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ikegang
李牧的故事
在《六國論》中,作者把李牧看作趙國存亡的關鍵人物,因而指出“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關于李牧的事跡,記載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
李牧是趙國鎮守北邊的優秀將領。趙國北邊和匈奴接界。趙武靈王時雖筑了長城抵御匈奴,但趙國還常常遭到匈奴的入侵,搶掠去不少人員和財物。趙孝成王時,派李牧為將,鎮守北邊,帥府駐在代雁門郡(現在山西省西北部寧武縣以北一帶)。趙王規定,為了有利于抗擊匈奴,李牧可以根據戰爭的需要,自己有權設置官吏,而且一郡的田賦稅收也全部歸帥府,用作軍事開支。
李牧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卒,加緊訓練騎馬射箭技術;同時派精兵嚴加守衛烽火臺,以備隨時報警;又派出大量偵察敵情的情報員,以便有軍情及時舉報。全軍戰士得到李牧的厚遇,人人奮勇,個個爭先,愿為國家出力效勞。
平時李牧總是明令部下:“匈奴如果侵入邊境掠奪物資,趕快把物資收拾起,退入城堡內防守,如有人擅自出戰捕殺匈奴者斬首示眾。”
每當匈奴入侵邊境,烽火臺一報警,李牧即下令立即收拾物資退入城堡,從不出戰,這樣過了幾年,李牧沒有人員傷亡也沒有損失過物資。然而,時間一長,匈奴兵將總以為李牧膽小怯戰,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就是趙國邊兵們亦在下面竊竊私議,以為李牧膽小怯戰,有的憤憤不平。
李牧一意堅守不主動出擊的消息傳到趙孝成王那里,趙王派使者責備李牧,要李牧出擊。李牧卻仍然如故,匈奴一來,即深溝高壘,堅守不出。匈奴往往滿懷企望而來,卻一無所獲而歸。
趙王聽說李牧仍然一味防守,認為他膽怯無能,滅了自已威風,很生氣,立即派另外一員將領來代替李牧,免去了李牧雁門守的職務。
新將領一到任,全部廢棄了李牧的規定,只加緊訓練,準備抗擊入侵的匈奴。一年多以來,每當匈奴入侵,邊將都下令出戰,每次出戰都不利,人員傷亡很大,物資損失也很多,而且邊境上的百姓沒有辦法耕種和放牧,百姓紛紛逃亡。
趙王只得又派使臣去請李牧重新擔任代雁門郡郡守,李牧借口有病,堅決不肯就任。趙王不得已,只得下令強迫李牧出來。
“大王。”李牧對趙王說:“如果一定要為臣重新任北邊守將,那就必須答應還照我從前的辦法,我才敢接受命令。”
“寡人答應。”
李牧又來到雁門,下令還照以前的辦法堅守。幾年內匈奴幾次入侵,都一無所獲,總以為李牧膽小怯戰。邊庭將士因為天天得到犒賞,卻沒有出力的機會,都希望能在戰場上為國家效力。李牧看條件成熟了,于是準備了經過嚴格挑選和修理好的戰車1300輛,又挑選出精壯的戰馬13000匹,勇敢善戰的士兵五萬人,優秀射手十萬人,然后把挑選出來的車、馬、戰士統統嚴格編隊,進行戰斗訓練。一切就緒之后,讓百姓滿山遍野去放牧牲畜,引誘匈奴入侵。
不久,情報員來報告,有小股匈奴到了離邊境不遠的地方。李牧派了一支小部隊出戰,剛一跟匈奴兵接觸,就裝作打敗的樣子拼命逃竄,丟棄下幾千名百姓和牛羊讓匈奴俘虜去。
匈奴單于王聽到前方戰報,十分高興,滿心以為李牧怯懦可欺,于是調動大部隊侵入趙的邊境,準備大肆擄掠。
李牧從烽火臺報警和情報員報告中熟悉了敵情,早在匈奴來路埋伏下奇兵,當匈奴大部隊一到,還沒等單于布下陣,李牧一聲令下,左右兩翼生力軍早沖殺過去。將士們經過幾年的養精蓄銳,早已摩拳察掌。李牧一聲令下,個個象生龍活虎,向敵人撲了過去。匈奴兵將素來不把李牧放在眼里,一心想著俘獲女子玉帛回去享受,猛然受到趙軍兇猛的進攻,陣腳很快被打亂,紛紛拼命后退;李牧看到匈奴隊列一亂,立即命令軍中擊鼓,中軍主力也沖殺過去。李牧左右翼出擊獲勝,單于本來已經驚恐不安;眼看中軍又沖殺過來,鼓聲、人群喊殺聲、戰馬嘶鳴聲驚天動地而來,單于嚇得顧不得部下,自己掉轉馬頭就跑。主帥一亂,匈奴兵更是一個個只顧逃命,哪里還有力量抵抗。李牧指揮部隊,追殺下去。匈奴正逃走間,又遇到李牧埋伏下的軍隊攔路殺將出來,前后夾擊,匈奴兵更是沒命逃竄。這一仗,殺死匈奴十幾萬騎兵,繳獲馬匹無數。
李牧大敗匈奴之后,又趁勝利之勢滅了在趙北部的匈奴屬國襜襤、東胡、林胡等王國,迫使單于向遙遠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憂患。這次戰役以后,過了十幾年,匈奴兵還不敢來入侵趙的邊境。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逝世,悼襄王即位。悼襄王元年(前244),讓樂乘代替廉頗,廉頗一怒之下,領軍攻擊樂乘,樂乘逃走,廉頗也就帶領自己部下,投奔魏國去了。
不久,趙王派李牧帶兵入侵燕國,攻下燕國的武遂(現在河北省徐水縣西北的遂城鎮)、方城(現在河北省固安縣南)。過了兩年(前242),趙王派將軍龐煖入侵燕,殺死燕將劇辛。
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趙王遷即位。第二年(前234),秦國派將軍桓齮領兵入侵趙國武遂,趙王派扈輒領兵十萬去救援,結果兩軍大戰,扈輒陣亡,十萬兵全軍覆滅。桓齮殺死扈輒以后,乘勝進擊,大軍深入趙國境內,直向邯鄲進軍。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他為大將軍,迎擊入侵的秦軍。兩軍在宜安(現在河北省藁城縣西南)相遇,李牧趁秦軍立腳不穩,發起進攻,殺得秦軍丟盔卸甲,大敗而逃,桓齮也只帶著幾個親隨逃去。
這就是趙王遷二年(前234)李牧一卻秦軍。由于李牧卻秦功大,趙王遷晉封李牧為武安君。武安君本來是秦國著名將領白起的封號,李牧擊退秦軍以后,趙王遷說:“李牧是寡人的白起”因而封為武安君。由此也可以看出趙王遷當時對李牧的倚重態度。
趙王遷四年(前232),秦軍入侵,進到番吾(現在河北省平山縣南),李牧再次擊敗秦軍,解除秦的威脅。這就是李牧再卻秦軍。
趙王遷七年(前229),秦王政(始皇)派大將王翦領兵幾十萬進攻趙國,趙王又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領兵抵抗入侵秦軍。王翦知道,李牧是自己的勁敵,李牧不除,趙國難于滅亡。王翦稟告秦王,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布流言蜚語,說什么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知道趙國已不可為,只得離軍私自出逃,半路上被趙使臣捕獲殺死。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
又過了三個月,到了趙王遷八年(228),王翦大敗趙軍,殺死趙蔥,攻下邯鄲,趙王被俘,滅亡了趙國,邯鄲成了秦國一個郡治。
蘇洵說:“洎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前一句說得有道理,如果不殺李牧,秦趙還得比一下高低。但說趙用武不終,則不十分準確。趙是始終堅持抗秦的,其滅亡原因雖有很多方面,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用人不信,自毀長城”。前有趙孝成王在長平之役中以趙括代謙頗,造成長平慘敗,趙軍死45萬人,元氣大傷;繼之悼襄王以樂乘代廉頗,迫使廉頗奔魏投楚,失去良將;后又有趙王遷冤殺李牧,招致趙的滅亡。所以,唐司馬貞在《史記索隱述贊》中說:“頗牧不用,王遷囚虜”,是有一定道理的。
[六國論有關資料--李牧的故事]相關文章:
1.《李牧傳》閱讀答案
3.六國論名師教案
4.六國論的原文翻譯
6.六國論優秀教案
8.六國論文言文翻譯
10.六國論優秀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