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鼎市茂華學校 唐炯武
《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學也,猶玉之于琢磨也”。文學可以塑造人,改造人,象通過琢磨把普通的玉石制成玉器一樣,通過文學教育,可以把庸人變成知名之士。《論衡》記載:孔子有個弟子名叫子路,未入孔門時,是“勇猛無禮”的,經過孔子的教育,“卒能政事”。針對文學的教育功用和教育工作者的主導作用,《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大綱還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如何做到文道的最佳結合,已有眾多的語文教育教學工作者悉心鉆研并有諸多的專論散見于報端。筆者做為一名普通的中學語文教師,語文界老前輩葉圣陶先生說的話時刻不敢忘:“作為一個教師,只把功課教好還不夠,最重要的是關心學生健康成長”。本文就有關文道結合的方式方法等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給予闡述,見笑于方家。
一、掌握語文學科的特點,樹立語文教師的主導地位,謀求文道結合的最佳方式。
1.語文教學中有兩種傾向必須禁止:一是單純的把語文課上成語言字課,只注重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而忽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把語文課上成思想教育課,而不顧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及目的。筆者認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并不是強加給語文的一個政治任務,它應該是同聽、說、讀、寫等同起來的一項語文內容。入選語文教材的篇目都是“文質兼美,適合教學的典范文章”。從宏觀來講,為了達到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教材總是系統的選擇一些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理想教育、是非善惡正義感的教育、獻身精神的教育、勤奮求學的教育、尊老敬師的教育等內容;就每篇課文來說,都有其側重點,而且思想教育的內容也已經融在課文的主題中,不能孤立的把它列出來,從這個角度講,語文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又是零碎的,不系統的。每個語文教師都應該把握這一點,領會教材的德育體系,并制訂學期德育計劃。具體的落實到每一節課上,則要求盡其自然,貫徹德育教育應不存有斧鑿痕跡痕跡,不要讓學生形成一種語文老師要上政治課的感覺。教師中以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滲透思想教育的內容。如導課時滲透,了解背景時滲透,辨詞析句時滲透,把握情節時滲透,分析人物時滲透,探討主題時滲透等等,環節很多,手法也因人而異。但在哪個環節進行思想教育的時機最好,重要的衡量手段就是看你是在“滲透”,還是在“硬套”。領會大綱精神,重點也在“滲透”上。《辭海》解釋“滲透”時說:滲透是指液體從物質微孔中透過。理解詞義,似有一種“暗渡陳倉”的意味。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時所要貫徹的也正是這一點。比如我在上《驛路梨花》一文時,完全沒有向學生提出要學習雷鋒精神等問題。只在導課時,概括出這篇文章的故事情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提問:解放軍、梨花姐妹、瑤族老人、老余和我都為小茅屋著想的動機是什么?帶著問題,導入正課,層層剝筍,水落石出,終使學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他們都是在學習雷鋒的助人為樂精神。
2.“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既要授業又要傳道,這是不可推卸的責任。語文教學具有形象性,這是它區別于其它學科的特點之一。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去探求真理的欲望”。語文教學過程中分析文學內容時容易上得生動,學生樂聽易懂,而貫徹德育教育時就往往形成一種平板的模式,單純的說教,用老腔老調去嚇唬學生,招引學生的反感。為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不孤立德育內容,不向學生提出應該怎樣而不能這樣等問題,而是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形象特點,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茹志鵑的《百合花》這篇小說曾看過多遍,也多少體會到新媳婦的美好心靈,而一節文學概論課留下的印象更是難忘。執教老師對文章的內容只字未提,充分蘊藏釀好感情后便開始專注的朗讀,當讀到最后一段:“是我的-她氣洶洶的嚷了半句,就扭過臉去。在月光下,我看見她眼里晶瑩發亮……”時,聲音停住了。我們抬起頭,只見老師的臉上已淚流滿面,教室里,靜默一片,但我的心卻久久地被那拖毛竹的青年撞擊著,被新媳婦那晶亮的眼神震撼著,學生時代的這一節課告訴了我,要傳輸給學生某種情感或精神,唯有自己要投入,以情激情,換得學生的共鳴,真正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心靈的熏陶。
二、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貫徹文道結合的精神。
初中低年級學生好模仿,在家學家長,在校仿老師。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應該在學生面前起表率作用,而不能因自己的隨意成為學生反面學習的榜樣。比如教師要求學生不玩電腦游戲、不上網吧聊天,而自己在課堂上卻大講特講網絡上的事,逗引學生的興趣;再如給學生上《儉以養德》,邊板書邊扔粉筆,象這些教師在語文教師中還是存在的。這里暫且不談這對自己形象的損害,單是給學生間接的形成一個模仿的機會,對學生的危害也夠大了,學生會認為:老師也愛玩電腦游戲,老師也愛浪費公物,老師也說謊,老師也愛抽煙,老師也愛罵臟話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但所有這些現象的發生都將會使學生的思想教育效果變成零甚至負號。所以說,要貫徹文道結合,首要的就是教師 以身作則,嚴以律已,用自己無聲的語言帶給學生有形的教育。
初中學生的逆反心理較強,嚴厲尖刻的批語往往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在這方面,語文學科相對其它學科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利用得好,往往能事半功倍。如在上《最后一課》時,當講到小弗蘭士因遲到而產生懊悔心情時,對幾個經常遲到的學生進行目光交流,發覺他們都有愧疚之態,而且此后也準時多了。有一次在路上發現班上有兩個同學因撞車而吵而斗,等見到我時,已跑得無影無蹤,第二天當他們怯生生到校時,我并未批評他們,只是臨時改變教學內容,復習起記敘文的六要素。當談完《一件珍貴的襯衫》一文的起因后,便說到:“我的背被車碰了一下而且剮破了一點皮,所以 我怒火萬丈,砸開車門,拉出里面的人就罵就打對嗎?學生聽后搖頭大笑,爭相著把他們知道的內容喊出來。課后,這兩個男生自覺地默默的跟在我的后面,這是他們交來的最好的檢查書。我笑問:課聽懂了,得到肯定的答復后,我讓他們走了。
三、加強語文的綜合透視作用,全方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
語文是一門綜合學科,開展多種多樣靈活的語文活動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道德情操都有好處。
1、課前五分鐘立意講話。意在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要求學生的每篇稿都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每節課由一個學生上臺講演三分鐘,然后短評兩分鐘,學生評姿態、語音、音量等方面的內容,教師則針對其思想性提出自己的看法。
課前五分鐘立意講話用時雖少,但它重在日積月累。每日三言兩語的思想教育,積累起來,對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不無好處。
2、加強日記的溝通效用,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問題。對于初一的學生,要求寫周三記,這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一項極其重要的輔助手段,同時也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通過日記,你可以看到一扇扇敞 開的心靈窗口之內的喜怒哀樂。有一女生在日記中寫道:“弟弟考上了一中,媽媽把他捧上了天,而對我,左右都不順眼,不是喊來就是罵……”了解這種情況后,我首先幫她認識到媽媽的辛勞和偉大,給她解釋媽媽的偏見是有原因的,并且告訴她,只要勤奮學習,媽媽是會一樣疼她的,而且三年后照樣可以去一中。過了幾周,她又在日記中寫道:“媽媽果真對我好多了,而且還經常表揚我讀書很努力……真得謝謝老師”。還有一位男生在日記中寫道:“真討厭,又要輪到我做衛生了,大家扔的紙要我一個人掃”。我在他的日記本中寫到:你愿意自己的班級像牛欄一樣臟嗎?你能早上四點起床去看看街上的清潔嗎?《人民勤務員》中的雷鋒為什么要幫助列車員掃地板?向他提了三個問題,最后他用三篇的日記向我做了回答。
我鐘情于日記,把它當作是一條聯結師生情感的金色橋梁。寒假要學生寫日記,軍訓要學生寫日記,并進行評比,擇優展覽。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情感世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3、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極其顯赫,它綜合考察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德育水平。設計一個好的作文題目,能啟發學生的靈感,豐富學生裝的想象力,并能對學生進行直觀的思想教育。例如習作《變化就在我的身邊》,要求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的變化,感受改革開放給時代帶來的深刻變革,學生可以以小見大,用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小事來反映社會的進步、歷史的發展。再如《功到自然成》、《“為學”讀后感》、《清流與活源》等作文題,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學生的情感及思辨能力,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
總之,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蘊藏著大量豐富的感性、理性材料,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有意識地對此作出具體體驗、分析,使學生能夠在情感體驗和理性分析及其結合中,升華自己的精神境界,那么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就能更加貼近學生,更易于讓學生接受,效果也就越明顯。
2004年7月二稿
作者郵箱: fdtjw123@163.com
[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關于德育的課件
3.德育大學論文
4.小學德育小論文
5.德育自我鑒定
6.師愛德育論文
7.班主任德育總結
8.學期德育自我鑒定
9.小學德育活動總結
10.高中德育活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