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講讀課)
季羨林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掌握本文真實而自然的描寫方法,感受本文樸實語言中的復雜的感情;
2、準確認讀課文中的疑難字詞和文中的幾個成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本文的教學主要從找到文章的線索入手,然后圍繞線索按照段落順序逐步講解,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法、討論法、朗讀法等。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子欲養而親不待,”引導學生體會父母親人對他們的愛,讓學生審視自己的行為,珍惜親情,探尋與父母親人相處的最佳方式。
教學重、難點
重點:1、從真實平淡的語言中感受復雜深沉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2、學習并掌握本文真實平淡的描寫方法。
難點:1、本文的線索是吃的,這一點不常見,所以要稍加解釋;
2、文中對母親的描寫不多,但感人至深,原因何在?
教學方法 問題法、討論法等。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步驟
教學流程設計
第一課時
課型 講讀課
教學目標
1、準確認讀課文中的疑難字詞和文中的幾個成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2、找出文章線索,整體把握本文內容;
3、初步了解本文平淡而又真實的描寫手法。
重、難點
重點:1、學習本文重要字詞并能夠熟練運用;2、把握全文線索;3、了解本文平淡真實的描寫方法。
難點:本文的線索是吃的,這一點比較少見,要稍加分析。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題法等等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二、導入新課
1、師:在上課之前呢,我們先來看一篇登在中國青年報上的文章,它的題目是《倪萍“聊天”手記:我與季羨林先生聊〈永久的悔〉》。有哪位同學愿意為大家讀讀這段文章呢?
我讀過季老寫的一篇散文《永久的悔》,我讀了很多很多遍,每次讀的時候,那種痛的感覺永遠新鮮。我們山東有句老話,說“兒子長得特別像媽”,所以我問季老:“你長得像母親嗎?”沒有想到季老說:“不知道,我母親什么樣子我記不清了。”“一張照片都沒有?”“沒有,窮得連飯都吃不上,還有照片?”“我在母親身邊只呆到六歲,現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了。特別有一點,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我曾經暗暗立下誓愿,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愈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母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的身邊。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摘自《倪萍“聊天”手記:我與季羨林先生聊〈永久的悔〉》(多媒體展示)
2、同學們,這段話告訴了我們什么呢?
明確:(1)季羨林先生小時侯家里很貧困,母親因為這受了很多的苦。(2)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3)季羨林先生的心中有一件令他無比悔恨的事情,他把這件事稱為“永久的悔”。
3、那么,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章正是在這樣的的背景下創作出來的。這篇新課就是季羨林老先生的《永久的悔》。(板書:永久的悔 季羨林)
在學習新課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作者季羨林。大家請看課件,這位就是季羨林先生。上節課我已經布置了同學們預習新課,那么有哪位同學來說說本文的作者呢?
鼓勵學生回答。明確:季羨林生于1911年,山東清(今臨清)縣人。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 7歲后,在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 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后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 在高中開始學德文,并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 1930年,考人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并與其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清華"四劍客”。1934年畢業后,在濟南山東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文。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主持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福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近年擔任《儒藏》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研究院的首席顧問。其著作已匯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 (課件展示)
(板書:季羨林 當代語言學家 1911年生于山東清平)
4、有沒有人了解著個“清華四劍客”嗎?
明確:清華"四劍客”指得是吳組緗、林庚、李長之和季羨林。這四個人并不是一個系,年齡相差兩三歲,季羨林年齡最小。其中,只有李長之是他的老相識。大概因為擁有共同的興趣,四個人便成了好友。 “四劍客”在一起,指點江山,臧否人物,但是,討論最多的還是文壇新事。“四劍客”后來都成了著名的作家、詩人和學者。吳組緗在清華畢業后,成為一名左翼作家和教授。林庚成了有名的詩人和教授,李長之則是著名的文學家。二十年后,院系調整,吳組緗、林庚調到北京大學任教。如今,“四劍客”中,李長之命運多蹇,早已離開了人世。1994年,吳組緗也因病去世。前不久,林庚也與世長辭。而本文的作者季羨林也已是垂垂老矣。
5、在這里,我想向同學們介紹兩本季羨林先生的書--《季羨林談讀書治學》本書匯集了季羨林先生專門談讀書、治學和他介紹學術界前輩治學經驗的文章。 《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是季羨林先生結合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談對人生的感悟。(課件展示) 我相信這兩本書對同學們的生活和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6、師:寫這篇文章時季老先生已年近九十,卻還在對一件往事耿耿于懷,可見這件事在他的內心深處有著怎樣深刻的地位。 那么,讓這位九十多歲的老人永生難忘,始終無法釋懷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樣的事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季老先生的回憶。
二、教授新課
(一)字詞積累
師:我想請一位同學上來為黑板上加點的字注音,有誰愿意上來呢?
后悔(huǐ) 俯拾皆是(fǔ) 簡陋(lòu) 唾手可得(tuò) 立錐之地(zhuī)
孤苦伶仃(língdīng) 無緣(yuán) 夠嗆(qiàng) 模糊(mó) 輪廓(kuò)
懵懵懂懂(měng) 寄人籬下(lí) 耕耘(gēng yún) 白面饃鏌(mó)
師 :大家把黑板上的詞各念一遍
(二)把握全文的線索
1、請同學默讀課文。同時思考兩個問題:(1)、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表達了這樣的感情?(2)、本文是圍繞什么來寫的,即這篇散文的敘事線索是什么?
2、師:剛才大家都閱讀了課文,這篇文章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回憶兒時家里的貧苦生活→母親把好吃的都讓給了我,表現母親對我的關懷→因為不能好好侍奉母親,我的內疚之情→總體上,表達了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板書 主要內容包括:(1)、回憶兒時家里的貧苦生活;(2)、母親把好吃的都讓給了我,表現母親對我的關懷;(3)、因為不能好好侍奉母親,我的愧疚之情)
3、好,既然我們已經清楚了文章的主要內容。那么,請問這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是圍繞什么來寫的?或者說,這篇文章的敘事線索是什么?(板書:線索)
鼓勵學生回答問題。明確:“白的、黃的、紅的”是本文的線索,貫穿文章始末。(板書:白的、黃的、紅的)
4、那么,有誰能夠告訴我這“白的、黃的、紅的”指的是什么?
明確:吃的(板書:--吃的)
5、這篇課文的敘事線索就是吃的,通過寫吃的來回憶母親,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但是,以吃的作為線索的散文并不常見。那么,為什么作者會用吃的作為本文的線索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作者在文中有提到,請大家把它找出來。
抽學生朗讀相關語句“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心吃的東西。第二,除了黃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
明確:首先,作為一個孩子最關心的東西就是吃的,尤其是在家境不好沒有好東西吃的環境中。所以吃的就在作者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因為家境貧苦,一有點兒好吃的,母親自己舍不得吃總是給孩子吃,以至所以好吃的東西都與母親無緣。所以,這篇懷念母親的散文就圍繞著吃的來寫了。這樣解釋一下,這個問題就一點兒也不復雜了。
6、現在我們從總體上來把握文章。請同學們看課文,課文的開頭寫道“我永久的悔”,而在結尾處又提到“這就是我永久的悔”。請問,課文在結構上安排有什么特點?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這是首尾呼應的寫法,起強調作用,飽含了作者強烈的悔恨之情,與題目“永久的悔”緊緊相扣。
(三)分析課文1、2自然段
1、師: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對本文的內容及情感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來,就讓我們根據自然段來解析課文。
2、請同學們齊讀課文1、2自然段
3、師:同學們文中的“我”心中“永久的悔”指得是什么?
抽學生回答。明確: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板書: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4.師:“我”心中“永久的悔”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那么,為什么說這個“悔”在“我”心中是“永久的”?文中用了哪些詞給這三個字做了更深刻的解釋。
抽學生回答。明確:“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板書: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5.師:因為這個“悔”是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所以它在“我”心中是“永久的”。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兩個詞或者說是兩個成語來進一步體現“永久的悔”,這兩個成語是什么?
抽學生回答。明確:對,就是“俯拾皆是”、“唾手可得”。
6.讓學生用上面兩個成語造句,并加以點評。
7、總結這堂課的內容--主要內容、敘事線索、“永久的悔”
三、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認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認真掌握字詞;3、思考課后第一、二兩題。
四、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
季羨林
內容:回憶兒時家里的貧苦生活;
母親把好吃的都讓給了我,表現母親對我的關懷;
因為不能好好侍奉母親,我的愧疚之情
線索:白的、黃的、紅的--吃的
永久的悔--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第二課時
課型 講讀課
教學目標:1、學習掌握本文真實而自然的描寫方法,感受本文樸實語言中的復雜的感情;2、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他們領會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苦。
教學重、難點
重點:1、學習并掌握本文真實平淡的描寫方法;2、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學會孝順長輩,讓他們知道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難點:本文是懷念母親的文章,然而對母親的正面描寫卻不多,但是仍然感人至深,這是因為母愛的偉大及作者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對與這一點要做解釋。
教學方法:問題法、朗讀法、討論法等。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以提問的方式復習上節課的內容。(課件展示)
總結:母親--艱辛;作者--愧疚;讀者--心酸。(板書:母親--艱辛;作者--愧疚;讀者--心酸)閱讀理解3、4自然段
1. 讓學生閱讀第3、4段,思考這兩段主要講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抽多名學生回答,并總結。明確:這兩個自然段主要講述了作者兒時貧困的家庭情況,勾勒出了母親的大致輪廓,為后文的展開鋪墊了感情基調。
2. 師:這兩段篇幅不長,卻將作者父輩生活的艱辛深深地印人讀者腦海。文中有些詞語極富表現力,請大家找出來。
立椎之地、孤苦伶仃、無依無靠、舉目無親、背井離鄉、千辛萬苦……
3. 指導學生用這些詞語造句,以加深理解。
4. 師:母親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課末板書設計)明確:娘家姓趙,十分貧窮;不識一字,連名字都沒有;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從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5. 師:如何理解“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組織學生討論。明確:五里路并不能算是很長的距離,然而母親卻一生都未能夠走出過這五里路的距離。母親一輩子也未離開過家鄉,未離開過自己的家。特別是結婚以后,母親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務勞動上。她把自己一生的時光都毫無保留的貢獻給了這個家、貢獻給自己的子女,而作者年幼時竟然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盡孝。這里包含了作者對母親的思念和對她一生苦難的同情。
二、分析閱讀5-8自然段
1.讓學生細讀5~8段,掌握其內容。
2.師:吃白的是最高標準,其次是黃的和紅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學生回答。明確:紅的
4、 那么,這個“紅的”指的是什么?你是從文中哪里得到這個答案的呢?
明確:“紅的”指得是高粱餅子,是最不好吃的吃的。
3.師:但“我”卻偶爾可以吃到點白的或黃的,有哪幾種途徑可以得到呢?
抽學生回答。明確:可以從家境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塊饃饃;中秋節母親會想辦法給我弄一點月餅;為二大爺割牛草也可得到一點黃的。 (見課末板書設計)。
4.讓學生齊讀第7段,注意讀出感情。同時思考兩個問題:①如何理解“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到了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這兩句話的感情?②文中母親在中秋節給我半塊月餅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處對母親行為的描寫,語言極其樸實,卻讓人感觸甚深,為什么會有這種效果呢?
組織學生討論。明確:①母親一生都過著極為艱苦的生活,把僅有的一點點好吃的東西統統留給了兒子,而自己卻忍受著吃糠咽菜的困難生活。作者對母親一生的艱辛生活感嘆不已,對偉大的母愛贊嘆不已,更是對母親的思戀與懷念揮之不去。②因為母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十分的偉大。
三、分析9一ll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抽一個學生朗讀第9、10自然段。
2、 這兩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聽完了這兩段的朗讀,同學們有什么感覺嗎?
抽學生回答。明確:這兩段文章每次讀來都讓人有一種辛酸的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年少時對母親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報答時卻已不能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無奈啊!
3、請同學們看第9自然段,如何理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他好象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回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明確:①家境貧寒,兒子遠離身邊,為了艱苦的生活她幾乎操碎了心,那么,笑容從何而來呢?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給了這個家,給了自己的孩子,她在生活中將承受了多么巨大的苦難與壓力呀!這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也包含了兒子多少的同情,以及未能盡孝的無窮的悔恨!②作者年幼時不懂事,沒有想到如何孝敬母親;年輕時經濟能力不能獨立,雖空有孝心一片,卻無實現盡孝母親的美好愿望;沒有等到自己大學畢業,母親卻永遠的走了,自己也永遠不能盡孝了。每每想至此處,就會心肝俱裂,淚盈于眶。成為一永久的遺憾,永久的悔
4.大家是如何理解“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組織學生討論。明確: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的刮動它的枝葉。比喻形勢與自己的愿望相違背。多用于感嘆人子希望盡孝雙親時,父母卻已經亡故。
5、一般紀念性的文章都會圍繞被懷念的對象展開,但本文語言平實,對母親的描寫著墨卻極少,請同學們找找文中有幾處對母親進行了直接的描寫?
明確:第7自然段母親給我月餅及第9自然段的一句話。
6、雖然對母親只有一處行為描寫和一處語言描寫,卻同樣能觸人心弦,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明確:(1)這是一篇表現母愛的作品,這一點很能引起讀者與作者的共鳴;本文感人在于本文所表達的情。(2)作者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之情,作了很多的鋪墊,如家庭的貧困表現出母親生活的艱辛等等。
7、總結:學習完這篇課文我們應該深刻體會到母愛的偉大,體會到親人對我們的重要性,所以我想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現在的感受。這感受可以是對課文的感受,可以是自己在生活中對親情的感受,任你們發揮。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
四、布置作業
1、帶著感情反復朗讀課文;2、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母親不知有多少個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回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請隨意想象一個片段(如村口眺望、臨終思念等等)對母親的心理活動進行描寫;3、請同學們回家后為自己的長輩做一件小事,以實際行動來表達我們的孝順。當然,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們也一定要孝順我們的長輩。
五、本課小結
這節課主要按段落順序對課文進行了較為詳盡地分析,使學生對文中質樸語言所蘊含的復雜情感有了深入體會,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動人應在于情而非文。學生通過此課的學習,認識到父母及長輩對自己的關愛,懂得思索探尋與他們相處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空悲切。
六、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
季羨林
母親:娘家姓趙,十分貧窮不識一字,連名字都沒有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從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畢生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一輩子都沒有笑過
日日夜夜盼著自己的兒子回來,直到去逝
線索
白的:大奶奶給;中秋節母親想辦法弄
黃的:為二大爺喂牛討得
紅的:
教學反思
1、本文運用了許多的成語,理解并能熟練運用這些成語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會有所提高。
2、本文的表達極其樸實,要讓學生明白本文之所以感人是因為情而不在文,讓學生明白自然流露的感情才是真實的,只有真實的感情流露的表達才是好文章。
3、 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即“以情感人”,但是這就對教師
教學技巧要求較高,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滿懷激情,以達到感動學生的目的,從而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永久的悔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6.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7.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