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未必真無瑕
--對《荷花淀》一處景物描寫的質疑
著名作家孫犁的代表作《荷花淀》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尤其是文中的景物描寫,創造了一種具有獨特美感的環境氣氛,其淡雅疏朗的詩情畫意與樸素清新的泥土氣息的完美統一,歷來為讀者評家津津樂道。但它也不是完美無瑕的。我試對文中“……那一望無際擠得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展開,就像銅墻鐵壁一樣。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一段景物描寫在全文中的作用提出質疑,請專家賜教。
評論者對這段描寫在文中的作用,一般認為有兩方面:①把殘酷緊張的戰斗氣氛化為詩情畫意,體現了其作品的整體風格。②設下伏筆,暗示后面伏擊戰的情節。如果結合全文內容來看,這里的描寫在以上兩方面非但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成了一個不協調因素,原因就在于:
追求詩情畫意,破壞了故事情節的內在節奏。
不可否認,整體上追求“淡雅疏朗的詩情畫意”,整體節奏的舒緩與情調的平和雅致,是《荷花淀》全文的基本特征,也是本文成為現代文壇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的根本原因。但是,作為文學作品,它并非是由單一因素構成,而是由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整體與局部之間,整體風格只能約束局部,但決不能取代局部,各個局部又有它內在的特定的節奏。這就好比一個性格開朗樂觀的人,可能也偶有悲傷落淚的時候,這個人他總不能因他的開朗樂觀而變哭為笑吧。
就尋夫歸來途中遇敵一個情節而言,它只是整篇文章的一個局部,雖然要受全問風格的約束,但它又自有其相對的獨立性。這這個情節中,作者有了“拼命往前搖”,“快搖”,“大船緊緊追過來了”,“大船追得很緊”,“小船搖得飛快”等一系列語句,加快了節奏,增強了緊張的氣氛,而這恰恰就是這個局部的自身特點。如把這種氣氛引向高潮,自然是可以的,即使由此戛然而止也未嘗不可。可偏偏這時就迎面撞上了一片“詩情畫意”,猛然間打碎了感受的整體性,讓讀者感到一種茫然和別扭。從文學創作的角度講,張弛結合當然是科學的章法,當該張時不張,不該弛而弛,這肯定也是不妥的。在這個清潔中,敵我相遇,事關生死存亡,保持一種較為緊張的節奏,烘托一種較為緊張的氣氛,對展示任務活動突出全文主題都是必要,戰爭畢竟是戰爭,敵人畢竟是兇殘的,為了一種風格的體現而用一片“詩情畫意”掩蓋了戰爭的血火與硝煙,使讀者的情感體驗尚未達到高潮時就突然冷卻,這應該說還是一種不夠妥當的做法。
近乎直白的“伏筆”破壞了語言的整體含蓄性,削弱了后文情節的突然性。
縱觀《荷花淀》全文,語言表達幾乎都是含蓄蘊藉而非直露張揚的。在這一段描寫之前和之后,作者都能不露聲色的去敘寫,讓筆下的人物和景物自己說話,在這種含蓄的敘寫中創造出巨大的想象空間。白洋淀的旖旎風光、夫妻話別的動人場面、相約尋夫的精彩情節、途中遇敵的緊張氣氛、婦女們成長為勇敢成熟的抗日戰士的內容,作者都極少直抒胸臆,而是把要表達的一切通過所寫的內容自然透露出來,就產生了這樣一種效果--既非讓人不可捉摸,也非讓人一目了然,促使讀者去回味去思考,進入他所創造的特定氛圍中去感受去體驗,含蓄蘊藉的風格就這樣產生了。我們還可以分析一下日本鬼子的大船追趕婦女們的小船的情節,在緊張的氣氛中,作者有意用了“小船”和“大船”兩個詞語來代替敵對雙方,說敵人的窮追猛趕用的是“大船追得很緊”,就連婦女們口中驚呼的也是“日本”而不再加“鬼子”二字。多么含蓄而耐人尋味的語言!
但是在文中作者所插入的這幾句描寫兼抒情的文字卻一改含蓄之風,忍不住站出來直抒胸臆,這就與全文的整體風格不協調了。要說這幾句話為后文的情節打伏筆,這是對的,而且的確有此必要。但從技法上講,任何伏筆,它所希望達到的藝術效果都是要讓讀者感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但這幾句描寫里“銅墻鐵壁”,“監視白洋淀的哨兵”等詞語,讓讀者一下子就會明白后文的結局,只能起到“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這就削弱了“荷蕩伏擊”情節的突然性,也就削弱了故事對讀者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總之,我認為這幾句描寫在《荷花淀》一文中,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相反還影響了全文的整體效果,成為了全文的一個不協調因素。
[白玉未必真無瑕(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7.真畫師文言文翻譯
10.教師節感恩教師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