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
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已七年有余了。這期間雖然也教出了一點成績,可就是感覺自己越來越不會上課了,就在我苦悶彷徨之際,是《山東教育》給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讓我認識到培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適應時代對個人素質的高要求。因此,我意識到在語文教學中,既要重視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更要培養學生學語文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還要抓好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語文教學第一次把學生當作發展的人來培養,體現了時代的需要。為了對即將實施的《新課程標準》有思想準備與嘗試,也為了讓初中學生到高中能更好在適應新課程的需要。作為語文教師,我在接新班時都很重視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好習慣,從而提高他們語文的綜合能力。我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的。
首先是激發學生學習祖國語言的強烈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說過“樂知者不如好之者”。首先,學語文的興趣來自多種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例如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遺產中,文學成就璀燦奪目。教師利用這些寶貴的文學成就開展五彩繽紛的語文活動,如課本劇的表演,朗誦比賽,成語接龍,妙對欣賞,班與班之間為了一爭高低,下來都精心準備,還不知從哪兒搬來了一大堆書備戰,活動中你爭我搶,唯恐落后,學生充分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還長了不少知識,學習語文的興趣大增。其次,興趣還來自成就感。語文不像理科那樣一道題就能讓學生體會到成功。因而語文老師不要吝嗇你的夸獎,用平等的眼光去欣賞學生的語文成果,讓贊揚在學生的成長中占有主導地位,為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喝彩,學生的成就感就會大增。還要引導學生涉獵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教師經常利用第二課堂時間讓學生欣賞名家、名篇、名段,讓學生領悟其中的豐富內涵,領會語言學科的博大精深,學生自然就會有深入學習的愿望。
二是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習慣。《新課程標準》就是要培養學生學語文的自主性。自主學習結合語文就是課前預習習慣、運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后復習與置疑的習慣,獨立思考創新求異的習慣。其中,課前的預習習慣非常重要,強化課前預習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學習經驗,它可以使你及時發現知識上的薄弱環節,準備好聽新課必須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課水平與筆記水平。學會運用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是每個學生必備的習慣,是自學的第一步。有了課前預習,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就有心理優勢,而且自己查工具書積累的知識不易忘記,它符合現代教學理論對學生主體性的要求。長期堅持自覺預習的學生,語文成績進步大,而且在閱讀、分析、綜合、比較、判斷、推理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三是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這是由農村初中的學情決定的。筆者對所教初一兩個班級109名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卷105份,內容主要是家庭擁有家電、機動車、書籍的數量、學生看課外書的數量等調查。家用電器、機動車的使用較為普及。大部分家庭已處于或正向小康過渡階段。但作為書籍這類文化必須品在農村中的擁有量卻讓人堪憂.
我所教的學生大部分就生活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更令人震驚:經常看課外書的有25人,偶爾看看的74人,從不看的5人。學生的課余時間幾乎被電視劇占去了,據統計,109人中看過《環珠格格》的有82人,假日、休息時間大部分被連續劇占據,追星厭學就成必然。再加上農村家長的重視不夠,不懂得輔導與約束,大部分學生學習慣的培養都很差,因而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都相對較差,閱讀面窄,無法適應教學要求。由此看來,我校初一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確實是迫在眉睫。正如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減輕后進生的腦力勞動,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通過有選擇的閱讀,可以刺激學生的大腦,喚醒它、迫使它加強工作。他又說:“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閱讀。”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更需要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而語文水平的高低直接與學生是否重視課外閱讀有關。事實證明,語文成績優秀的學生與他們閱讀的量成正比。新課標就明確要求中學生每年讀2-3部名著,閱讀量達80萬字,這些中外名著都能陶冶學生情操,提高他們的語文修養。一進中學,我就讓學生每周做一篇500字左右的讀書摘錄。要求他們課外去圖書館讀書看報,從做讀書摘要開始,到寫自己見解的讀書筆記。只要是日積月累,一篇篇、一本本地讀,學生的頭腦就會豐盈充實起來。還讓他們每周背一首課外古詩詞。“厚積言有物”,積累對于知識面本不寬的農村初中生來說就是夯實基礎,為他們的終身學習作好準備。到初二了,閱讀已成了學生們課余的重要活動,許多名著中的典型形象已不再陌生。
四做生活的有心人,養成勤于觀察思考、勤練筆的習慣。做好這一點,能解決學生怕寫作文、作文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的問題。羅丹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觀察到別人熟視無睹的事物中的奧妙,也是發展智力的途徑之一。知識可以在觀察中活躍起來,觀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源泉。讓學生把平時觀察到的有新意的景、物、人、事都用隨筆記下來,思考整理,寫成周記或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日積月累,寫作的素材就多了,分析綜合能力也跟上了。課余練筆,源于生活這股活水,學生隨心而至,多寫真情實感,入情入理,還防止了套式作文、抄襲作文的出現,“多練筆生花”,所以新課標把學生的課內課外練筆規定得詳盡具體。優秀的作文就是練出來的。
五是培養學生誦讀文章的習慣。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清楚的說明了讀與理解文章的關系。朗讀是分析的基礎,古私塾先生教書,就靠學生反復讀后硬背下來,但其中不乏大文豪,足見古人重“讀”是有道理的。讀有默讀、有感情地朗讀,理解背誦。課堂教學中讀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語文教育專家巢宗祺就特別重視誦讀,他說:“培養書面語感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誦讀,這也是中華民族學語文的優秀傳統。”現行的初中教材,美文比比皆是,朗朗上口。所以用普通話正確朗讀課文就成了第一步。課堂上讀的方式更是多種多樣課后,讀讀背背精彩的語段,潛移默化,積腋成裘,這些東西就成為學生自己的了。
學語文的好習慣不僅僅是這些,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做有心人,多發現、多思考、多積累,再教給學生用。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足夠的時間訓練作保證,學生還應具備必要的工具書,與教師長期的督促密不可分。老師要利用近一年的時間在每堂新課之前抽查預習的情況,讓學生比較:預習了的上課效果和沒預習的上課效果的。課外閱讀,書多而雜,教師必須幫助學生篩選要讀的書,更要讀文質兼美、思想健康向上的好書。閱讀中要引導他們不要流于故事情節,更看重作品的人物塑造,思想內容、語言特色。習慣的養成總是存在一個以多帶少的問題,大多數學生好學上進,有自信心,有自覺性,在老師的引導下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全面素質教育手冊》;
《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
《現代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
2002年《語文學習》第一期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學習習慣廣播稿
5.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7. 走進文學的廣播稿
10.教師的語文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