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換位觀”
江西省宜黃縣安石中學 謝進平
“思維訓練”已是當今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語文學習再也不能只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應是主動意義建構過程,師生之間,人與課本之間再也不是支配與被支配,學與被學,閱讀與被閱讀之間的關系。而應該是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本則是在學生與作者之間的對話,引導學生如何去體驗生活,回味生活,同時又指導他們如何去生活,真正做到知識變為力量,新課標這種全新理念給我語文教學“換位觀”實驗注入新的動力,為我的大膽的教改提供了更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所謂“換位觀”是指學生為教學中的一元,教師為教學中的一元,課本與作者作為教學中的另一元,在教學中這三者之間互為一體,從而建立學生-教師-作者與課文,相互交融的信息輸入,建立了學生、教師、作者三向的情感交流通道、資源共享、多向的創新,提高途徑,評估和激勵措施,初步形成教學相長的新機制新教學理論。這一教學過程是三向共同發生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誰是真正(唯一式正確的答案)的化身,這三者都有理解與被理解的權利。
既然“與人為本”“創新思維”是新課標的核心,運用“換位觀”機制,正是體現這一核心,這就對于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從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師生關系乃至個人的常識、修養、品性、知識、師德、教學態度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同時對學生也提出大語文觀的要求,學生應主動搜集,積極進行開拓性思考試行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諸方面有新的體現以呼應教師的革新。也助于學生走進作者內心世界,這樣可以讓三者之間產生換位,特別是師生雙向換位,互相鼓勵,相互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換位觀”在具體教學中應把握如下環節:
導課-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我們的學生有許多明顯的不足之處:實踐能力不足,缺乏創新精神,缺乏自主性、獨立性,基本沒有形成個體價值觀。而我們的教育是為未來培養人才的,針對這一現實,我們應樹立新的學生觀,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使學生個性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充分地認識到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課堂,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他們已形成豐富的經驗,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體的運行,從自然現象到社會生活,他們都有自己看法,而且有些問題即使他們還沒有接觸,沒有現成經驗,但問題一旦呈現面前時,他們往往可以基于豐富經驗,依靠他們的認識能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從他們的經驗背景出發,推出合乎邏輯的假設,這一些就要求我們教師應注意導課的質量,從而誘發聯想即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在此環節上要注意誘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能集中注意力,自覺地去學習,教師在導課時所傳輸的信息,授予的知識,要有規律性,授予獲得知識的方法,告訴學生如何把生活經驗,還有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智慧去處理轉換知識,這也就告訴我們,人的情緒狀態對智力活動的開展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愉悅的心境可形成優勢興奮中心。
進入課本--培養學生探究發現能力
學生具有情意性,這些因素包括自我認識、信念、個人期待等,從此我們就可知,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上進心,在這些基礎上學生才能有探究的可能性,才有發現的機會,在學生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頭腦中存在的認識結構積極與當前的新知識聯系起來,使原有的認識結構改革和重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如何去作為引導者,使學生與課本,學生與作者相互交融、交流,達到一個換位,在這一換位中,讓學生去探究作者的內心,去替代作者的寫作。這一換位正如“桑代克的”嘗試一錯誤說,他把人和動物的學習定義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認為這樣聯結形成是通過“盲目嘗試--逐漸減少--再嘗試”這樣一種往復過程習得的其聯結的力量逐漸增大,當其目的實現時就會感到滿意,這種學習模式特別強調“做中學”即在實際操作中學習,學習有關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等,這過程我們應允許學生犯錯誤,并鼓勵學生從錯誤中進行學習,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會終生不忘,“做中學”的做,就是學生換位為作者,參與寫作、設疑,從而獲得知識。
接受美學理論認為,讀者不僅以閱讀主體的身份存在于文本之外,而且以隱含讀者的方式潛藏于文本之中,從此意義上說讀者是構成作品的要素之一,并且讀者意識制約寫作活動的要素之一,反之讀者閱讀作品時應要歸位到作者位置,我在教學中依據這一理論,通過正確的引導,使作者與學生產生為另一種形式的換位,即心靈的換位,讓學生把個人的經驗、閱歷引用到文本學習中去,同作者產生對話,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去探究作者內心,以及對自我的嘗試的評價、檢驗,滿足成功欲,尋找“自我”與“作者”之間的異同去讀你的文本,充分調動學生,使學生真正進入自我創作過程,進行著一系列的探究活動。
由于課文內容激活了學生認識課文中已存在的“相似塊”的信息,因而不可能不做出反應,形成了主客體之間的結構差,這就有利于學生在閱讀中找出疑難問題,解決了學生對課文的茫然,由被動轉為主動,帶著對課文的不內理解進行同學們與老師之間的共同探究,這一探究、討論,從而使課堂成為多維的換位關系,在這探究過程中教師只能相機指導撥正,如何去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力,令其智慧火花在互相撞擊,令探究過程更加熱烈豐富而又深入,最終讓學生把不能解決的問題,交給老師一起來共同討論,并且糾正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強化“同化”的問題,使之完善和健全。這要求教師對教材的思想,情感的實踐體認活化教材,讓學生設身處地激活學生情感和思維,聯系生活引發感想,使學生真正的對課文同化。
課外延伸--培養學生主動發展的能力
課堂教學只是一個主要形式,但只是一個有限的形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它生動、形象地告訴我們應教給學生的方法、技能、創新意識。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應注意如何去挖掘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等各方面的潛力,使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也是語文教學的核心,而這一核心的支柱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感,這三者只是短短課堂是遠不夠的,這就要在課外去培養學生這三維度,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個人簡介:謝進平 男 1995年畢業于江西省撫州師專中文系(現為東華理工大學),通過自學考試1999年獲南昌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證書。任教高中語文八年,《易位教學法》等論文獲省一,二等獎,國家級課題《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已立項,我擔任該課題組長,市縣優質課,說課比賽中多次獲得一,二等獎。個人在教學中崇尚的信條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懂教育的老師。
[語文教學的換位觀(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6.關教師關于學習教師核心價值觀的入黨思想匯報
10.有價值觀故事的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