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勇
“朝秦暮楚”是做人之大忌。凡是有正義感的人,都非常憎恨“朝秦暮楚”之人。作為教學范本的語文教材,不管是知識的傳授還是能力的培養,方法指導還是情感價值觀的滲透。其示范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尤其應該注重“十二年一貫性(義教1~9,高中1~3)”,不應該有“朝秦暮楚”的現象發生。
語文教師都知道,王維的詩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著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王維早期描寫邊塞風光的作品《使至塞上》中的千古名句,體會它的意境是學生學習這首詩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我在教學時先讓學生品讀詩作并畫一幅畫。
就在學生協作畫畫時問題出現了:句中“孤煙”一詞,使用2005年版(因為我校缺書,用去年的剩余的陳書。)的學生很快就畫出來了;使用2003年版(今年的新書)的學生卻有些為難,因為他們說畫不出直沖云霄的炊煙,這也不符合沙漠的實際。我仔細查看,原來是兩本書對“孤煙”一詞的注解不一樣:去年的教材(2005年版)的注解為“〔孤煙直〕用狼糞燒的燧煙,其濃煙聚集直上,微風吹之不斜。”;今年的教材(2003年版)的注解則為“〔孤煙〕遠處獨起的炊煙”。
詩人以傳神的筆墨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王國維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千古壯觀”的名句,是因為詩句中圓的是“落日”,橫的是“長河”,縱的是“孤煙” 。詩人寥寥的幾筆勾勒出的應該是一幅什么樣的畫呢?是“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沙漠上,那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地醒目,更顯得挺拔堅韌、剛直有力。”還是“在茫茫無邊的沙漠上,一縷孤煙裊裊升起。”
到底是“燧煙”還是“炊煙”?不同的版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思維角度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人教版、蘇教版和語文版三種教材可以出現三種注解,這毋庸置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也無可厚非,“百家爭鳴”嘛;如果以詩作的寫作背景,結合詩的尾聯“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與邊疆戰事有關),聯系詩人早年的那種積極進取精神,“燧煙”加上“直”更為確切,因為詩作中情和景是不可分割的,畢竟抒發的是作者內心的激憤和抑郁嘛;如果以抓西北高原的特色風光為主,把大漠、長河、孤煙、落日作為西北特色風光,突出大漠無風無云,將其理解為“遠處的炊煙”,也說得過去。但我認為教材的編排應該考慮其傳承性,要盡可能的避免有爭議的現象發生。尤其應該注意其范本特征,注重其示范性,畢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體,同一版本的教材應該對古典文學有一個統一的認識,盡可能避免教材有“今此昔彼”的現象發生。最好統一認識后才出版發行,盡量不要讓我們語文教師感到為難,更不要讓語文教材在我們師生中失去它應有地位。
作者郵箱: lijiyong_163.com@163.com
[是秦還是楚?--朝秦暮楚(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宴子使楚課件
5.晏子使楚課件
6.晏子使楚教案
7.晏子使楚教學課件
10.晏子使楚文言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