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亡國恥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之謎
在歷史上。政治斗爭、軍事斗爭極其復雜,有時瞬息萬變。忍受暫時的屈辱,磨煉自己的意志。尋找合適的機會,也就成了一個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春秋時期,兵強馬壯的越國在與吳國的戰爭中被吳軍打敗,越王勾踐被迫到吳國宮廷中服了3年的勞役,過著奴隸般的生活。勾踐被吳王赦免歸國以后,力圖報仇雪恥。這里有一個問題,越王勾踐用以激勵自己的兩種手段--臥薪(柴)和嘗膽,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呢?
越國是古代越族人建立的國家,春秋中期以后,越國開始強盛起來。公元前506年,越王允常乘吳國伐楚之機,率軍偷襲吳國,從而挑起了吳越兩國的戰端。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踐繼位,吳王閩閶乘越國王位更代的時機興兵伐越,不料被越國打敗,闔閭被越將靈姑浮用戈刺中,受了重傷,回國后不久就死了。閹閭死前遺言,要太子夫差代父報仇。從此,兩國的仇怨越結越深。吳王夫差即位后,在伍子胥、孫武等人的輔佐下,日夜訓練軍隊,準備為父報仇。越王勾踐想趁吳國未作充分準備時打擊吳國,大夫范蠡勸他不要輕啟戰端,勾踐聽不進他的話,公元前494年,發兵準備進攻吳國。吳王夫差接到報告后,調發全國的精兵迎戰越軍。雙方在夫椒山(在今江蘇省吳縣西南太湖中)交戰,越軍大敗,越王勾踐帶著殘兵敗將五千人逃回會稽山(在今浙江省中部紹興市東南),又被吳軍追上團團圍住。
勾踐到此時才后悔沒有采納范蠡的意見,只好再請范蠡出計解圍。范蠡說:“現在只有帶著厚禮低聲下氣去求和了,如果不答應,就只好把自己抵押給吳國,親自去侍奉吳王。”大夫文種又說吳國太宰伯韶很貪財,可以通過賄賂他去求和。于是勾踐讓文種帶著美女和寶器私下里獻給伯韶,由伯豁帶著去見吳王夫差。文種向吳王叩頭說:“希望大王能夠赦免勾踐的罪過,勾踐愿把國中所有的財寶獻給大王;如果大王不肯饒恕的話,勾踐決心殺掉自己的妻子兒女,燒毀財寶,率領他那五千人馬與大王決一死戰,大王恐怕也要付出相同的代價。”這時,伯韶也在一旁勸吳王說:“赦免越王讓他做臣子,這對吳國有利。”于是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勸阻,同意了越王的請求。從此,越國成了吳國的屬國,勾踐和范蠡都被帶到吳國為吳王服役。勾踐回國之后,決心復興越國,報仇雪恥。為了不忘亡國的痛楚,激勵自己的斗志,他在屋中吊了一個苦膽,出來進去、起立坐下、吃飯睡覺時,都要嘗一嘗苦膽的味道;他疲倦了要休息時,不用床鋪,不墊被褥,而是把硬柴疊起來睡在上面,以使自己的筋骨感到疼痛。經過這樣十多年的磨煉,再加上各項措施的得力,越國終于滅了吳國。這里有一個問題,越王勾踐用以激勵自己的兩種手段--臥薪(柴)和嘗膽,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呢?
查閱記載越王勾踐事跡的歷史資料,在《左傳》的“定公”和“哀公”兩部分中,曾大量記述越王勾踐的事跡;《國語》中有《吳語》和《越語》上、下共三篇,詳細記載了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戰爭勝敗的經過。但在這兩本史籍中:完全沒有關于越王勾踐曾經臥薪嘗膽的記載。其次,西漢時司馬遷《史記》在《越王勾踐世家》中,也僅記越王勾踐曾經“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而絕沒有關于越王勾踐曾經臥薪的事。到東漢時,袁康、吳平作《越絕書》,趙曄作《吳越春秋》,專門記述春秋時吳越兩國的史事。這兩本書,在先秦古籍的基礎上,又摻人了一些小說家怪誕離奇的傳聞,其可信程度已大打折扣。但前書既沒有說到臥薪,也沒有提及嘗膽;后書中的《勾踐歸國外傳》,也僅說越王勾踐“懸膽于戶,出入嘗之,不絕于口”,而根本沒有臥薪的事。這樣看來,嘗膽之事,最早出現于西漢的《史記》;而臥薪之事,到東漢時還沒有記載。
據專家考證,臥薪和嘗膽連在一起,作為一個成語來使用,最早見于北宋蘇軾所寫的《擬孫權答曹操書》(載《東坡續集》卷九)。這是一篇游戲性質的書信體文章。北宋的蘇軾為三國時的孫權起草了一封答曹操的書信,信中蘇軾設想孫權在三國鼎立時曾“臥薪嘗膽”,它的內容原與勾踐是不相干的。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曾談及吳王夫差有“坐薪嘗膽”之事。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又說:“夫差即位,臥薪嘗膽。”以后,馬輔在《左傳事緯》和《繹史》兩書中,都把臥薪嘗膽說成是吳王夫差的事情。與此同時,南宋的真德秀在《戊辰四月上殿奏札》一文中,黃震在《古今紀要》和《黃氏日抄》兩書中,又說越王勾踐曾臥薪嘗膽。這樣說來,“臥薪嘗膽”的詞語原是由北宋的蘇軾提出,從南宋到明朝,此事是夫差還是勾踐所做,尚沒有定論。到明朝末年,梁辰魚寫傳奇劇本《浣紗記》,渲染了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二事。清朝初年,吳乘權編了一本簡易通俗的史書《綱鑒易知錄》,書中寫道:“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臥薪嘗膽。”不久,又刊刻了明末作家馮夢龍寫的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書中也多次提到勾踐曾臥薪和嘗膽。這樣,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也就愈傳愈廣。
另有一些學者認為,越王勾踐“臥薪”之事,在東漢時代成書的《吳越春秋》中還是有記載的。該書的《勾踐歸國外傳》說:越王勾踐當時“苦身勞心,夜以繼日。目臥則攻之以蓼。”什么是蓼?清人馬瑞辰解釋說:“蓼,辛苦之菜也。”(《毛詩傳箋通釋》卷六)“蓼”這種苦菜積聚得多了,就成為“蓼薪”。《詩經東山篇》有這樣的話:“有敦瓜苦,蒸在藩(蓼)薪。”意思是說,圓圓的苦瓜,生在眾多的蓼菜中。勾踐為了磨煉意志,準備的蓼菜一定很多。“攻之以蓼”,也可以說是“攻之以蓼薪”。這樣,上述《吳越春秋》中的語意就十分明顯:勾踐那時日夜操勞,眼睛疲倦得想睡覺(“目臥”),但他忍耐克服,用苦萊(“蓼薪”)來刺激,打消睡意。嘗膽是讓味覺感到苦,臥薪是讓視覺感到苦。“臥薪”的目的是在折磨眼睛而非折磨整個身體。后人把“臥薪”說成是睡在硬柴上,那是對《吳越春秋》意思的誤解。
臥薪嘗膽的故事若是真的,何以歷史記載出現得這么晚,又好像是后人故意編造和誤傳的;若說它是假的,卻又流傳得這么廣,這多少給人以一種兩難的感覺。歷史上的許多事情,仍然沒有徹底的解決,值得我們繼續思考和探究。
[不忘亡國恥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之謎(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不忘國恥的演講稿
5.不忘國恥振興中華演講稿450字
7.不忘國恥手抄報
8.不忘初心教師演講稿三篇
9.越王勾踐世家課件
10.不忘國恥振興祖國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