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單縣教研室 楊公平
我們先來看兩篇同題作文,題目都是《難忘的第一次》,有兩篇作文寫的都是暑假外出打工的題材,敘寫同樣曲折生動,一篇文章是這樣作結的:當我手里攥著剛領到的幾張百元大鈔時,我心頭一陣狂喜,我還從來沒有拿過這么多錢,這下可夠我花一陣子的了。另一篇文章則是這樣寫的:我手里攥著剛領到的工錢,盡管只有幾張,可我卻感到沉甸甸的,這是我一個假期的血汗換來的啊!現在我才深深體會到了爸爸媽媽掙錢供我們讀書是多么不容易啊!我為自己昔日那樣大手大腳地花錢感到深深的慚愧;但同時我的心底也涌出了一份自豪和欣喜--艱苦的勞動鍛煉了我的體魄和意志,我長大了!很顯然第一篇文章沒有深刻揭示材料本身所蘊涵的積極意義,所表現的情趣也比較庸俗,因而立意不高;第二篇文章則在結尾部分水到渠成地點明題意,而且體驗深刻,情趣健康,富有積極意義,可謂是畫龍點睛,升華了主題,激活了全篇,立意的深邃使文章升了格。
由此可見,立意的高下直接決定著文章的優劣,歷來的文章大家都非常重視文章的立意,清代文學家、思想家王夫之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立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唐代大詩人杜牧說:“以意勝者,辭愈樸而文愈高;意不勝者,辭愈華而文愈鄙”,魯迅先生告誡文學青年“選材要嚴,開掘要深”,這里所說的“開掘要深”就是強調要注意立意的高遠。在文學史上,選取的題材相同,但因立意不同而使作品品位不同的例子可謂比比皆是。如同是寫水泊梁山農民起義,具有進步思想的作家施耐庵忠實于歷史真實,熱情謳歌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反映了時代的真實面貌,揭示了“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真理,所以《水滸傳》成為流傳千古的名著;而發動作家俞萬春站在地主階級立場上,惡毒攻擊農民起義,嚴重歪曲了歷史,逆時代潮流而上,結果他的《蕩寇志》為一切進步人士所不齒。再如,同是寫蜜蜂釀蜜,古代有人在《題蜂》一詩中寫道:“銜脂竊粉笑蜂忙,只為微軀急聚糧。念到蜜成已無份,何如花底剩余香!”,作者站在利己主義的立場上對蜜蜂挖苦嘲笑,旨趣庸俗平淡;唐代詩人羅隱在《誄蜂》一詩中寫道:“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表現了對蜜蜂“人道主義”的憐憫和同情,立意同樣算不得高遠;而現代作家楊朔則在《荔枝蜜》中對蜜蜂唱出了具有時代氣息的新的贊歌:“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是多么高尚啊!”文章啟發讀者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應當像蜜蜂一樣生活,對人無所求,而給予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又如,寫送別的詩歌自古及今不計其數,但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特別為人所稱道,原因就在于這首詩突破了一般送別詩纏綿傷感的立意窠臼,情調激昂,風格豪邁,闡釋了對離別的深刻的哲理認識,抒發了獨特的情感體驗,尤其讓人拍案稱奇的是詩中點明旨意的那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只要四海之內還有知己,遠離天涯也如同近鄰。多么情真意切而又思致不凡啊!詩人高尚的志趣遠遠超出流俗的常情,詩人廣闊的胸襟真的可以囊括浩瀚的世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其立意的高遠使一切送別詩黯然失色,一千多年過去了,這首詩已成為送別詩中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還有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在許多描寫岳陽樓的詩文中獨為人所推崇,不僅是因為它有出色的景物描寫,更重要的是它鮮明地表現了我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偉大抱負,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如果沒有這個崇高的主題作靈魂,景物描寫得再出色,也不會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那么,針對中學生寫作實際來說,究竟何謂立意高遠呢?我認為,就記敘文來說,應該能夠做到洞察生活現象背后的本質,反映客觀事物的規律,揭示素材所蘊涵的普遍意義,以小見大,以點滴小事折射時代和社會的影子,并且在文中顯露健康高尚的情趣;就議論文來說,就是說理正確、全面、深刻、辨證,不以偏概全,不偏激絕對。
毋庸諱言,在中學生的作文實際中,存在著一種較為普遍的不好的現象,那就是一味追求選材、手法和語言的新、奇、特,而忽略對文章立意的推敲、斟酌和提煉,正如魯迅先生在批評一些文學青年時所指出的那樣,“將一些瑣屑的沒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創作豐富自樂”。前一段時間,國內一家頗有影響的報社組織了一次想象作文大賽,參賽作品普遍暴露出兩個問題,一是想象力貧弱,二是立意不高。如有的學生寫自己發明了智能機器人,讓它叫自己起床,替自己做值日、完成作業,陪自己打游戲……文章所流露出的厭惡勞動、追求享樂的思想情趣,讓評委們大皺眉頭。可見不注意文章的立意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我曾經要求學生寫一篇半命題作文,題目是“那一次,我 ”,不少同學寫的是“那一次,我哭了”,從寫作的情況來看,造成作文水平差異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文章的立意。如有的同學寫有一次出于好奇去捅馬蜂窩,結果不小心被馬蜂蜇了,疼痛難忍--“那一次,我哭了”;有的同學寫趕廟會看歌舞,看完后卻發現自行車丟了,想到回家沒法交代--“那一次,我哭了”。應該說,這兩篇文章的立意都有問題,或為肉體的疼痛而哭,或為財物的丟失而哭,都顯得格調不高,缺少一種感人的力量。有一位同學的文章寫得非常感人,我在班里讀后,不少同學眼圈都紅了,他是這樣寫的:母親從幾十里外的鄉下到學校給我送衣服,我嫌母親穿得太寒傖,就對母親非常冷淡,催她趕快走,免得讓同學和老師看到。母親抖抖地拿出一個包裹,說是天冷了,給我捎來一件毛衣,我一看還是那件舊毛衣,就扔在母親的車籃里,然后丟下母親,怒氣沖沖地回到教室,同學問我是誰找我,我竟然說那是我同村的一個鄰居。放學后,卻在校門口發現母親沒走,我非常不情愿地走上前問她為什么還不走,母親拿出一件新毛衣,說是給我剛買的,讓我試試合不合身,我借故有事把母親支走了。幾天后,我回家拿生活費,卻發現母親在打吊瓶,父親生氣地告訴我:那次母親本來是去縣城看病,順便到學校看看我,那件新毛衣是母親用看病的錢給我買的!我感到穿在身上的新毛衣一下子箍得難受,淚水無聲地順著臉頰流了下來--“那一次,我哭了”。很顯然,這篇文章謳歌偉大的母愛,立意深邃,真切感人。還有的是北京同學寫申奧成功、中國足球沖出亞洲,在國人夢圓的那一刻,我喜極而泣,流下了自豪、喜悅的淚水--“那一次,我哭了”,立意同樣不錯。
由此可見,記敘文要做到立意高遠并不難,無非是在文中自然、真切地表現愛國心、父母恩、師生情、同學誼、奮斗志、英雄氣等,一句話,表現、弘揚真、善、美。當然了,文章不是不可以寫假、惡、丑,但關鍵是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眼光看待社會的陰暗面。如《生活告訴我》這樣一篇作文,意在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不少同學能夠選取生活中打動自己的“閃光點”,闡釋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也有一部分同學大膽觸及生活中的不良現象,選材不可謂不真實,但令人遺憾的是,個別同學一味追求“暴露”“寫真”,缺乏深刻的立意。比如一位同學寫的是發生在學校餐廳里的不文明現象:買飯時,經常排成長龍,有些同學不講文明,不遵守秩序,隨意加塞,結果老實排隊的同學吃了虧。對此,作者沒有分析造成排長龍的原因,沒有提出改進管理方法的意見,也沒有對不遵守紀律的同學提出批評,從而倡導講文明、講公德,而是得出了老實人吃虧的結論。既然老實人吃虧,那豈不是要大家不講公德,都去搞歪門邪道嗎?立意的平庸使文章的質量大打折扣。
再拿議論文的寫作來說,如寫《失敗是成功之母》,應該論述失敗并不可怕,相反失敗往往可以激發人的斗志,它能使人汲取教訓,在以后的拼搏中做得更好,從這個意義上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有的同學卻寫道:古往今來任何人的成功都經過了失敗,只有經歷失敗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失敗并不可怕,相反失敗是多多益善。很顯然這種說法是十分偏激和絕對的。又如寫《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一個是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一個是強調人在環境面前的主觀能動性,不管強調哪一點,都要注意說理的辨證性,否則,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就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或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否定環境對人的影響,都是膚淺的,也可以說是立意不高的。
需要注意的是供材料作文的立意,要考慮到它的特殊性,那就是文章的立意要受到材料的限制。要舍得在立意的確立上下功夫,應做到“袖手于前,疾書于后”,也就是說要認真研讀、品味原材料,仔細揣摩、領會出題人的意圖,準確把握材料的內含,從而確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需要說明的是,文章的立意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寫作技巧問題,它與一個人的思想、見識、胸襟、閱歷、情趣等方面是分不開的,正所謂要“作文”先“做人”,因此,要寫出立意高遠文質兼美的好文章來,就必須注意認真觀察生活、思考社會和人生,注意廣泛的閱讀,主動接受健康高尚的思想情趣的熏陶,還要注意對辯證唯物主義知識的學習,提升自己的理論認識水平。一句話:熱愛生活,熱愛讀書。只有在生活中,在書本中,才能提升你的思想、陶冶你的情操、開闊你的胸襟、增長你的才干、豐富你的學識……若能如此,何愁寫不出認識深刻、旨趣高雅的好文章來。
總之,無論是寫記敘文還是寫議論文,都要注意挖掘素材的內涵,升華文章的主題,從而提升文章的品位。當然,一篇文章的成功,需要我們在多方面下功夫,但立意是第一位的。
作者郵箱: ygp_jys@163.com
[立意高遠文自勝--談作文的立意(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志存高遠朗誦稿
2.登高遠眺的詩句
3.自作自受的造句
4.漫談中秋散文
8.
9.用人人自危造句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