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證據
江蘇省溧水高級中學 陳軍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學習掌握賞析文章的方法。
2.了解人對故鄉情感如此深沉的原因,了解故鄉對人的生命的意義。
3。了解文中對場景細致描寫的方法及物與場景的個人化的表現手法。
【教學過程】
1.了解作者生平。
2.問題:作者的這種情感痕跡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章中有沒有存在?如果有的話,請 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將自己對某一段或某一個詞的體會寫在書頁的邊上。
請同學朗讀自己找到的段落,然后說出自己寫的感知。
明確:“還不懂得……”表達作者的懊悔之情;“隨便”等詞語顯示劉亮程在當時的輕率。
擬人手法的運用,將舊物人格化,實際上等同于生命與生命的交流,顯示了作者對土地的真誠的態度,從而使文章的感情真摯動人。
3.問題:作者為什么對這些舊目的東西深情如此?
明確:(這些是我今生今世的證據啊。)
4.問題:何謂證據?課文中作者所說的證據分別是哪些?結合課文來看作者要借助這些 舊物來證明什么東西呢?
請同學朗讀自己找到的作者所說的生命證據的句子,注意加強朗讀語氣,突出這段文字里作者的情緒。然后說說自己寫下的感受。
明確:(證明往日生活的痕跡,生命存在的依據。)
5.問題:“你”有過類似的尋找嗎?聯系生活實際談談這種尋找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表現為什么?學生具體談談他們自己在生命中對往事的回憶。
明確:(這種尋找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表現為懷舊。)
6.問題:聯系課文中第4段的描寫和每個人自己的回憶來分析人為什么喜歡懷舊。
聯系剛才學生們自己的回憶和課文中第4段的描寫,看看人的回憶有一個什么共同點。 然后以此為思考的切人點,來分析問題。
明確:回憶的內容中有一個主人公“我”存在,每個人的回憶的內容中的主角是不一樣的,每一個人的回憶都是對自己過去生活的回憶。人是能夠感知時間無情的動物,明知舊日時光的一去不返,舊地重游,物是人非,能夠證明我們存在過的東西是物,那是我們人類經歷和情感依附的唯一證明,所以人懷舊的實質就是人對自己過去生活和情感的留戀。為何故鄉的明月是最亮的?為何故鄉的山水是最美的?因為故鄉是留有我們生活經歷與情感的最多的地方。韓少功在《我心歸去》中寫道:“故鄉存留了我們的童年,或者還有青年和壯年……故鄉比任何旅游區多了一些東西:你的血、淚,還有汗水……”正是因為那是我們生命經歷過的,情感依附過的地方,所以我們始終念念不忘,而作為這些東西具象表現的物是我們直接抒情的對象。
7.問題: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們曾經生活的某個地方從地球上消失了,那么我們會是怎樣的心情,為什么?
明確:舊日物的消失,也就是我們情感依附物的消失,這必然會造成我們的情感無處可托,造成我們空虛感和漂泊感。
8.問題:結合課文的描寫回答,作者找到他的生命證據了嗎?
明確:這個問題可能在學生中形成兩種答案:一、找到了。文中的證據為“如果沒有它們,誰會證實以往的生活”;二、沒有找到。課文的證據有“即使有它們,一個人內心的生存誰又能見證”。實際上,這是作者觀點的層進式的表現--由一般意義上的家園過渡到精神的家園,開啟了下文。要讓學生在閱讀分析中體會到這一點。
9.問題:與學生共同探討什么是內心的生存,這些物的形式能不能證明內心的生存。
分析:“即使……也……”的關聯用法和“又”所包含的意思,說明這些舊物能夠證明舊日生活,卻并不能證明“一個人內心的生存”。
10.問題:課文第7節說明什么問題?
明確:任何物都會隨著時間歸于沉寂。
11.問題:既然任何物都會隨著時間歸于沉寂,也就是說我們生命的痕跡最終都會消失,那么一個人的孤獨感和漂泊感是注定不可避免嗎?仔細體會第8小節的含義。
明確:我們對故鄉的情感有時候不完全是表現在對物的留戀上,更多的時候是心中的感覺。只要心中保留有對舊日生命的情感,成為精神財富與思想的寄托,那么家園永遠不會廢失。這也是具體的家園不能夠等同于精神的歸宿的原因,具體的家園遠不是精神的家園,家園只是精神歸宿的一個代名詞。
12.問題:因此最后課文中作者告訴我們什么?
明確:失去了精神的家園,人才會真正地無家可歸。
總結:本文告訴我們曾經的生活需要證明,如果曾經的生活沒有了見證,家園尤其是精神家園廢失,人便會走向虛無,實際上,文章告訴了我們故鄉對于人生的意義,也是對本專題《月是故鄉明》的一個回顧和總結。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www.oldq.com.cn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案13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5.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6.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師說教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