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一中學生社會實踐創(chuàng)新調查報告
迷失的音色
高二(15)班 易海英 指導老師 趙孝云
隨著科技的日益進步,全球各國間關系的日益密切,音樂(主要是流行歌曲)裝上了科技的翅膀,搭上了交流的風,迅速地讓中國的各個角落充斥滿了它的身影,當然這音樂的大主兒還是咱國產(chǎn)的。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流行歌曲已將咱的民族瑰寶驅逐出境了。知道《梁祝》的越來越少,知道《童話》的越來越多;知道聶耳的越來越少,知道林夕的越來越多……這不知道是民族瑰寶的價值太低,還是咱百姓的欣賞水平太低。
因本人對民族音樂還有一點感情,便和同學們一起去做了一個調查。
江夏區(qū)實驗小學(六年級)
流行歌曲 民族歌曲
100%學生會唱三首以上 80%能完整地唱《義勇軍進行曲》
80%的學生覺得流行歌曲比較好聽 20%的學生認為民族歌曲好聽
江夏四中(初二)
流行歌曲 民族歌曲
平均每人每天聽三小時 平均每人每周聽2分鐘(強迫性的)
平均每人有2版磁帶 平均30人僅有一版磁帶
這種結果應該讓人吃驚,民族歌曲顯然連點心都當不上了。那流行歌曲究竟哪里比民族歌曲強呢?
流行歌曲 容易學容易唱,宣傳多、廣、強,產(chǎn)量高,明星多,通俗,潮流
民族歌曲 容易學但不容易唱,無宣傳,質量高(用心體會才會懂)
民族歌曲甚至整個民族音樂包含的內容太多太深,歷史感太強,這就使它的商業(yè)性太弱,就無人肯花錢肯出力讓它在電視熒幕上多占一點位置,人們也就漸漸淡忘了它。而流行歌曲它整個就是一產(chǎn)品,它能幫很多人賺錢,這一優(yōu)點無疑使它成了香勃勃,出境率自然高,人們在無形中就熟悉它了。
流行歌曲的另一大優(yōu)點就是它幾乎沒什么內涵,詞曲也不甚精妙,亂七八糟的東西容易將人的饑餓感一下驅除(當然只是暫時的,但暫時的也就夠了)。
主題 (粗俗)愛情 友情 親情 愛國 其他
百分率 80% 4% 4.9% 0.1% 11%
這樣的主題已應該讓人覺醒了,但相反沉迷其中的還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人深思,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些人的音樂共性是什么呢?什么樣的頭腦接什么樣的信息。我們的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是不是太少了,我們的文化食糧是不是太粗糙了,我們的文化人是不是太經(jīng)濟了?
音樂可以反映一個人的靈魂,同樣也可以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就像民族圖騰一樣,它可以代表一個民族。流行歌曲不可阻擋也不用阻擋,它是發(fā)展的必然,再說好的流行歌曲也是值得讓歷史,讓人們記住的。我們要杜絕的只是文化快餐--包括音樂還有文化等等。我們要努力讓自己也隨著科技進步--而不是倒退。
[迷失的音色(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9.教師德育演講稿
10.教師愛學校的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