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陽 樓 記
范仲淹
學習重點:
1、理解警句的作用
2、流暢的背誦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中國古代遺流下來的名勝古跡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有著名的四大名樓--山東的蓬萊閣、江西的滕王閣、湖北的黃鶴樓、湖南的岳陽樓。岳陽樓之所以名揚天下,原因是宋代的范仲淹為它寫過一篇記--《岳陽樓記》。岳陽樓面對洞庭湖,其前身是三國時的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文人墨客們登樓賦詩,自范仲淹作記后更成了歷史著名的游覽勝地。
那么范仲淹為何為岳陽樓作記呢?
慶歷五年間,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意見,觸動了保守派的利益,被罷去參政知事(副宰相)的職務,貶放河南鄧州。第二年六月滕子京重新修建的岳陽樓將落成,他函請范仲淹作記,并附上了一幅《洞庭晚秋圖》,范仲淹根據(jù)圖意和自己的想象寫成了這篇千古名文,使岳陽樓也名揚天下。
二、通假字:具--俱 屬--囑
三、學生朗讀課文
四、學生翻譯理解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檢查學生翻譯情況
二、范讀課文
三、學生朗讀課文,爭取達到背誦
第三課時
教學步驟:
一、關(guān)于本文之“記”
古代的“記”是一種不定體,敘事、寫景、狀物、的成分較多。而目的在于抒發(fā)作者的情感和抱負,或闡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觀點。有的是事、景、物自然生發(fā)出情理,而常以“卒章顯志”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本文即是如此。
二、關(guān)于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家庭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曾屢立戰(zhàn)功,慶歷三年范仲淹從邊塞還朝,任參政知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又主張興修水利,因遭受保守派反對而罷政,于慶歷五年貶放鄧州,以后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后謚“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
三、全文共分三部份。第一部分記敘重修岳陽樓之事及作記緣由,其中有意識地突出了滕子京的政績--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第二部分共三段。圍繞“記”重點描寫岳陽樓及其周圍的景色,引出遷客騷人各不相同的攬物之情。作者先點出作記的主體“我”,從“我”的視角描寫岳陽樓之景觀,渲染出洞庭湖海潮的氣勢。接著用“然則”輕輕一轉(zhuǎn),引出了遷客騷人可能有的不同情懷。
下面作者分兩段既寫景又抒情,觸景生情,一陰一晴,一明一暗,一悲一喜,形成鮮明的對照。
第三段:用“若夫”引出陰冷的畫面(“若夫”用在段落的開頭引起論述),由景及情,情隨物遷,生出了“去國懷鄉(xiāng),憂讒未譏”的悲戚,極力渲染因已而悲的氣氛。“感激而悲矣”句意味深長,突出了悲的主題。
第四段:用“至若”引出晴朗的畫面:陽光燦爛,湖面水平如鏡,清清的湖水映著碧藍的天空,鳥兒在飛翔,魚兒在游泳,岸邊和小洲的花草香氣濃郁,青翠茂盛,一切都充滿了生機--在皓月當空的夜晚,水面上閃爍著金光,湖邊上響起悠揚的漁歌,接著用“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概括了“遷客騷人”們的喜悅心情。最后用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其喜洋洋者矣”收住,突出了“喜”的主題。
以上兩個畫面是虛寫。極力渲染鋪陳。
第三部分。從遷客騷人引出進一步的論述,下面闡述作者的觀點,寫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情懷,抒發(fā)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中心,前面的敘事、寫景、抒情都是為抒發(fā)這一政治理想服務的。
綜合分析: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定到岳陽樓的景色,不是為寫景,開始寫洞庭湖的遠景是引子,接著以“攬物之情”有“異”帶出兩個特定的畫面,每個畫面先寫景后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突出表現(xiàn)了遷客騷人的“悲”與“喜”,這種悲或喜都是因“物”因“已”所生,由此便自然轉(zhuǎn)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古仁人之心上來,生發(fā)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議論,文章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蓄勢,有力地揭示了題旨,讀來余味無窮。
四、寫作特點
1、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jié)合。
2、語言凝練“銜”“吞”
五、中心意思:
文章通過對岳陽樓上所見洞庭湖上的景色的描繪,以及對歷史上那些“遷客騷人”只局限于個人的悲喜的批評,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憂民思想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同時也對滕子京表示了安慰和歸箴之意。
附板書:
作記緣由(修建背景)【敘述】
↓
寫洞庭湖全景引出“覽物之情 得無異乎”
↓
覽物之情因景而異【寫景抒情】
↓
╱╲
陰-暗 晴-明
↓ ↓
悲 ↓ 喜
古仁人之心異二者之為
↓
抒發(fā)了作者闊大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議論)
卒章見志
[岳陽樓記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guān)文章:
1.岳陽樓記的教案
2.岳陽樓記教案
4.岳陽樓記教案設計
10.背影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