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促織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8-2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蒲松齡

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的創作構思:借前朝“治世”時的殃民故事,加以浪漫主義的幻想、虛構,來揭露“康熙盛世”的黑暗現實。

2、掌握本文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起伏,跌宕有姿的特點。

3、學習本文人物心理描寫細膩傳神,不但切合人物的處境符合情節發展邏輯,而且用語極有分寸的寫法。

4、掌握本課的重點的文言實詞、虛詞,注意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現象,學習文言句子的正確意譯。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的創作構思。

2、掌握本文的情節特點。

3、理解故事喜劇結尾的意義。

4、理解篇末評論的作用。

教學課時:四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作者及作品,通讀課文,解決詞句疑難,理清文章結構。

教學步驟:

一、導入:

畫鬼畫狐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提問:這副對聯寫的是誰?你們知道他的代表作嗎?

二、作者與作品: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杰出文學家,山東省淄川縣(現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 

自幼聰慧好學,19歲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籍里,補博士弟子員。但后來卻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幾近40年,直至7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他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然坎坷的遭遇和長期艱辛的生活,使他加深了對當時政治的黑暗、科舉制度的腐朽以及社會弊端的認識和了解,為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聊齋志異》創作大約始于作者二十一歲時,四十歲左右成書,后又經不斷修訂,增補前后達三十年之久。為了寫好這部書,作者廣集素材,精心整理,反復加工,畢其一生精力完成了《聊齋志異》的創作,共8卷、491篇,約40余萬字。正式刊行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距作者去世已五十多年。后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余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聊齋志異》的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涉及政治統治的,如《促織》、《夢狼》、《竇氏》;有反映科舉制度的,如《司文郎》、《考弊司》、《于去惡》、《王子安》;有表現男女情愛的,如《連城》、《阿寶》、《青梅》;有概括生活經驗,帶有寓言性質的,如《畫皮》、《峻山道士》、《狼》;有反映司法弊端的,如《席方平》、《胭脂》等。作者將筆觸涉入杳冥荒誕之域,借神狐鬼怪直抒胸臆,把現實中的矛盾移到幻想領域里,從而酣暢淋漓,游刃有余。正如該書自序所說:“集腋成裘,忘續明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聊齋志異》內容豐富多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新奇,結構巧妙,千姿百態。作者將古代小說中“志怪”“傳奇”和“人情”的精華特色揉為一體,藝術造詣在歷代文言小說之上,是17世紀后半期,話本、擬話本小說已過花紅時節結出的碩果,也是我國微型小說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中的分水嶺。(板書: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促織》是《聊齋》中的名篇,作者通過寫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納蟋蟀以致傾家蕩產,但又終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殘酷,辛辣諷刺“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的丑劇,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三、自主合作探究

【活動設計1】初讀課文(初讀要求:對照注釋逐段通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語句子)。

【活動設計2】解釋疑難詞語句子。

第一段:

①歲征民間:“歲”,名詞作狀語,表時間,有每年的意思。省略了介詞“于”和動詞賓語“之”--“歲征(之于)民間”。

②此物故非西產:“故”,副詞,可譯為“本來”“原來”。

③以一頭進:承前省略了賓語“之--上官。”

④試使斗而才:承前省略“使的”賓語“之--促織”和“才”的主語“其--促織”。

⑤因責常供:“因”,連詞,于是。與現代漢語“因為”意義不同。

⑥令以責之里正:蒙后省略介詞賓語“之--促織”,“令以(之)責之里正”

⑦籠養之:“籠”,名詞作狀語,表示憑借的工具,可譯為“用籠子養”。

⑧輒傾數家之產:“輒”副詞,“就”,表承接。“傾”,“使……用盡”,使動用法。

第二段:

①邑有成名者:“邑”,古代稱國為邑;京城也稱邑;泛指一般城市;舊時縣的別稱。

②累盡,課文注釋“受累而賠盡”。按:累,音(lèi),這里作虧損講,就是“賠”的意思,“累盡”應作“賠光”講。

③會征促織:“會”,適逢,正趕上。

④斂戶口:“戶”,人家;“斂”,征收;勒索老百姓

⑤冀有萬一之得:“冀”,希望。“也許還有萬一找到的希望”。

⑥成然之:“然”,是;然之,“以之為然”的省略;成名(認為)對。

⑦敗堵:“敗”,倒塌,破舊;“堵”,墻壁;倒塌、破舊的墻壁。

⑧探古發穴,靡計不施:“發”,這里是“挖”的意思;“靡”, 無、沒有。

⑨迄無濟:“迄”,畢竟,終究;“濟”,成功。意譯為“一直沒有找到”。

⑩不中于款:“中(zhòng)”,適合,只好符合。

第三段:

①成妻具資詣問:“具”, 備辦,這里是“準備”的意思;“詣”,前往,去到。

②則密室垂簾:“則”,連詞,表轉折,“卻”。

③再拜:“再”,第二次,這里是“拜了又拜”的意思。

④成妻納錢案上:“納”,交付,這里是“放”的意思。

⑤青麻頭伏焉:“焉”,兼詞,“于之”,在那里。

⑥歸以示成:省略介詞賓語“之”,“歸以(之)示成”

⑦展玩不可曉:“展”,展轉,翻來復去;“玩”,玩味,細細地體會;翻來覆去的細看,卻不明(是什么意思)。。

第四段:

①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耶”,固定句式,表推測,可譯為“莫非……嗎?“所”,名詞,處所。

②乃強起扶杖:“乃”,連詞,“于是”;“強”,勉強;“杖”,名詞,“拐杖”,前面“杖至百”的“杖”,“杖責”的意思。

③循陵而走:“循”,順著。

④儼然類畫:“儼然”,宛然,好像真的一樣;;真象畫中的一樣。

⑤遂于蒿萊中側聽徐行:“遂”,連詞,于是,就。

⑥而心目耳力俱窮:“俱”,副詞,都;“窮”, 盡。

⑦冥搜未已:“未”,表示否定,不,沒有;“已”,停止;他正用心探索著。

⑧審視:仔細看。

⑨籠歸:“籠”,名詞作狀語,“用籠子裝上”。

⑩備極護愛:“備”,副詞,全,盡;愛護得周到極了。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繼續解釋疑難詞語句子,復述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課堂練習:請同學們補出課文中省略的成分。

(  )遽撲之,(  )入(  )石穴中。(  )掭以尖草,(  )不出;(  )以筒水灌之,(  )始出,(  )極俊健。(  )逐(  )而得之”。

【參考答案】(成)遽撲之,(促織)入(于)石穴中。(成)掭以尖草,(促織)不出;(成)以筒水灌之,(促織)始出,(促織)極俊健。(成)逐(促織)而得之”。(這一語段有主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于”省略等現象。)

二、自主合作探究

【活動設計1】繼續解釋疑難詞語句子。

第五段:

①窺父不在:“窺”,偷看,這里是“看”的意思。

②竊發盆:“竊”,私下里;“發”,打開。

③徑出:“徑”,直,直截了當。意譯為“一下子跳出來”。

④股落:“股”,大腿;今義為“屁股”。

⑤而翁歸:“而”,同“爾”,第二人稱,“你”;“翁”父親。

⑥自與汝復算耳:自然會跟你算賬。

第六段:

①未幾:表時間的詞語,不久,沒多時。

②如被冰雪:“被”,通“披”;全身好象蓋上冰雪一樣。

③所往:“所”,助詞,與動詞構成名詞性詞語,可譯為“去的地方”。

④既而:表時間的詞語,“不久”。

⑤因而化怒為悲:“因”,連詞,“于是、就”;“而”,表承接,“就”。

⑥不復聊賴:“聊賴”,指生活或情感上的憑借。不再有一點生趣。

⑦喜置榻上:省略句,“喜置(之于)榻上”。

⑧但兒神氣癡木:“但”副詞,只。

⑨奄奄思睡:“奄奄”,氣息微弱的樣子;氣息微弱,只想睡覺。

⑩成顧蟋蟀籠虛:“顧”,回頭看;成名回頭看到蟋蟀籠空著。與“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中的“顧”--“只是”意思不同(見P171注釋⑤)。

⑾亦不復以兒為念:“以……為”,“把……當作”。

⑿一鳴輒躍去:“輒”,副詞,就。

⒀行且速:“且”,連詞,并且。

⒁審諦之:“諦”,注意、仔細。

⒂頓非前物:“頓”,頓時;立刻覺得它不象先前那只。下文“頓足失色”的“頓”是“跺腳”的意思。

⒃劣之:“劣”,意動用法,以之為劣;認為它不好。

⒄惟徬徨瞻顧:“惟”,副詞,表示范圍,“只”。

⒅惴惴恐不當意:“當”,(dàng)合適,適宜。但是心里惶恐,怕不合縣官的心意。

⒆思試之斗以覘之:想先試著讓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樣。

第七段:

①欲居之以為利:“居”,積蓄、囤積,這里可譯為“留著”;“以為”,“以之為”的省略;想留著它來牟取暴利。

②而高其直:“高”,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直”,通“價值”。

③不敢與較:省略介詞賓語,“不敢與之較”;“較”,較量。

④俄見小蟲躍起:“俄”,副詞,表時間的短促,可譯為“不久”“一會兒”“很快”“突然”等。

⑤方共瞻玩:“方”,副詞,表示動作行為正在進行,可譯為“正”“正在”等。

⑥雞健進,逐逼之:“健”,強壯有力;“逐逼之”,“逐(之)逼之” 的省略;“逼”,“接近”“迫近”。雞大步上前,追逐它,接近它。

⑦成倉猝莫知所救“所救”,所字結構,相當一個名詞性結構,救助的辦法。

⑧旋見雞伸頸擺撲:“旋”,副詞,常用在動詞前,表示前后行為在時間上的緊相連接,可譯為“很快”“隨即”“立即”“不久”等;隨即見雞伸長脖子扭擺著頭。

⑨臨視:“臨”,到。

⑩掇置籠中:“掇置籠中”省略句,“掇(之)置(之于)籠中”。

第八段:

①成述其異

②試與他蟲斗:承前省略主語。

③蟲盡靡:“靡”,音(mǐ),倒下;這里是“失敗”的意思。

④乃賞成,獻諸撫軍:“乃”,于是、就;“諸”,之于。

⑤以金籠進上:“以金籠(之)進上”的省略;用金籠裝著它獻給皇帝。

⑥既入宮中:“既”,……以后。

⑦異狀:不同類型的。

⑧無出其右者:“右”古代尊崇右,故以右為較尊貴的地位,這里是“高于”“超于”的意思。

⑨則應節而舞:“則”,連詞,表承接,可譯為“就”;“應”,應和,這里是“依照”“按照”的意思。

⑩益奇之:“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奇”;越發覺得出奇。

⑿上大嘉悅:“大”,副詞,非常,很;“嘉”,贊美、嘉獎。

⒀所自:

⒁俾入邑庠:“俾”,音(bǐ)。

⒂成子精神復舊:“復舊”,恢復原來的;今義為“恢復舊有的制度、風俗、觀念、樣式等”。

⒃撫軍亦厚賚成:“賚”音(lài),賞賜;巡撫也重賞了成名。

第九段:

①未必不過此已忘:“未必”,不一定,雙重否定;未必不是用過它就忘記了。

②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即為”,就把它當作;“定例”,沿用下來的常規。

③加以官貪吏虐:“加以”,連詞,承接前一分句,提出進一層的原因或條件。

④民日貼婦賣兒:“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貼婦”,見注釋⑿

⑤一跬步:“跬”, 古代的半步,古代以跨出一腳的距離為跬,兩跬為一步;這里指“一舉一動”。 

⑥不可忽也:“忽”,忽視。

⑦以蠹(dù)貧:蠹,蠹蟲。課文用來比胥吏的侵害;由于胥吏的敲詐而貧困。

⑧裘馬揚揚:“裘”“馬”,名詞作動詞,穿裘衣,騎馬;“揚揚”,得意的樣子;穿上名貴的皮衣,坐上豪華的車馬,得意揚揚。

⑨當其為里正:“為”,擔任。

⑩豈意其至此哉:“豈”,副詞,表反詰,可譯為“難道”“怎么”;“意”,“意料;“至此”到這種地步,是兩個詞,今義為”到了這個時間、地點或狀態;“哉”語氣助詞,“啊”。

⑾天將以酬長厚者:“天將以(之)酬長厚者”,老天要用這酬報那些老實忠厚的人。

⑿并受促織恩蔭:“并”,一起;“恩蔭”,見注釋⒃

⒀信夫:“信”,古義為“確實”;今義為“書信”。

【活動設計2】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復述故事情節。

【活動設計3】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以什么為線索展開全文的?緊扣線索,簡要歸納段意。

2、結尾“異史氏曰”是否為多余筆墨?

三、布置作業:

P172練習一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理清文章結構,認識情節與主旨的關系,了解主要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討論導入:

〖問題1〗貫串本文的線索是什么?以“促織”為線索,本文可分幾部分?

【點撥】《促織》一文以“促織”為線索組織材料,敘述清晰,又曲折動人。它的情節可以概括如下:征蟲--覓蟲--求蟲--得蟲--失蟲--化蟲--斗蟲--獻蟲。其中“征蟲(①)”為故事的序幕,“覓蟲(②)”可以看成是故事的開端,“求蟲(③)--得蟲(④)”是故事的發展,“失蟲(⑤)--化蟲(⑥)--斗蟲(⑦)”是故事的高潮,“獻蟲(⑧)”是故事的結局,最后是作者的評語。這樣,全文情節結構完整,一目了然。

二、自主合作探究

【活動設計1】比較閱讀,探討情節與創作意圖的關系。

【投影】“宣宗酷愛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督遣,覓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為雞啄食。懼,自縊死。夫婦,傷其妻,亦自經(上吊)焉。”(《梅村詩集箋注》轉引呂毖《明朝小史》)

〖討論〗比較《促織》與材料的異同。

【點撥】《野史》是一大悲劇,蒲松齡改寫的《促織》卻是“喜劇”,兩文比較,還有幾處不同:①《野史》為駿馬來換蟋蟀;②妻失促織,懼而自縊;③雞啄食促織;④夫亦自殺。

【投影】“我朝宣宗,最嫻此戲,曾密詔蘇州知府況鐘進四個。一時語云:‘促織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語至今猶存。”(沈德符《萬歷野獲篇》)

〖討論〗這兩則史料在《促織》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一則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備一個完整故事的輪廓,為什么不按照這個故事的輪廓來展開情節,而要另外虛構一些離奇、虛幻的情節?

【點撥】這兩個材料《促織》里都運用了,只是進行了改造。這就說明作者借講前明宣德年間事來揭露現實黑暗,不是毫無根據的,而是有歷史真實作依據。《明朝小史》中那條記載,雖然事情典型,情節輪廓完備,但僅僅按它的輪廓去寫,蒲松齡的高超之處在于想象豐富,構思靈巧,能將簡單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復雜曲折、扣人心弦的情節,在寫作技法上值得我們借鑒。

現在我們來逐個分析作者所虛構的的離奇、虛幻的情節:

成名夫妻由求神問卜而得佳品--這個情節提煉了舊時人們陷入絕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問卜的生活現象,但神圖那么靈驗卻是虛幻的。作者虛構這個虛幻情節,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婦實際上已無生路,讀者讀了,自會想到這點。

成名九歲的兒子魂化蟋蟀而且輕捷善斗--這個情節也有現實因素,在舊時代,孩子惹禍自殺,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則不可能。但這個虛幻情節卻有著強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試想,一個九歲孩子,經歷著多么大的肉體和精神折磨,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絕境,更使讀者感到心情沉重。

結尾的的喜劇結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擺脫厄運,裘馬揚揚也就純屬幻想。但這個情節卻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讀者讀了,自會聯系當時官場的黑暗現象。

由上可見,作者虛構這些虛幻情節,不是僅僅為了引人入勝,也不是為離奇而離奇,而是要通過這樣的曲折離奇、波瀾迭起的情節,來強有力地揭露社會的黑暗,統治集團的腐朽,從而實現自己的創作意圖。

【活動設計2】討論P172練習一1,了解作品情節曲折離奇,跌宕起伏的特點。

【點撥】情節曲折離奇,跌宕起伏。故事不止一個轉折,先是“山窮水盡疑無路”,為促織,成名先是“薄產累盡”,繼而“無所賠償,憂悶欲死”,而后費盡心力,捉不到一頭合適的,以致被打得“兩股間膿血流離”,但求一死了之。

下面的故事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一次轉折。成名終于捉到一頭好的,“狀極俊健”,“巨身修尾,青項金翅”。從此可以不用瑟瑟發抖地向臉色鐵青的官老爺苦求哀饒了吧?從此可以不挨無情的毛竹板了吧?從此可以過人的正常生活了吧──至少可以喘口氣了吧?“舉家慶賀”。妻子、孩子和他的臉上都浮起了一絲笑意。而轉機非常神奇,是一個“能以神卜”的“駝背巫”,用一張畫指點的。成名按圖索“蟲”,雖然很費了一番工夫,可是果真發現了,果真是價值連城的寶貝。占卜的情景寫得神秘莫測,彌漫著神奇色彩。香煙繚繞,密室垂簾,巫婆并非裝神弄鬼,竟是“無毫發爽”,非常之靈,可謂神了。這便是“志怪”了。事實上決不可能,而情節的離奇,卻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

誰知一轉身,天地馬上變色,天大的災禍又降臨了!妻子嚇得“面色灰死”,孩子嚇得放聲大哭,逃出門外,跳了井。夫婦“搶呼欲絕”,“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聊賴”。這一切全起因于孩子不小心把蟋蟀弄死了。這一轉折,轉得又完全自然,這樣稀奇的促織讓孩子好奇,是自然的,這樣俊健的促織“躍擲徑出”,也是自然的。一頭促織,竟使兒子嚇得尋死。作者通過小小的蟋蟀,脈絡分明地把作為最高封建統治者的層層官員和處在社會底層、身受好幾層壓迫的老百姓,自上而下地都串聯起來了。蟋蟀對于深宮中的萬歲爺,只是給他無聊的生活解悶的一種玩意兒,對于封建朝廷的大官小吏,是借機逢迎獻媚的一種手段。對于主人公成名一家,蟋蟀卻成了一場從天而降、躲不掉逃不了的災禍。封建統治階級對于普通老百姓的壓迫與剝削,通過小小一只蟋蟀充分加以揭露。

下面又出現第三轉,這一轉折,筆法又有變化,不像第二轉那樣陡起陡落,而是慢慢轉折過來,而且轉折的原因秘而不宣,到最后才說明白,竟是成子身化促織。作者把這頭促織寫得處處出人意外:一是就在門外鳴叫;二是你捉它,捉不住,你不要它,它偏“躍落襟袖間”;三是粗看太小,不行,細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四是大智若愚,大勇似怯。其實,這頭促織乃成子所化,天下促織當然不在話下,公雞也不在話下。可是作者并不把它寫成“巨身修尾”“狀極俊健”,反而把它寫成又小又蠢,同時暗暗透露它乃神物。這樣就在巨大的反差中生發出種種怪異有趣的情節。

成名捕捉的過程一波三折,由“喜而捕之”到“劣之”,為什么“以其小,劣之”?因為上品蟋蟀,形體上必須“頭項肥,腳腿長,身背闊大”,色彩上則是“白遜黑,黑遜赤,赤遜黃,黃遜青”。為什么后來又覺得“意似良”?因為它“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而按明劉侗《促織志》,這些正是一等上品的標志,所以“喜而收之”。但到底有缺陷,所以“將獻公堂”,又“惴惴恐不當意”。

與“蟹殼青”比試,也是一個跌宕的場面。“蟲暴怒”前后,全然兩個局面。起先,一大一小,一動一靜,而促織的主人,一個是一笑再笑,一個是慚怍不已。待到“蟲暴怒”,則天翻地覆,小蟲竟“輕捷善斗”,“直敵領”,大笑者大駭了,慚怍者大喜了。作者趁勢推進一步,設計蟲雞相斗的場面,寫得活靈活現,躍然紙上。雞取進攻態勢,“徑進以啄”“健進,逐逼之”,而蟲由防御而至跳上雞冠,力叮不釋,出奇制勝。又用成名的心情作烘托,由“駭立愕呼”,到“頓足失色”,到“益驚喜”,這個場面多么跌宕起伏,曲折動人。

喜劇的結局,蟲,是逐級獻上去,獎,是逐級賞下來,似乎從上到下皆大歡喜。點出成子“自言身化促織”,真是揮灑出一把辛酸的眼淚。而逐級的賞賜乃至政績的考核,竟然都是因為獻蟲有功,而不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政績,朝廷的荒唐無道就顯得可悲可嘆。

【小結】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情節發展有三次大的轉折:

第一次:成名不能按時上繳一只合格的促織,結果接連遭到官府毒打,生不如死。忽然得到神巫的指點,捉到了一只“狀極俊健”的促織。(板書:征促織而不得--喜得佳品)

第二次:成名的兒子不小心使促織死掉,畏懼之下,他自己也跳井身亡。(板書:得而復失)

第三次:成名的兒子化身為一只小促織,極為勇猛善斗。成名把它獻上去。小促織逐層進獻,到了皇帝那里,皇帝非常喜歡它。于是逐層賞賜下去,成名很快富貴起來。(板書:失而又得,因促織富。)

曲折多變的情節發展既引人入勝,又能更充分、深刻地表現統治集團的荒謬、苛酷給普通百姓造成的巨大災難。

【提示】情節的跌宕起伏,體現了人物的悲與喜。“征促織而不得”,作者集中筆墨寫了成名的痛苦心情:郁悶欲死,惟思自盡;“問卜得圖--按圖得蟲”,絕處逢生,成名由悲而喜;兒子“撲死小蟲”,畏懼自殺,成名再次陷入困境,由喜而悲;成名的兒子化身為一只小促織,極為勇猛善斗,成名把它獻上去,因此而富有,由悲而喜。三次轉折,表現了成名的悲喜起伏變化,讓讀者看到成名整個生命的意義都集中在一點:蟋蟀,一只跟他毫不相干的小東西,得之則生,失之則死,促織決定了成名一生的命運,對讀者產生了強烈的震撼力,深刻地表現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敗。

【活動設計3】討論:你認為哪些情節寫得詳?哪些情節寫得略?這樣寫得作用是什么? 

【點撥】情節的描寫并非都很細致,而是有詳有略,用詳反跌略。詳寫成名一家覓求蟋蟀的忽得忽失,忽憂忽喜過程,略寫皇上喜悅、撫宰“蒙蔭”的結局,前者的“詳”,就反跌出后者已荒唐、腐朽到了怎樣的程度。不但全文,每個細節的描寫也常用詳來反跌略,如村中少年找成名斗蟋蟀,詳寫少年三次嘲笑的情狀,略寫蟲斗過程,前面的詳就有充分的反跌作用。

這種反跌作用,不但反映在詳略安排上,還反映在同類性質細節描寫的處理上。如成名三次捕捉蟋蟀,二、三兩次都詳寫,但前者詳在“執圖冥搜”,后者詳在迷離恍惚,前者突出視若珍寶,后者突出“惴惴恐不當意”,而實際上后一次獲得的蟋蟀更有異能。這就不但互相反跌,而且跌宕多姿。

隨著情節變幻和內容性質的不同,作者運筆也有變化。寫故事的發展和高潮,用工筆描繪;寫故事的開端和結局,用粗筆勾勒。同樣是粗筆勾勒,文筆的感情色調又有區別。前者飽含對成名一家的深切同情,后者飽含對皇上、撫、宰的辛辣嘲諷。這種工筆與粗筆的交替使用和感情色彩的變化,就使作者的文筆,也同詳略處理一樣,顯得跌宕多姿。

【活動設計4】探討寫作特點二--描寫細膩生動,情態畢現。

1、心理描寫的真實細膩。其成功之處:①在心理上的細微曲折的變化,符合人之常情;②在虛幻情景與心理描寫結合,逼似生活真實。如成名看到神示畫圖,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好像出現了希望;“細瞻景狀,與村東大佛閣逼似,希望又近了一步;“執圖詣寺”后,看到“儼然類畫”,希望更近了一步。這事本來荒誕不經,但人物的心理活動合情合理,加以“躡跡披求”,發現“蟲伏草根”后的“撲”“掭”“灌”“逐”的描寫逼似實際生活情景,就使人只覺情狀“如在目前”,而忘了它的荒誕。

又如成名捕捉九歲兒子魂魄所化的蟋蟀,為什么聽到門外蟲鳴,“驚起覘視”,覺得原先那條蟲“宛然尚在”?這是他一夜僵臥長愁、神思昏亂的錯覺。“見蟲伏壁上”,“審諦之”,為什么“以其小,劣之”?因為上品蟋蟀,形體上必須“頭項肥,腳腿長,身背闊大”,色彩上則是“白遜黑,黑遜赤,赤遜黃,黃遜青”。為什么后來又覺得“意似良”?因為它“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而按明劉侗《促織志》,這些正是一等上品的標志。但到底有缺陷,所以“將獻公堂”,又“惴惴恐不當意”。事雖神秘,但結合蟋蟀的鑒別,寫出了人物心理細微的曲折變化,就仍使讀者感到真實。

2、對促織的描寫細膩、逼真,繪形繪聲繪神。

作者寫促織的外形,大佛閣的一頭,是“狀極俊健”,“巨身修尾,青項金翅”,“蟹殼青”則“龐然修偉”,寫小蟲,則“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可見狀物的傳神與精細。動態描寫,則繪聲繪影,惟妙惟肖,躍然紙上。特別是寫小蟲與“蟹殼青”斗:

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少年又大笑。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少年又笑。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敵領。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蟲翹然矜鳴,似報主知。

小蟲貌不驚人,一“斗”驚人。兩個“不動”,形若癡呆畏葸,不料這正是一種大將風度。一個“暴”字,動靜陡轉。“遂相騰擊”四字,能表現一個連續的激烈的廝斗過程,能調動你的想像。“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敵領”,那奮勇搏擊之狀如在眼前。小蟲的鳴聲,一說“振奮有聲”,似聽得見叫聲,看得見英姿,似在宣告初戰告捷,似在自我鼓舞斗志,準備著最后的一搏。而最后的鳴聲,是“翹然矜鳴”,叫聲、形狀、神氣都栩栩如生,“矜”字尤其形神畢現。

蒲松齡不但對現實生活有精細的觀察,而且想像力特別豐富,特別奇妙。波德萊爾說,想像乃“真實的皇后”。真實加想像,這樣的志怪小說對現實是悲憤的譴責,思想性有深度,這樣的志怪小說其情節有如萬花筒,特別奇妙有趣,值得欣賞。

三、布置作業:P172練習三

第四課時

教學要點:繼續分析寫作特點,探討文章的主旨及“人異化為蟋蟀”的意義,評價作者的局限性。

教學過程:

一、自主合作探究

【活動設計1】試分析作品如何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有機結合的。

【點撥】寫作特點三--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

整個故事情節有三大轉折,中間一個是現實的,前后兩個是虛幻的。前后兩個轉折,求神問卜而得佳蟲和兒子身化促織而輕捷善斗,這兩個神鬼怪異的情節,將人間悲劇幻化成喜劇的形式,不但沒有削弱對封建統治者的譴責力量,相反蘊含著更為深沉的悲哀,這里寄托了作者對成名的同情,對腐朽的封建統治者的譴責。成名的入邑庠,發大財,官員的得獎賞,獲升遷,完全取決于皇帝的偶一歡喜。皇帝正經事不干,一味玩小蟲,這是何等荒誕。對此,作者譴責和諷刺的意味非常辛辣。

【活動設計2】結合課文討論問題。

〖問題1〗既然如此,為什么作者給故事安排一個喜劇的結局?要從課文中找出佐證的句子說明所以。

【點撥】①這個結局是虛幻的,當時的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其一,從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實告訴讀者:成名因無法納貢而“憂悶欲死”,繼又“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甚至“轉側床頭,唯思自盡”;接著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嚇得投井自盡,成名夫婦“搶呼欲絕”,“茅舍無煙,相對默然”,這正是統治者為一小蟲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這是不可能的。作者寫此虛幻的事實,其意圖在于證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蟲去讓皇帝玩賞,這正是鞭笞皇帝視民命如玩小蟲。這個“結局”非但沒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從更高的層次上強化了批判力量。

②退一步講,成名“因禍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結尾明明指出“獨是”以促織富,“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這有力地說明,百姓的生死禍福,竟系之于區區小蟲,封建統治的腐敗已到何種程度!

③“喜劇”的結局,實際上是嘲諷了一出丑劇,請看“成名裘馬揚揚”,連“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思澤”,這豈不荒唐可笑!

〖問題3〗結尾“異史氏曰”是否為多余筆墨?

【點撥】這種寫法是受史傳文學的影響。我國著名紀傳體歷史巨著《史記》的傳記之后加上“太史公曰”的評論,以直接表明作者的觀點,其后的史傳散文多用這種評論形式,通過評論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段評論說明主要有三點:一是從貪官追溯到天子宮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關乎民命,不可忽也”,寄諷諫之意;二是成名的一貧一富,說明是“天將以酬長厚者”,反映了“善有善報”的宿命論思想;三是針對撫臣、令尹蒙受促織“恩蔭”,證實“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的說法,生動的表明封建官僚的升遷發跡是建立在老百姓的苦難之上的,含有對封建官僚的譏諷,抒發了憤懣不平之感。

【活動設計3】如何看待人的異化--人變蟋蟀。

人原是萬物之靈,蟋蟀本是捕捉來給人當小玩意的,現在卻似乎發生了莫明其妙的變化,倒轉過來了──人成了一頭無可奈何的可憐蟲,而蟋蟀倒像在玩弄著人的命運。對于成名這一家,難道情形不正是這樣嗎?蟋蟀,成了主宰他們一家的生和死、兇和吉、禍和福的兇神惡煞!

這種人與物之間不正常的異化關系、人的“異化”,正是《促織》的深刻內涵。

從像蟲子一般可憐的人的眼里看去,蟋蟀仿佛具有神的意志和神的巨力,威嚴極了,可怕極了;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為了活下去,為了逃避滅亡的命運,只得獻出“人”的莊嚴身份,心甘情愿去做那樣一只小小的蟋蟀。悲劇的頂點還不是人之投井自盡,而在于人的自我否定;不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連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也一起否定了。人變成了蟋蟀,人的異化,這第二次自我否定比第一次自我否定更為可悲。

民間文學中有殉情夫妻雙雙變為比翼鳥的傳說,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比翼鳥象征著封建社會中最可貴、最難得到的愛情。而《促織》中的“人變蟋蟀”的深刻意蘊,與它們都有所不同,作者正是通過“人變蟋蟀”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下,人的“異化”的悲劇。

當然,蒲松齡并不可能充分意識到他的出色的現實主義寫作方法,已經把他的作品帶進了“異化”的境界,因此,《促織》中的“人變蟋蟀”只能是一種不充分的“異化”現象。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只痛苦的、憤怒的、帶著精神創傷的蟋蟀;而是一只機靈、馴服、善于討好的蟋蟀,它在皇帝面前“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也許它以為它的任務就是扮演一個大救星的角色吧,以為它的出現在這個凄凄切切的故事里,就是為了帶來一個圓滿的、喜劇性的結局。

反映在《促織》中,沒有充分覺醒的人,對于人的異化,就只能是一種朦朧的認識,異化的感覺還只能是一種無意識的觀念。

【活動設計4】討論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主要在下述兩點上點撥:一是有因果報應的迷信觀念;二是揭露黑暗現實,雖尖銳,目的仍只是為了諷勸天子,并沒有否定整個封建制度,這僅是一種民主思想的萌芽。

學生如果指出成名一家“不數歲”就“田百頃,樓閣萬椽,牛馬蹄躈各千計”,“裘馬過世家”的結局,是作者的庸俗幻想,不應否定這種看法。但要指出,因獻異蟲或善于斗雞走馬而貴顯的現象,在封建時代是屢見不鮮的,這正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

二、布置作業:

P172練習二

【參考答案】

1、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

表現了成名乍聞“噩耗”時全身心遭到巨大打擊時的驚怖之情。“如被冰雪”用語非常形象。

2、表現了成名憂懼交加、一籌莫展的絕望心情。“目不交睫”“僵臥”刻畫了他絕望到近于失去知覺的情形。

3、表現了處于極度絕望中的成名,忽然聽到促織的叫聲、看到促織時驚喜莫名、恍惚如在夢中的情形。“宛然”一詞用得非常形象、貼切,它包含有多方面的意味:一則成名因為一夜沒合眼而眼睛發花,看不真切,一則因為他不敢相信促織又活了過來,一則這只促織本身就是“虛”的,其任務只是引起成名的興趣而已。

練習一2小說如果先交代勇猛善斗的小促織是成名的兒子所化,就有可能減少原文所具有的奇幻色彩,“兩蟲相斗”“蟲雞相斗”的場面也會沒有了懸念,失去扣人心弦的效果。

三、教后記:

 

[促織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2.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3.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4.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5.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6.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

7.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8.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

9.《為學》教學設計教案

10.送東陽馬生序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