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對契丹屈辱外交三事
作者:likegang
蘇洵在《六國論》中,借抨擊六國用割地納款向秦求和的屈辱外交招致滅亡的史實,以批評北宋對契丹實行屈辱外交手段。蘇洵這樣說,是有根據的。在寫《六國論》之前,就曾有過“澶淵之盟”和“慶歷納款”。而且,在寫《六國論》之后,還發生了“熙寧割地”。
“澶淵之盟”是北宋跟契丹在澶州訂立和約的事。
北宋初年,宋太祖、宋太宗都曾經多次征伐契丹(遼)。本來宋朝在兵力、物力上都占優勢,但卻由于用兵不得法,多次失利,對遼產生了怯敵心理。到宋真宗時,這種“怯敵心理”占了上風,這就出現了“澶淵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契丹主帶兵大舉入侵,包圍了瀛州(州治在現在河北省河間縣),同時入侵貝州(州治現在河北省清河縣)、魏州(州治在現在河北省大名縣)。京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市)也受到威脅。當時,朝廷內外都引起極大震動,有的人甚至擔心京城的安全,提出遷都主張。宋真宗先召見了參知政事王欽若和工部侍郎陳堯叟議事。
“陛下。”王欽若先說,“遼人南侵,聲勢很大,前線節節失利。為了圣駕安全,臣請求陛下暫時前往金陵避避兵火。待遼兵退出以后再回京城。”
“陛下。”陳堯叟也忙上奏:“依臣愚見,金陵不如蜀中安全,臣請陛下暫時前往成都,待遼兵退出以后再回汴京。”
原來王欽若是江西新喻(現在江西省新余縣)人,所以主張遷都金陵;陳堯叟是四川人,所以主張遷都成都。兩人都是主和派。
宋真宗一時弄得沒了主意,只得讓兩人先回去再議。隨后,他又召見了宰相寇準。
“寇卿,遼人入侵,瀛州、魏州、貝州吃緊,有的大臣主張遷都金陵、成都,愛卿以為如何?”
寇準一聽,就知道是王欽若和陳堯叟的主意,卻故意裝作不知道。
“陛下,誰替圣上出這個動搖軍心的主意,應當斬首。”寇準離座向宋真宗拜了幾拜,說:“陛下英明威武,將相們協力同心。如今的上策是圣駕親征,遼寇必然要退走。即使不這樣,中策也可以派將軍救援瀛州、貝州、魏州,用奇兵攏亂和阻止敵寇入侵,堅守各地城池使得敵寇疲敝,敵勞我逸,則能取得勝利。等到敵寇退走,我乘勢追擊,必能獲得全勝。怎么能出此下策,只圖眼前安逸,拋棄宗廟社稷而駕幸金陵和成都呢?這樣的話,人心將要渙散,賊寇將乘勢深入,天下還能保全嗎?”
宋真宗連連點頭。
“依臣愚見,還請圣上御駕親征。”
宋真守接受了寇準的意見,決心御駕親征。大軍來到黃河南澶州府治(現在河南省濮陽市)下的南城,這時契丹兵已入侵到澶州一帶,兵勢強盛,部下請求圣駕暫時以南城駐扎,不要過黃河直抵澶州府治。
寇準力排眾議,請求宋真宗過河親臨前線。
“陛下,如果圣駕不過河。前線士兵則將人人憂懼,敵寇的威風就不能壓下去,這不是取勝之道。”寇準看看宋真宗,見他臉色還有些猶疑,繼續說:“況且,殿前都虞侯王超帶領一支勁旅在中山一帶扼制了敵寇要害,駕前排陣使李維隆、石保吉領兵從左右翼牽制了敵人兵力,朝廷下詔令征調的四方軍隊正源源不斷來到,為什么要遲遲疑疑不敢渡河呢!”
王欽若、陳堯叟和另外一些大臣們都以圣駕安全沒有保障為由反對渡河,宋真宗一時不能決定,寇準盡管一再力爭,宋真宗始終遲疑不決。
寇準出到庭院屏風外面,正好遇見殿前都指揮使高瓊。
“太尉世代受國家恩典,今天準備如何報答?”
“高瓊只是一個武夫,愿意以死效忠于陛下。”
寇準和高瓊又一同入見。
“陛下。”寇準大聲說,“愚臣說的,陛下認為不對,何不問問高太尉呢!”
“陛下。”高瓊抬頭看著宋真宗,“寇丞相說得很有道理。只要圣駕過河,前線將士定能英勇殺敵,驅除敵寇。”
“陛下。”寇準緊接著說,“機不可失,陛下應該急速起駕。”
高瓊立即指揮衛士推進御輦,宋真宗渡過黃河,來到澶州北城。城外宋軍看到城樓上張起的皇帝御傘蓋,知道皇帝親臨前線,個個受到鼓舞,跳躍歡呼:
“萬歲!”
“萬歲!”
一時間,幾十里外都能聽見吹呼萬歲的聲音。
入侵的契丹聽到宋朝皇帝御駕親征,受到極大的震懾,隊伍一時混亂不堪。
宋真宗把軍事全部委托給寇準,寇準奉命以后下達了各種軍令,紀律嚴明,將士一心,全軍一片歡悅,士氣高漲,一心盼著戰斗立功。契丹乘宋真宗剛到尚未穩定,派幾千遼兵乘著在貝州、魏州取勝的有利形勢來進攻澶州。當遼兵靠近澶州城的時候,寇準下令宋軍出擊。宋軍以飽滿的士氣迎戰遼軍,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遼軍死傷大半,敗逃而走。
兩軍在澶州對峙了十幾天,遼軍統帥蕭撻覽親自督戰,帶領萬人來攻城,宋威武軍頭領張瓌用一種可射三里遠的名為“床子弩”的硬弓,扣動機關,一箭射中蕭撻覽的前額。遼軍見到統帥受傷,只得撤圍。
當晚,蕭撻覽傷重而死,契丹主眼見不能取勝,就讓原來宋朝投降過來的將軍王維忠暗地里奉書來見寇準請求允許遼國議和。寇準不答應。契丹主幾次派王維忠來求和,宋真宗準備答應,寇準卻想借戰勝的機會使遼國稱臣,并且把五代石敬塘時候割去的中國土地送還給宋朝。可是,宋真宗卻不愿再打仗,只希望能籠絡住契丹,讓他不再入侵就心滿意足了。加上當時有人在宋真宗跟前進讒言,說寇準一心想通過用兵來為自己取得更重要的位置。寇準聽說以后,擔心引起宋真宗的猜忌,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意見,同意兩國議和。
于是,宋真宗委派樞密使曹利用為使臣,去跟契丹議和。為了盡快求得息兵罷戰,宋真宗竟然叮囑曹利用,如果契丹要求每年給他錢幣,只要不超過一百萬兩,都可以答應。
寇準把曹利用叫到中軍帳,對他說:“雖然你有圣命,但是,你只能答應不超過三十萬兩,如果超過了三十萬,我會砍下你的腦袋。”
曹利用到契丹軍營,雙方經過激烈的議價還價,最終曹利用答應每年由宋朝給契丹白銀十萬兩,絹20萬匹,總共正好30萬。
這次在澶州城下訂立的盟約,因為澶州附近有一個湖泊名為“澶淵”,澶州古代也稱澶淵郡,所以這次盟約也就被稱為“澶淵之盟”。本來“澶淵之戰”,宋朝占了上風,但由于宋真宗怯戰心理的關系,宋朝竟然甘愿每年給契丹送去銀兩和絹帛以求得和平,以致在世界外交上開創了一個戰勝國向一個入侵的戰敗國賠款以彌補“損失”的先例。
過了38年,到了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就更進了一步,由給遼國歲幣到用“交納”的臣服字眼,用增加銀、絹以求和了。
當時,契丹主遼興宗耶律宗真已經長大成人,因長期停戰,國內得到休養生息,國家日漸興旺,人口增長很快,于是日漸滋長了向南擴張的野心。又正好西夏王趙之昊起兵反宋,宋仁宗心煩意亂寢食不安,耶律宗真更認為有機可乘。于是,在舊歷三月二十六日派遣南院宣撫使蕭特末、翰林學士劉六符為遼國特使,帶來書信,要北宋妝還“關南”一帶土地。
原來,五代后晉石敬塘時為了取得遼的援助,把以現在北京市和山西大同市為中心,東至河北省遵化縣,北至長城,西以山西省神池縣為界,南至天津市、河北省河間縣、保定市以及山西省繁峙縣、寧武縣一帶以北土地在內的所謂“燕云十六州”割讓給遼國。到后周世宗柴榮時,以兵力收回了關南一帶土地,即其中以現在河北省雄縣為中心的包括河北省白洋淀以東到河間縣一帶所謂“瓦橋關(即雄關)以南十縣”。遼興宗耶律宗真就是以兵力威脅,要求宋仁宗歸還這一片土地。
宋仁宗因為要對付西夏的叛亂,無心用兵,遂派大臣富弼為使臣,答應每看增加給契丹的銀兩和絹帛,或者以趙氏王朝宗室女子為公主跟遼和親。富弼跟遼國使臣談判時,蕭特末和劉六符竟然提出,要北宋“獻款”或“納款”的無理要求,實質上是要讓北宋臣服于遼國。富弼為了國家聲譽,堅持原則,堅決予以拒絕。雙方堅持不讓,談判無法進行。
到九月,宋仁宗聽從了宰相晏殊的意見,美其名為平息事端,竟然答應用“納款”的臣服字眼,答應每年在“澶淵之盟”的基礎上,增加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兩,即每年向遼交納白銀20萬兩,絹30萬匹。而且,還要北宋把這些東西送到當時的宋遼分界線的白溝(即現在河北省境內西東流向的拒馬河)。
又過了33年,到了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則由“納款”發展到“割地”以求和。
當時,遼道宗耶律洪基在位,他看到北宋時時有邊患發生,早已不滿足于北宋每年交納的20萬兩白銀和30萬匹絲絹,很想再咬一口這肥肉。于是,這年三月,他派了蕭素為使臣又向北宋提出交還被周世宗收復的土地的要求。宋神宗派了龍圖閣學士劉忱跟遼使臣談判,經過幾次協商都不能達成協議。
開始,遼方說要以蔚州(州治在現在山西省靈丘縣)、朔州(州治在現在山西省朔縣)、應州(州治在現在山西省應縣)三州的分水嶺土壟為界,劉忱跟蕭素一起去就地觀察,發現這些地方根本沒有土壟。
蕭素卻又提出,要以分水嶺為界。試想,只要是山,就有分水嶺。遼人意圖到時候可以任意訛詐騙取。北宋為了息事,又不得不答應這些無理要求。
這年舊歷七月二十二日,宋神宗派遣天章閣待制韓縝來到河東路(治所在現在山西省太原市)重新劃定疆界,被迫割讓了七百里土地給遼國。
從“澶淵之盟”到“慶歷納款”又到“熙寧割地”,北宋統治者沿著一條屈辱外交的路線越走越遠;而且,北宋統治者不僅是對遼如此,在對待西夏的問題上,也采取了同樣的外交路線。盡管蘇洵在《六國論》指出了這一弊端,但并不能改變北宋統治者的怯敵本質,因而最終招致了“靖康之難”,金人入侵,以至偏安江南一隅的結果。到了南宋,仍繼承了其先祖衣缽,并且愈演愈烈,最后造成了南宋的滅亡。所以蘇洵指出:“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宋代走的就正是“六國破亡”這一條道路,其結果不就是可悲嗎!
[六國論有關資料]相關文章:
2.六國論名師教案
3.六國論的原文翻譯
5.六國論優秀教案
7.六國論文言文翻譯
10.《六國論》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