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郭柱珍
05年12月12日
教學目標:1、能流利地朗讀全文;2、掌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能翻譯重點句子;3、把握本文的結構,體會人物的精彩語言。4、學習人物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重點句子的翻譯;把握本文的結構。
教學難點:燭之武怎樣使秦軍退兵的?
教學手段:以多媒體作輔助。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有人說“口才,電腦,英語,駕駛”是當今青年必須掌握的四門技術,其中口才被排到第一位,由此可見口才在今天同樣非常重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人怎樣憑三寸不爛之舍就使強大的軍隊退卻的故事,請看課文228頁。
二、解題:
三、《左傳》的介紹
四、聽錄音朗讀,邊聽邊給生字注音。
五、學生朗讀
六、老師糾正朗讀中的錯誤。
七、基礎知識解疑。
1、詞類活用。
2、古今異義。
3、通假字。
4、重點詞語的解釋。
八、朗讀然后討論分析課文
1、課文總共講了四件事情,請用四個字來概括每一件事。
2、重點討論第三四兩段,欣賞這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1)找出不能理解的句子或詞語。
2)然后討論燭之武使秦軍退兵的三點理由或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明確:本段的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說辭僅125個字,卻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說詞探討:
燭之武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見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據理質問,又不苦苦哀求,而是動之以“利”,曉之以“理”,終于使趨“利”而來的秦兵,不僅立即避患而“退”,還反過來“與鄭人盟”,派軍隊留守鄭國,幫助鄭國抗晉。
春秋時期,諸侯國往來頻繁,使臣是否善于辭令,不但關系到個人的榮辱,而且關系到國家安危。課文是記述、表現辭令的名篇,全部說辭僅125字,文章卻從四個不同角度,縱橫捭闔,將利害得失剖析得淋漓盡致。燭之武是就地理位置、歷史事實和邏輯推理諸角度,從四個層面進行“利害”關系的勸說的。
九、小結:
本文是一篇記述古人辭令的散文。鄭國被晉、泰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命說退秦軍。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說辭,說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并派兵助鄭國防守,致使晉軍不得已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這篇文章,贊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斗爭的復雜性。
板書:
燭 一、秦晉圍鄭
之 二、臨危受命
武 亡鄭利晉闕秦
退 三、說秦退兵 存鄭利秦 理由
秦 晉君忘恩負義,貪得無厭
師 四、秦晉退兵
[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燭之武退秦師的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