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宏 李正兵
雨果的《巴爾扎克葬詞》(以下簡稱《巴 》)和恩格斯的《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以下簡稱《馬》)都是沉痛悼念偉人的悼詞,作者都用中肯的言辭對死者的偉大貢獻,作出了崇高的評價和熱情的贊頌。但細觀兩文,它們之間還存在一些不同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從內容看,《巴》除了具備悼文的內容外,還闡述了作者的生死觀;《馬》主要敘述死者的生平,評價死者的功德,寄托作者的哀思。《巴》在文章的最后三個段落還闡明了自己的生死觀。他認為像巴爾扎克這樣的“精神統治者”,人民會永遠記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不是虛無,而是永恒”。這些觀點,明顯地帶有打上了作者的思想烙印。《馬》嚴格遵循悼文的格式,在悼文的開頭交代了寫作緣由-馬克思“離我們而去”,中間主體部分從兩個方面對馬克思的貢獻進行了評價,最后一部分作者對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并對他生前為無產階級所做的偉大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贊頌。
二、從結構看,《巴》富于散文特點,飽含深情;《馬》結構嚴謹,邏輯嚴密。《巴》是篇文藝性很強的演說稿。作者用高亢的語調,詩化的語言評述了巴爾扎克的偉大貢獻,字里行間奔涌跌宕著作者恣肆淋漓的激情,從中讀者感受到的不是眼淚、哀傷,而是悲壯、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馬》主要論述馬克思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偉大貢獻,作者是從“思想家”和“革命家”兩方面來論述的。前者表現在創建無產階級理論,后者表現在參加革命實踐,而這兩個重點,又是緊扣第二段中的“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斗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中的兩個“對于”來闡發的,體現了結構的嚴謹性。同時,段與段之間的過渡銜接緊密,顯示了邏輯的嚴密性。
三、從情感看,《巴》情調悲壯、高亢、激越;《馬》情調樸實、冷靜、深沉。巴爾扎克的逝世,使整個法國陷入悲痛之中。作為巴爾扎克的老朋友,作為極富浪漫氣質的文學家雨果必然會用極富情感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巴爾扎克逝世的沉痛悼念。《巴》文中,作者用恣肆飛揚的文筆,奔放酣暢的詩情,充分顯示了巴爾扎克的逝世給自己的心靈造成的強烈沖擊。恩格斯是代表廣大無產階級和革命群眾講這番話的,這就決定他在表情達意時必須相當含蓄。《馬》文中,他將自己巨大的痛苦、復雜的感受,全部溶縮到最后一句:“他已經永遠的睡著了”。這種沉痛委婉的說法,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起到化悲痛為力量的作用。
四、從語言看,《巴》文辭華美,以理啟人;《馬》文字樸實,以情動人。《巴》文采華麗,飽含哲理,充分體現了文學大師雨果的語言才華和思想深度。如“死亡是偉大的平等,也是偉大的自由”“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靈魂” 就是用詩化的語言,將巴爾扎克的死上升為一種理性哲理的思考,達到以理啟人的目的。《馬》既沒有運用華麗的辭藻,也沒有使用激情的語句,而是用樸實的語言,表達了作者深深地痛悼與思念。如在第一段中,作者用“隱諱”的手法說馬克思“停止思想了”,“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將自己極度悲痛的心情委婉而又含蓄地表達出來。“還不到兩分鐘”,表明了自己沒在最后時刻陪伴親密戰友而深感遺憾、惋惜的心情。 (作者單位:湖南華容五中 414211)
作者郵箱: ningxi5117@sina.com
[相同的情懷,異樣的表述--《巴爾扎克葬詞》與《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對讀(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4.詫異造句
5.奇花異草造句
6.用日新月異造句
7.有關日新月異造句
8.詫異的反義詞
9.用“詫異”來造句
10.愛國情懷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