆談” ──用筆說話,是解決學生能“說”不能“寫”的重要方法。用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感悟書面語言的特點,強調在記敘中增加描寫,使文章有血有肉。
[案例描述]
一、教師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師:同學們想想,為什么將電視節目中人物的對話打出字幕時要加進一些括號,補上一些詞句?
生1:不加上這些括號和詞句,別人就看不明白。
師:電視節目中的人物交談肯定沒打字幕,為什么他們能聽明白呢?生活中有沒有“說”能讓別人聽明白,而把說的話寫到紙上反而別人就看不明白的例子嗎?
生2:比如,兩個同學一見面就問:唉,上哪兒呀你?被問的那個人指指手中的手電筒說:“沒電了!”
師:你把敘述和描寫的文字去掉,只說對話看看效果。
生2:唉,“上哪兒呀你”?“沒電了”!(同學們笑了)
生3:那天中午,一個小伙子看見鄰居自行車后面掛著煤氣罐就說:沒氣了?推自行車的回答:沒氣了。小伙子又說:我們家有,先上我那做去。
師:你也把敘述和描寫的文字去掉,只說對話看看效果。
生3:“沒氣了”?“沒氣了”?“先上我那做去”。(同學們笑了)
二、教師總結
剛才聽了兩位同學去掉敘述和描寫文字對話,都感到可笑。可是現實中這樣的對話隨處可見。那么,為什么大家不感到可笑呢?因為,是在具體的生活環境──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的語言。而講故事和寫記敘文脫離了具體的語言環境,因此必須把有關的情景、動作描寫出來,把話說完整。否則,別人就不明白。
怎樣才能夠做到這一點呢?很簡單,寫完作文必須默讀(最好大聲讀)幾遍,看看是否與你見到、想象的情景和見到的人說的話基本交代清楚:少的補、錯的改、累贅的刪。最好與別人互相修改。
下面請同學們交換作文,互相修改。
[案例反思]
實踐性教學原則應該是初中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如果不舉電視字幕的例子,很難講名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的區別,也很難減輕修改作文(語言)的標準。同學們的作文注重對話,而忽視交代情景,刪去敘述和描寫語言所出現的“笑話”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從反面強調了加上描寫的文字,才能使文章更為豐滿。
作者郵箱: s-s-q@126.com
[實施新課標初一作文輔導教學案例之四: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運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引導學生在記敘中增加描寫的嘗試(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用“引導”造句
9.帶神態描寫的成語
10.關于動作描寫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