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
我們大都知道我國有3千多個湖泊,能很順口地列舉出我國的那些大湖泊:里海、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但我們不一定知道美國有一個瓦爾登湖,也不一定讀過跟這個湖泊有關的文字。讓我們來讀讀美國作家亨利梭羅的《瓦爾登湖》。走進這本書,我們會仿佛置身于瓦爾登湖畔,為那美妙的湖光山色所陶醉。瓦爾登湖的四季風光、黎明傍晚、陽光雨絲、游船魚蝦、樹木花草、飛鳥走獸,還有那個特立獨行、離群索居的年輕人的身影,以及他那寧靜的心境、恬靜的生活、智慧的思想,會深深地感染我們。
捧讀《瓦爾登湖》,不少人會為梭羅那樸實美好的文筆,以及對大自然深入的觀察與深刻的思考所折服。作者的平民意識,他的躬身耕種、采果垂釣的體驗,儉樸的生活態度,讓人深深感動。他為人們營造了一種真實的“世外桃源”意境,類似我國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但相比之下,它更博大、深刻、積極,讓人體會到一股向上的精神,感悟到生命的意義,也對美與寧靜、對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有了一種真切而深切的體味。
梭羅有些議論很精彩:“要是沒有衣服,人們的相對身份還可以保持嗎?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要是沒有衣服,你能夠準確地告訴我,文明人中誰是屬于最高貴的階層嗎?”“許多國王瘋狂地保留了大量經過仔細雕琢的石頭,希望使自己永恒,假如他們用這些心思來雕琢自己的思想,又會如何?一件合乎理性的事情比高大的紀念碑更值得紀念。”我們讀到這些閃爍著智慧火花的文字,心靈會一下子豁亮起來。
[聽課之前想一想]
①你會有跟眾人一樣的親近大自然的欲望吧?
②讓我們回味一下我們在大自然的環抱中曾經產生過什么樣美好感受。
③我們肯定想了解睿智的人從大自然中獲得的不同尋常的美好感受吧?
調動積累資訊共享
交流作者和作品信息
與孤獨結伴的作家
美國作家梭羅,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國馬薩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學并畢業于哈佛大學,1838-1840年在家鄉執教兩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家里(1841-1843年),當門徒,又當助手,開始嘗試寫作。1845年,他拿了一柄斧頭,跑進了該州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獨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9年,他寫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麥克河上的一星期》的書。1854年,《瓦爾登湖》這本文學名著出版了。本書開始的時候反響并不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影響越來越大。他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終年44歲。他留下了《日記》39卷,已有多種版本和選本問世。這位美國作家,被公認為是與孤獨結伴的作家。
書中有梭羅的題詞:“我并不想為沮喪寫一首頌歌/倒是想象在自己的棲所報曉的雄雞/勁頭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為了提醒我的鄰居。”
梭羅的研究專家哈丁指出:《瓦爾登湖》至少有五種讀法:1.作為一部自然的書籍;2.作為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3.作為批評現代生活的一部諷刺作品;4.作為一部文學名著;5.作為一本神圣的書。
另一位研究專家喬治艾略特指出:《瓦爾登湖》“深沉而敏感的抒情”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書。
哈丁提醒人們,可以把《瓦爾登湖》當作一種19世紀的《魯濱遜飄流記》來閱讀;并認為《瓦爾登湖》是現代美國散文最早的榜樣。梭羅深信如果人能專注于樂觀,就能在人世間創造出一個美好的世界,而且他相信人類美好的未來。把《瓦爾登湖》作為神圣的書來讀的人,無疑關注了《瓦爾登湖》中人類靈性恢復這個主題。
描寫湖光山色詩文共賞
岳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闌。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亦難。此地唯堪畫圖障,華堂張與貴人看。(唐白居易《題岳陽樓》)
未到名山夢已新,千峰拔地玉嶙峋。幔亭一夜風吹雨,似與游人洗俗塵。(唐李商隱《初入武夷》)
見說仙人此避秦,愛隨流水一溪云。花開花落無尋處,仿佛吹簫月夜聞。(宋辛棄疾《游》之一)
泛舟南北兩湖頭,到處青幽不用求。水碧山青宜入畫,游人欣賞愿勾留。(當代董必武《游鏡泊湖》)
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同。山水若從奇處看,西湖終是小家容。(當代郁達夫《南游吟草》)
誦讀文本整體感知
補充注音、釋義
[汆(tǔn)水]飄浮在水里。 [鰭(qí)]魚類的運動器官,由刺狀的硬骨或軟骨支撐薄膜而成。 [水蝎(xiē)] 一種節肢動物。[薊(ìj)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虛擲(zhì)]白白拋棄。 [黑魆魆(xū)]形容黑暗。 [深邃(suì)]深遠。
感知文本內容
本文是寫景散文,描寫瓦爾登湖的景色,在寫景中穿插敘事、議論、抒情。
文章第1段用一句話領起寫景內容:“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下文的寫景文段,就是著力描寫湖的表情、姿容。
第2、3、4、5段集中筆墨寫景,主要描寫湖光山色和湖面小生命的活動,順次寫了 “一個平靜的九月下午”的湖景和“十一月中的一個下午”的湖景。前者,有遠景全景和近景小景的描繪。后者,主要寫小鱸魚的嬉戲場面。
第6、7、8、9段轉入敘事,寫了兩個老年人在瓦爾登湖的見聞和作者在瓦爾登湖的見聞,前者略寫,后者詳寫。
全文在寫景和敘事中穿插抒情議論。抒情議論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1、贊美瓦爾登湖;2、思考人生課題;3、鞭撻丑惡現象。
畫出結構簡圖
行文內容: 寫景(穿插議論抒情)→ 敘事(穿插議論抒情)
↓ ↓
寫作意圖: 謳歌大自然→←鞭撻丑惡現象
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走進《瓦爾登湖》
--交流閱讀體會
甲生說:評論家說,《瓦爾登湖》這本書有經久的魅力,細讀之后,我有個感想。書中生動地描寫了瓦爾登湖和山林的澄凈和清新的空氣,使遭受嚴重污染的人們向往。這應當是這本書具有魅力的一方面原因。
從各方面的報道可知,人類的生態環境惡化: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氣候變化,能源浪費,溫室效應嚴重,生物的多樣性減少,森林面積減少,淡水資源污染,海洋過度開發,沿海地帶污染,空氣污染,等等,這些在威脅著整個人類。《瓦爾登湖》發出的回歸自然的呼聲,跟后人保護環境的呼聲,是合拍的。
乙生說:梭羅以28.12元來建立一個家,用0.27元來維持一周的生活,以一年中6個星期的時間去賺取足夠一年的生活費用,剩余的46個星期去做他喜歡做的事。他記述這些事,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觀,看出他提倡簡樸生活,這跟人們的傳統觀念相符。
事實上,簡樸生活一直是世界各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有人說,這本書可以作為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來讀。
據說《瓦爾登湖》在美國當時便有巨大的誘惑力,那幾年里,梭羅的仿效者究竟有多少難以計數。他們引退林中,在瓦爾登湖畔建造茅舍,成為美國風行一時的時尚。
丙生說:有人認為《瓦爾登湖》是梭羅對現實生活的一種逃避。我認為如果一定要說有所逃避的話,也可以說他是躲進林中療傷。當時,梭羅經歷了人生感情上的悲痛,他與哥哥同時愛上了少女愛倫西華爾,兄弟倆的關系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兩人都向西華爾求了婚,西華爾卻二者都不選,最后嫁給了一個銀行家。后來,梭羅在瓦爾登森林中的生活給了自身精神的力量,讓他安然度過了這一艱難時期。他的確是為了療傷而在逃避。但他的這種逃避能夠引起同情,他記述他的心路歷程的書,也就有了魅力。
丁生說:讀《瓦爾登湖》,我為梭羅那樸實美好的文筆,以及對大自然深入的觀察與深刻的思考所折服。
梭羅描寫了他的平民意識、躬身耕種、采果垂釣的體驗,儉樸的生活態度,讓人深深感動。他為我們營造了一種真實的“世外桃源”意境,但卻比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博大、深刻、積極得多,讓人體會到一股向上的精神,體悟到生命的意義,也對美與寧靜、對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有了一種真切而深切的體味。
基礎知識與運用
1.下列詞語的字形和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
A.汆(tǔn)水 懶(lài)惰 黝黑(yǒu) 黑魆魆(xū)
B.魚鰭(qí) 峻峭(qiào) 深邃(suì) 濕轆轆(lù)
C.漪(yī)瀾 水蝎(xiē) 虛擲(zhì) 黯淡無光(àn)
D.鳥瞰(kàn) 鼓膜(mó) 薊(jì)草 繆(móu)斯女神
2.“望著它(瓦爾登湖)的人可以測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淺。”你能從這句話中讀出什么樣的內涵?
答:
。
3.仿照下列句子的修辭手法和句式特點,另寫一個這樣的句子。
再沒有什么像這一個躺臥在大地表面的湖沼這樣美,這樣純潔,同時又這樣大。
仿句:
。
閱讀理解與欣賞
(一)
這(華爾登湖)一泓湖水澄澈碧綠,湖身長半哩,面積六十一畝半;湖居一松櫟林中,為一長流泉所潴成,無有顯出入口,故水量的盈虛多系于當地的云雨與蒸發。沿湖多山,其勢若自水面陡起,山丘已高拔至四十至八十余尺,至于東與東南面,甚至高達在百尺與百五尺不等。而那里概為林地。我們庸谷一帶河湖的水色至少不下兩種:一為遠觀之色,一為近視(尤為是身旁近處)之色。前者似更多取決于光線的明暗,每每因天氣而不同。天氣晴和的夏日,稍遠處的水即呈藍色,尤其當水面激蕩的時候;如觀看的距離稍遠,則一例為蔚藍,并無區別。遇風雨晦冥的天氣,水面則略呈青灰色。華爾登湖就是一時一個樣子。
一會兒藍,一會兒又成了綠,即使觀看的角度不變。居處于下界與穹蒼之間,天光山色都不免要映入湖中。登山俯視,湖面即呈高空的天青色;但自近外觀之,近岸泥沙可見處的水面卻微近橙黃,漸至湖上,復為嫩綠,如此依次轉濃,追至湖心深處,則又渾然一色暗碧。然而某種明暗之下,即使山頂處所見的近岸一帶也可能是色澤光艷,濺濺新綠。有人認為這乃是林巒翠微的一種反照;但可怪的是鐵路的沙基之側也是同一顏色,另外初春樹葉未密之前也是這樣,故我以為這可能是天空縹青與岸沙的橙黃互映交融所致。與此地的一切水流相同,每當有風而晴朗的天氣,因而波面最能以一定角度反映天空的色澤時,這時自離湖稍遠處觀之,湖面呈現的一派湛藍甚至會較天空本身的顏色更深一層;而這時,由于身在湖上,而且為了研究反光,不能不天空水面兩頭瞅著,這時我確曾在那里窺見了一種難以名狀的淺藍--水中燈下變幻不定的絹絲或刀鋒劍端上青光或者近之--較之天空還要縹青,交相輝映,蔚成奇景。實際上,那淡藍色是一種透著微綠的琉璃翠;把這水盛入杯中,面光而視,卻完全沒有任何顏色。我們都知道,一只較大的玻璃盤往往即呈現淺綠,而其原因據玻璃匠人說則在它的“個頭”,如體積稍小,便又不見顏色。至于華爾登湖的水要多到什么程度才出這種色澤,我卻不曾作過試驗。由于華爾登的湖水澄澈,因而在這里洗浴者的身上往往呈現一種雪花石膏似的蒼白,再加上浸泡在水中時人的身體不免有點膨漲與變形,看起來極不自然,不過那效果之微妙奇特,恐怕惟有米凱羅安琪洛之輩的繪畫大師才能追摹得來了。
(節選自美國散文作家梭羅的《湖光水色》,見《世界名家散文經典》,沈陽出版社1995年版。“米凱羅安琪洛”又譯作“米開朗琪羅”,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
4.根據上下文聯系,你能探究一下“在某種明暗之下”中“某種”指代的基本內容嗎?
答: 。
5.你喜歡作者筆下描繪的華爾登湖嗎?請說出你喜歡或不喜歡的理由。
答:
。
6.這篇文章寫出了華爾登湖湖光水色有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
答:
。
7.這篇文章只是為了寫華爾登湖的美麗嗎?只是為了表現作者對華爾登湖的喜愛嗎?如果不是,請你探究一下,文章還向我們反映了什么樣的深刻內涵?
答:
。
8.這篇文章在寫景方面有什么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又有什么不足之處?請你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或語句,簡要分析一下。
答:
。
(二)寂寞
梭羅
這是一個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個感覺,每一個毛孔中都浸潤著喜悅。我在大自然里以奇異的自由姿態來去,成了自然的一部分。我只穿襯衫,沿著硬石的湖岸走,天氣雖然寒冷,多云又多風,也沒有特別分心的事,那時天氣對我異常地合適。牛蛙鳴叫,邀來黑夜,夜鷹的樂音乘著吹起漣漪的風從湖上傳來。搖曳的赤楊和白楊,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幾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樣,我的寧靜只有漣漪而沒有激蕩。和如鏡的湖面一樣,晚風吹起來的微波是談不上什么風暴的。雖然天色黑了,風還在森林中吹著,咆哮著,波浪還在拍岸,某一些動物還在用它們的樂音催眠著另外的那些。
在我出門時有沒有客人來過,我總能知道,不是樹枝或青草彎倒,便是有了鞋印,一般說,從他們留下的微小痕跡里我還可以猜出他們的年齡、性別和性格;有的掉下了花朵,有的抓來一把草,又扔掉,甚至還有一直帶到半英里外的鐵路邊才扔下的呢;有時,雪茄煙或煙斗味道還殘留不散。常常我還能從煙斗的香味注意到六十桿之外公路上行經的一個旅行者。
大體說來,我居住的地方,寂寞得跟生活在大草原上一樣。在這里離新英格蘭也像離亞洲和非洲一樣遙遠。可以說,我有我自己的太陽、月亮和星星,我有一個完全屬于我自己的小世界。從沒有一個人在晚上經過我的屋子,或叩我的門,我仿佛是人類中的第一個人或最后一個人,除非在春天里,隔了很長久的時候,有人從村里來釣鳘魚,--在瓦爾登湖中,很顯然他們能釣到的只是他們自己的多種多樣的性格,而鉤子只能鉤到黑夜而已--他們立刻都撤走了,常常是魚簍很輕地撤退的,又把“世界留給黑夜和我”,而黑夜的核心是從沒有被任何人類的鄰舍污染過的。
然而我有時經歷到,在任何大自然的事物中,都能找出最甜蜜溫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侶,即使是對于憤世嫉俗的可憐人和最最憂慢的人也一樣。只要生活在大自然之間而還有五官的話,便不可能有很陰郁的憂慮。對于健全而無邪的耳朵,暴風雨還真是音樂呢。什么也不能正當地迫使單純而勇敢的人產生庸俗的傷感。當我享受著四季的友愛時,我相信,任什么也不能使生活成為我沉重的負擔。今天佳雨灑在我的豆子上,使我在屋里待了整天,這雨既不使我沮喪,也不使我抑郁,對于我可是好得很呢。雖然它使我不能夠鋤地,但比我鋤地更有價值。如果雨下得太久,使地里的種子,低地的土豆爛掉,它對高地的草還是有好處的,既然它對高地的草很好,它對我也是很好的了。我從不覺得寂寞,也一點不受寂寞之感的壓迫,只有一次,在我進了森林數星期后,我懷疑了一個小時,不知寧靜而健康的生活是否應當有些近鄰,獨處似乎不很愉快。同時,我卻覺得我的情緒有些失常了,但我似乎也預知我會恢復到正常的。當這些思想占據我的時候,溫和的雨絲飄灑下來,我突然感覺到能跟大自然做伴是如此甜蜜如此受惠,就在這滴答滴答的雨聲中,我屋子周圍的每一個聲音和景象都有著無窮盡無邊際的友愛,一下子這個支持我的氣氛把我想象中的有鄰居方便一點的思潮壓下去了,從此之后,我就沒有再想到過鄰居這回事。每一支小小松針都富于同情心地脹大起來,成了我的朋友。我明顯地感到這里存在著我的同類,雖然我是在一般所謂凄慘荒涼的處境中,然則那最接近于我的血統,并最富于人性的卻并不是一個人一個村民,從今后再也不會有什么地方會使我覺得陌生的了。
我的最愉快的若干時光在于春秋兩季的長時間暴風雨當中,這弄得我上午下午都被禁閉在室內,只有不停止的大雨和咆哮安慰著我;我從微明的早起就進入了漫長的黃昏,其間有許多思想扎下了根,并發展了它們自己。人們常常對我說,“我想你在那兒住著,一定很寂寞,總是想要跟人們接近一下的吧,特別在下雨下雪的日子和夜晚。”我喉嚨癢癢的直想這樣口答,--我們居住的整個地球,在宇宙之中不過是一個小點。那邊一顆星星,我們的天文儀器還無法測量出它有多么大呢,你想想它上面的兩個相距最遠的居民又能有多遠的距離呢?我怎會覺得寂寞?我們的地球難道不在銀河之中?在我看來,你提出的似乎是最不重要的問題。怎樣一種空間才能把人和人群隔開而使人感到寂寞呢?我已經發現了,無論兩條腿怎樣努力也不能使兩顆心靈更形接近。我們最愿意和誰緊鄰而居呢?人并不是都喜歡車站哪,郵局哪,酒吧間哪,會場哪,學校哪,雜貨店哪,烽火山哪,五點區哪,雖然在那里人們常常相聚,人們倒是更愿意接近那生命的不竭之源泉的大自然,在我們的經驗中,我們時常感到有這么個需要,好像水邊的楊柳,一定向了有水的方向伸展它的根。……有一個晚上在走向瓦爾登湖的路上,我趕上了一個市民同胞,他已經積蓄了所謂的“一筆很可觀的產業”,他問我,我是怎么想出來的,寧肯拋棄這么多人生的樂趣?我回答說,我確信我很喜歡我這樣的生活;我不是開玩笑。
大部分時間內,我覺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兒,即使是最好的伴兒,不久也要厭倦,弄得很糟糕。我愛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到國外去廁身于人群之中,大概比獨處室內,格外寂寞。一個在思想著在工作著的人總是單獨的,讓他愛在哪兒就在哪兒吧,寂寞不能以一個人離開他的同伴的里數來計算。真正勤學的學生,在劍橋學院最擁擠的蜂房內,寂寞得像沙漠上的一個托缽僧一樣。
我并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我并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太陽是寂寞的,除非烏云滿天。上帝是孤獨的,--可是魔鬼就絕不孤獨。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場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張豆葉,一枝酢醬草,或一只馬蠅,或一只大黃蜂更孤獨。我不比密爾溪,或一只風信雞,或北極星,或南風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溶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孤獨。
在冬天的長夜里,雪狂飄,風在森林中號叫的時候,一個老年的移民,原先的主人,不時來拜訪我。他告訴我舊時的和新近的永恒的故事;我們倆這樣過了一個愉快的夜晚,充滿了交際的喜悅,交換了對事物的愜意的意見,雖然沒有蘋果或蘋果酒,--這個最聰明而幽默的朋友啊,我真喜歡他,他比谷菲或華萊知道更多的秘密。
太陽,風雨,夏天,冬天,--大自然的不可描寫的純潔和恩惠,他們永遠提供這么多的康健,這么多的歡樂!對我們人類這樣地同情,如果有人為了正當的原因悲痛,那大自然也會受到感動,太陽黯淡了,風像活人一樣悲嘆,云端里落下淚雨,樹木到仲夏脫下葉子,披上喪服。難道我不該與土地息息相通嗎?我自己不也是一部分綠葉與青菜的泥土嗎?
還是讓我來喝一口純凈的黎明空氣。黎明的空氣啊!
(注:本文節選自《瓦爾登湖》,經過了大量的刪節)
9.你通過閱讀這篇文章明白文章以“寂寞”為題目的含義,以及作者對“寂寞”的理解嗎?
答:
。
10.文章題目是寂寞,讀了這篇文章之后,我們反而覺得作者并不寂寞,他反而非常喜歡這種寂寞。你能探究一下作者喜歡這種寂寞的原因嗎?
答:
。
11.從文章的描寫中,你知道作者抒發了對大自然怎樣的情感嗎?
答:
。
12.讀了這篇文章之后,你覺得作者向你講了什么樣的哲理?請結合實際,講講你在這方面的感受。
答:
。
13.作者在文中說“我覺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你認為寂寞有益嗎?請結合你的生活經歷和認識,說說你的理由。
答:
。
綜合學習與探究
發現創新
像山那樣思考
[美]利奧波德 侯文蕙 譯
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從一個山崖回響到另一個山崖,蕩漾在山谷中,漸漸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這是一種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哀,和對世界上一切苦難蔑視情感的迸發。
每一種活著的東西(大概還有很多死了的東西),都會留意這聲呼喚。對鹿來說,它是死亡的警告;對松林來說,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戰和流血的預言,對郊狼來說,是就要來臨的拾遺的允諾;對牧牛人來說,是銀行里赤字的壞兆頭;對獵人來說,是狼牙抵制彈丸的挑戰。然而,在這些明顯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懼之后,還隱藏著更加深刻的涵義,這個涵義只有這座山自己才知道。只有這座山長久地存在著,從而能夠客觀地去聽取一只狼的嗥叫。
不過,那些不能辨別其隱藏的涵義的人也都知道這聲呼喚的存在,因為在所有有狼的地區都能感到它,而且,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與其它地方區別開來的。它使那些在夜里聽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跡的人毛骨悚然。即使看不到狼的蹤跡,也聽不到它的聲音,它也是暗含在許多小小的事件中的;深夜里一匹馱馬的嘶鳴,滾動的巖石的嘎啦聲,逃跑的鹿的砰砰聲,云杉下道路的蔭影。只有不堪教育的初學者才感覺不到狼是否存在,和認識不到山對狼有一種秘密的看法這一事實。
我自己對這一點的認識,是自我看見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開始的。當時我們正在一個高高的峭壁上吃午飯。峭壁下面,一條湍急的河蜿蜒流過。我們看見一只雌鹿--當時我們是這樣認為--正在涉過這條急流,它的胸部淹沒在白色的水中。當它爬上岸朝向我們,并搖晃著它的尾巴時,我們才發現我們錯了;這是一只狼。另外還有六只顯然是正在發育的小狼也從柳樹叢中跑了出來,它們喜氣洋洋地搖著尾巴,嬉戲著攪在一起。它們確確實實是一群就在我們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動和互相碰撞的狼。
在那些年代里,我們從未聽說過會放過打死一只狼的機會那種事。在一秒鐘之內,我們就把槍彈上了膛,而且興奮的程度高于準確;怎樣往一個陡峭的山坡下瞄準,總是不大清楚的。當我們的來復槍膛空了時,那只狼已經倒了下來,一只小正拖著一條腿,進入到那無動于衷的靜靜的巖石中去。
當我們到達那只老狼的所在時,正好看見在它眼中閃爍著的、令人難受、垂死時的綠光。這時,我察覺到,而且以后一直是這樣想,在這雙眼睛里,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是某種只有它和這座山才了解的東西。當時我很年輕,而且正是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的時期。那時,我總是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但是,在看到這垂死時候的綠光時,我感到,無論是狼,或是山,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
自那以后,我親眼看見一個州接一個州地消滅了它們所有的狼。我看見過許多剛剛失去了狼的山的樣子,看見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現的彎彎曲曲的鹿徑而變得皺皺巴巴。我看見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樹苗都被吃掉,先變成無用的東西,然后則死去。我看見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葉子的樹只有鞍角那么高。這樣一座山看起來就好像什么人給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它的活動。結果,那原來渴望食物的鹿群的餓殍,和死去的艾蒿叢一起變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頭的部份還留有葉子的刺柏下腐爛掉。這些鹿是因其數目太多而死去的。
我現在想,正是因為鹿群在對狼的極度恐懼中生活著,那一座山就要在對它的鹿的極度恐懼中生活。而且,大概就比較充分的理由來說,當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兩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補替時,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憊了的草原,可能在幾十年里都得不到復原。
牛群也是如此,清除了其牧場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識到,他取代了狼用以調整牛群數目以適應其牧場的工作。他不知道像山那樣來思考。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了塵暴,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去。
我們大家都在為安全、繁榮、舒適、長壽和平靜而奮斗。鹿用輕快的四肢奮斗著,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藥奮斗著,政治家用筆,而我們大家則用機器、選票和美金。所有這一切帶來的都是同一種東西;我們這一時代的和平。用這一點去衡量成就,全部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觀的思考所不可缺少的,不過,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也許,這也就是梭羅的名言潛在的涵義。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大概,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為人類所領悟。
14.讀了這篇文章后,能能發現這篇文章與課文《瓦爾登湖》在內容和寫法上的一些異同嗎? 試談談二者的異同。
答:
。
基礎知識與運用
1.C(A、懶惰的“lài”應為“lǎn”,B、“濕轆轆”應為“濕漉漉”,D、繆斯女神的“móu”應為“miù”) 2.內涵可能有:這里的湖像一面鏡子,可以映出人的自然天性來;進入工業文明后,人的本性被壓抑、扭曲,不能與自然和諧共處;當人返回大自然時,仿佛回到人類的原始狀態,這時就會發現人的最初的本性;由于社會的熏陶感染、改造影響,有些人較多地失去了人類可貴的本性,有些人較多地保留了這種本性。只要緊扣語句言之有理即可。
3.能同時運用比喻和排比即可。
閱讀理解與欣賞
4.“某種”指天空縹青與岸沙的橙黃互映交融。
5.喜歡。原因為能有:湖水澄澈碧綠;華爾登湖就是一時一個樣子;華爾登湖湖色變幻無窮,變化微妙奇特;華爾登湖的光艷美,各種湖色交相輝映。只要能抓住湖光水色的變幻美、色彩美回答即可。
6.湖水本是澄澈碧綠,但由于遠觀和近視不同,由于光線的明暗不同,天氣不同,湖水則呈藍色、蔚藍色、青灰色;由于觀看的位置不同,由于天空縹青與岸沙的橙黃互映交融,湖水又呈天青色、橙黃色、嫩綠暗碧、新綠;由于天光山色的倒映,加上近距離的視覺,湖水則呈“難以名狀的淺藍。只要說出色彩變化以及原因即可。
7.內涵可能有:人只有融入自然,熱愛自然,才能發現自然的美,才能獲得自然給予人類美的享受;人應該享受自然,融入自然,保護自然;人只有在自然的美的熏陶下,才會獲得無拘無束的心靈體驗。只要能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回答即可。
9.值得借鑒的地方可能有:描寫具體生動,詳盡地描寫了華爾登湖湖光水色的變化,寫出了湖光水色的不同視角的色澤變化;善于用移點觀察法,在描寫時,把湖光水色有機結合起來;從多角度寫出了華爾登湖的美。能從語言生動、描寫具體、多角度寫景等方面來回答即可。
不足之處可能有:描寫不具體,缺少生動與形象,如“一泓湖水澄澈碧綠“一句, “澄澈”“碧綠”到什么程度呢?可作者沒有具體描述,也沒有作生動形象的比喻;又如“把這水盛入杯中,面光而視,卻完全沒有任何顏色”“由于華爾登的湖水澄澈”等句,就缺少生動與形象,我們就可以把這些句子改寫為更為形象生動的比喻句。只要能緊扣具體語句分析即可。
9.文章以“寂寞”為題,是因為文中寫到了兩種“寂寞”,一種是平常我們所說的寂寞,另一種是文中寫到的大自然是寂寞的。在梭羅看來,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寂寞是一種生存的境界,是一種精神享受。
10.作者與湖邊的生物共同享受著一個愉快的傍晚;擁有最甜蜜的溫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侶;承受著大自然給他的“不可描寫的純潔和恩惠”,大自然為他永遠提供康健和歡樂;在大自然中他感到“周圍的每一個聲音和景象都有著無窮盡無邊際的友愛”;在大自然中,他有一個“完全屬于我自己的小世界”。只要能緊扣原文說出即可。
11.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禮贊,對大自然的迷戀、與全身心的投入之情。
12.可從以下方面回答:①大自然與所有的生命是息息相通且相互關連著的,是一種永恒的生命見證;②人是大自然的最普通的一員,并不具有高于其他失靈(自然)的特權;③人只有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才會體會到快樂;④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自然和人類得以和諧發展的有利保證;⑤人類需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保護自然;⑥如何正確認識自然,如何保護生態平衡,是人類目前應當深刻思考的內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3.認為寂寞有害的可從“寂寞會對人構成一種心理壓力,導致一系列生理變化,從而導致的疾病”方面來回答。也可從“寂寞還會產生心理障礙,產生絕望無援、煩悶困惱、自我否定、情緒低落等心理感受,從而可能會導致精神性疾病”方面來回答。
認為有益的可從“寂寞使人格外地思念遠方的親人、朋友,產生歡快的美麗與安慰”、“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有所作為,才能走向成功”、“寂寞可以使人體味到人生的樂趣和真諦”等寂寞是一筆財富的方面來回答。
綜合學習與探究
14.在內容上,都是美國自然文學的經典之作,都寫了自己有一段在荒野居住的獨特經,都寫了對自然的人生感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思,表達了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生態環境的意義。
梭羅崇尚的自然是一種原生態的自然,和他描寫的對象實現了最淳樸、最親密的心靈接觸。因而,梭羅筆下的自然令人身心愉悅,飄揚著無拘無束的心靈的牧歌。與梭羅質樸的自然觀相呼應,在散文寫作技巧上,體現為一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心靈特征,運用最自在的語言。而《像山那樣思考》則帶有明顯的生態憂患意識, 提出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處理方式的良好建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www.oldq.com.cn
[《神的一滴》教案1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數字1的教案
6.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7.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為學》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