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公民
教學目標
1. 組織學生“理解”與“朗誦”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礎上朗誦,在朗誦揣摩的過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 組織學生“理解”與“朗誦”作品,使學生準確把握作品內容、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傾向。
教學重點
1、教學的重點是意義的構建與呈現,就是要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學生把文本與直接、間接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對文本產生富有“個人意義”的理解,并用自認為恰當的聲音形式來呈現這種理解。
2、分析《致青年公民》的內在情感旋律,把握詩作內容,加深理解,尋找傳達詩作思想情感的聲音形式。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和背景
1、作者簡介
郭小川,河北豐縣人,中國當代著名詩人,從中學時代就開始創作詩歌,他在當代文壇上獻出的第一批作品,就是繼承三四十年代“紅色鼓動詩”傳統的政治抒情詩。因此郭小川被稱為“戰士和詩人”。其詩歌創作分為四個階段。主要作品有50年代中期的《致青年公民》(組詩),50年代后期有《致大海》《望星空》和敘事長詩“愛情三部曲”,60年代以后主要有《甘蔗林--青紗帳》《團泊洼的秋天》。
2、寫作背景
這是詩人郭小川1955至1956年以《致青年公民》為總題寫的七首組詩中的第一首,也是一首頗具號召力、影響力的政治抒情詩。建國初期,祖國建設百廢具興,需要大量的人才。在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中,作者向青年人發出號召,號召青年人要像他們的父輩那樣,積極投身祖國的建設事業,用他們的汗水,在火熱的勞動中創造美好的生活,將青春獻給祖國。于是他寫了一系列的詩歌,命名為《致青年公民》。
3、郭小川詩歌的特點
郭詩善于選取有重大社會意義的題材,表現出強烈的政治意識和參與意識。
他十分重視各種詩歌形式的學習和運用,《致青年公民》采取了當時流行的“樓梯式”。以后的創作運用了“半自由體式”,到了他的代表作《甘蔗林--青紗帳》,已經融化古今,創造了“郭小川體”。
二、學生誦讀
三、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課文基本結構
表達期望:青年是祖國建設的生力軍--總寫
單純樂觀的青年應積極投身建設
祖國建設需要青年 --具體寫
青年應繼承先輩事業
青年的奮斗會改變祖國的面貌
青年會在祖國建設中提升自己的價值--照應上文
四、分析鑒賞,把握主旨
20世紀50、60年代青年獻身祖國建設,改造大自然,開創新生活的理想與激情。
五、討論交流,自由欣賞
積極引導學生,使其掌握欣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六、組織朗讀,加深體驗
在理解詩文主旨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詩文,采取多種形式的誦讀方式,使學生進一步加深情感體驗。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七、學生提疑,師生交流
組織學生質難問疑,師生共同交流,以加強對本文的體驗與感悟。
八、小結
馮牧在《郭小川詩選代序》中這樣高度評介郭小川的創作:“他的詩篇,他的歌,使我們看到了時代前進的腳步,使我們聽到了時代前進的聲音。” 這首詩,恰恰就是那晶瑩透亮的露珠,折射著時代的光輝。詩人以議論入詩,于感情洶涌中閃射出真理的光芒,使詩成為響亮的戰鼓,時代的號角,因而受到青年讀者廣泛熱烈的響應。可以說,化小我為大我,充滿強烈的革命責任感,洋溢著真摯的革命激情,這正是郭小川詩的靈魂所在。
在形式上,詩人采用了馬雅可夫斯基階梯詩的形式。詩句簡短有力,節奏鮮明,有如階梯一樣的詩行排列,造成了熱情奔放的氣勢。郭小川在《關于〈致青年公民〉的幾點說明》一文中曾解釋道:“我之所以采取這種所謂‘樓梯式’的排列方法,私心倒不是想搬馬雅可夫斯基的現成格式,恐怕主要是因為我不善于使用中國語言。為了表現稍許充沛一些的感情,我寫的句子總是老長老長的(短句子總覺得不夠勁),而如果把二十個字排成一行,那讀者(尤其是朗誦者)一定會感到難念。”采用“樓梯式”排列,使詩充滿了力度,增強了音樂性,形式和內容和諧統一。
當然,詩人當時正處于創作的爆發期,詩作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存在議論多于描繪,思想多于形象的缺陷。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www.oldq.com.cn
[致青年公民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5.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送東陽馬生序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