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高一第一單元復習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現代詩歌的一般特點,了解詩歌常常借助鮮明生動的形象來抒發感情。
2.提高對現代詩歌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3.學習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課時 1 課時
教學步驟
一、閱讀能力培養。
(1)廣泛閱讀中外名詩。
(2)詩歌鑒賞要防止僵化、片面的解讀。教學中鑒賞詩歌有多種方法。
如:①要抓住詩歌中的意象,盡可能展開聯想和想像,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意象 1、意象,即詩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著詩人的獨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詩人表達思想、抒發感情載體。比如《雨巷》中創造了兩個中心意象:“雨巷”和“丁香”般的“姑娘”。“雨巷”--“悠長”“寂寥”,詩人在其中“獨自彷徨”。這個意象表現了詩人在現實世界中的孤獨感。“丁香”般的“姑娘”--她“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從這里飄過,不留下一絲痕跡。這個意象表現了詩人對美、愛、理想和希望的企慕與追求,以及沒有著落時的迷茫心境和空虛幻滅感。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要理解題目中的“折柳”的含義,關鍵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我們知道古詩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義的。柔順婀娜、隨風擺動的“柳”和“留”諧音,另外古人還有折柳送行的習俗,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別--依依不舍”的層面上來。使人聯想到,離別的人一看見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舍的場面,就會浮現出贈柳惜別的情景,心中就會涌起一縷縷離愁。這樣,詩中“折柳”一詞所寓含的“惜別懷遠”之意就比較容易理解了。2﹑對于意象,我們要注意它的如下特點: ①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意象滲透詩人在特定環境、特定時刻的思想與感情,它不是對事物的客觀描摹,即使是詩中最細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滲透了詩人主觀上的情意。例如《再別康橋》這首詩中,柳樹、水草、清潭、夏蟲,都是尋常景物,但在詩人充滿離情別意的眼里,他們都顯得那么美麗、迷人而深情依依。②意象之間緊密的內在聯系。一個意象運用的好壞,不僅在于這個意象是否鮮明,還在于它在整體中的地位。如果一個意象和作品所要表達的主要思想感情關系不大,沒有和其他意象融為統一的整體,那么這個意象就是多余的。③意象要鮮明、有力。意象的形成:物象--形象--意象。
②要知人論世,注意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思想狀況,進一步懂得“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道理。也要注意背景與內容又不必機械地一一對應。
如果脫離了詩歌的寫作背景去鑒賞詩歌,那是毫無意義的。有些詩歌不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根本就不好理解,如聞一多的《死水》、穆旦的《贊美》等。但一般的考題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詩歌的寫作背景,這就需要我們用心去思考。細心的同學會發現很多詩歌都標明了寫作日期,我們就可以從詩歌的寫作日期去聯想當時的社會背景,并且運用所學到的知識結合詩歌中描寫的內容進行思考。如在賞析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時,就應該聯系后面的寫作日期“1938年11月17日”去思考。1938年,日本侵略者連續攻占了中國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③要注意詩歌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技巧。
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托物言志﹑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寫作技巧包括:
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象、語序倒置等。
藝術風格:
包括雄渾、曠達、豪放、俊爽、沖淡、沉郁、悲慨、婉約
結構方式:(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后分,先景后情、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
⑤注意明辨各種修辭手法
古詩詞中作者常常會運用各種不同的修辭手法,使表情達意豐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寫同一事物還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斷”。
通感: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如林逋的“暗香浮動月黃昏”,用視覺“暗”寫嗅覺“香”、突出梅香的特點。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門”代“權貴豪門之家”。
互文:在連貫性話語中,將本應含在一起的詞語,分別安排在上下兩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馬客在船”,實際是說:“主人下馬在船,客人下馬在船”。
設問: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夸張:如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古詩詞常用的修辭還有擬人、反問、反復等,都要求我們去注意。
⑥注意關注詩歌題目
詩歌的題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線索,如2000年上海卷,試題為“約客”,作者約人,對方遲遲沒有來,環境上“家家雨,處處蛙”的渲染,約了客人,怎么不來?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慮。
⑦注意運用聯想、想象
詩歌鑒賞是一種再創造。再創造的主要方式是聯想、想象,如王駕的《雨晴》,作者沒有描寫鄰家院子景色,但寫了“蜂蝶紛紛過墻去”這一實景。如果考生緊緊依傍這一詩句,透過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霧,會聯想到鄰家春色美不勝收,如此景致,連路人都會駐足觀望,更何況是喜花的蜂蝶呢!
④從詩歌的關鍵詞句入手進行詩歌鑒賞
我們在學習鄭愁予的《錯誤》時,老師都會講到理解這首詩要從“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一句入手,這一句是我們理解這首詩的關鍵,也是突破口。有時候,詩歌中還有一些提示性的語言,如有的詩歌就寫了是為誰而作、為何而作等,這也可以作為我們理解詩歌的突破口。舒婷的《這也是一切》下面還有一個小標題“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就是一個例子。
⑤從詩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入手進行詩歌鑒賞
我們說“文如其人”,也可以說“詩如其人”,也就是說詩人有著怎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那么這些觀念在他們的詩歌中必然有所折射。我們知道海子是個理想主義者,那么我們從這一印象出發去理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就更快捷一些。相反,如果我們不了解余光中其人,那么《鄉愁》就不好理解。對于比較熟悉的詩人,我們常可以聯系詩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去進行思考。
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
● 憂國傷時
● 建功報國
● 思鄉懷人
● 生活雜感
● 長亭送別
⑧鑒賞用詞之妙
“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評析】這是一首寫游覽的詩,主要在于描寫景物。題意在寫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側寫環境,來表現山寺之幽勝。“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誥》中所說的其性暴烈的毒龍已經制服,喻指僧人之機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覺又悟到禪理的高深。全詩不寫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構思奇妙、煉字精巧。“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歷代被譽為煉字典范。)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個“直”字更顯荒漠的浩瀚無際,“圓”字更顯長河的磅礴遠大。
李清照《醉花陰》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瘦”字是詞眼,是全詞精神集中表現的地方,因為有刻骨銘心的離愁,所以衣帶漸寬,腰肢瘦損。“人比黃花瘦”五字,以生動的形象來表達感情,而“為伊消得人憔悴”之含義,自在其中。
總之,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啟發學生的悟性和靈性。可以結合單元后面朱光潛先生的文章,進一步領悟詩歌鑒賞的技巧;可以通過誦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中的節奏、韻律,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可以通過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進行聯想和想像,理解詩中生動、鮮明的形象(意象)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領悟詩的主旨和意味。
二、掌握古詩詞基本知識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后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歌、行、吟”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
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頷聯、頸聯必須對仗。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詞:是今體詩之后產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發展于晚唐與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種新詩體。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余(由詩歌發展而來)。根據詞的長短,詞又分單調(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中調(一般分上下闕,58-96字)、長調(96字以上,三闕以上)。詞有詞牌,詞牌嚴格律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
曲:即散曲,分為“小令”、“套數”。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曲與詞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詞規定的字數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
三、把握不同的詩作題材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征戰)詩等等。
寫景詩:學生在高中階段大體接觸過,毋須多說。
詠懷詩:敘事抒懷,通過具體的事件的敘寫來抒寫胸臆,抒寫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離愁、感時等情懷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詠史詩:詩人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嘆,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誦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淵明、劉禹錫、杜牧等都是詠史詩的作者。
詠物詩:主要特點是托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蘊。
山水田園詩: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邊塞詩:描寫邊塞生活與民族矛盾,還有一系列與邊塞有關的東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四、分清各種風格流派
“風格”是指詩人在選擇題材、塑造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作特色。如陶淵明的詩恬淡平和,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郁頓挫。
流派主要指詩歌的流派和詞的流派。
1.詩歌流派:現實主義、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源頭:《詩經》;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陸游等。
浪漫主義:善于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用熱情奔放的語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張手法、神話故事來塑造形象。源頭:《楚辭》;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賀、龔自珍等。
2.詞的流派:豪放派、婉約派豪放派:氣勢磅礴,格調高昂,意境雄渾,感情激蕩。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
婉約派:筆調柔和,感情細膩,委婉纏綿,韻味深遠。代表人物:劉永、姜夔、秦觀、李清照。
三、基礎知識聚焦
(一)文學常識
1.徐志摩(1896-1931) 現代詩人,“新月派”代表詩人,著有《志摩的詩》《猛虎集》《云游集》等。有名作《再別康橋》等。
2.聞一多(1899-1946) 現代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早年參加“新月社”,著有詩集《紅燭》《死水》。
3.艾青(1910-1996) 現代詩人,原名蔣海澄,1932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之作。抗戰期間,寫了長詩《向太陽》《火把》。解放后,又寫了《在浪尖上》《光的贊歌》。
4.舒婷 當代女詩人,“朦朧詩派”代表詩人。出版有詩集《雙桅船》,并與顧城合編《舒婷、顧城抒情濤選》,她的創作有典型的浪漫主義風格。
5.普希金(1799-1837) 19世紀俄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著有抒情詩《自由頌》《致恰達耶夫》《致大海》《致詩人》等,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代表作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也譯作《歐根奧涅金》)。
6.華茲華斯(1770-1850) 英國“湖畔派”代表詩人,消極浪漫主義代表詩人。
7.愛密麗狄金森(1830-1886) 十九世紀美國女詩人。詩寫得都很短,富有奇想,常寓有深邃的哲理。但也常有玄秘主義和晦澀的毛病。
8.裴多菲(1823-1849) 十九世紀匈牙利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自由愛情》一詩被白莽意澤為《愛情和自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在我國流傳甚廣。
9.詞 產生于唐代,最初稱曲子詞,是民間創作,到中唐時期一些文人也開始作詞.經過五代到宋,詞發展到了極盛時期。
詞最初是配音樂的,后來詞逐漸和音樂分離,成為詩的別體,故也有人稱詞為“詩余”。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其段數、句數、韻律,每句的字數、句式、聲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規格。
[高一第一單元復習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5.拼讀復習教案
6.因式分解復習教案
9.高一政治試講教案
10.高一化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