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電頌》實用教案
一.學生通過預習說背景
1、創作背景:
郭沫若,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他的歷史劇《屈原》寫于1942年。當時是抗日戰爭后期,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中國的半壁河山。在國難當頭、民族存亡之際,國民黨偷襲共產黨新四軍,致使新四軍7000多人慘遭遇難,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周恩來寫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詩句。為此,郭沫若在重慶創作了《屈原》,說他要“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里,借古諷今,揭露國民黨統治下的黑暗現實。他借屈原的獨自,鞭撻蔣介石的反動統治,抒發人民的憤恨。
2、 故事背景
屈原,戰國時楚國的大政治家、大詩人。主張改革內政,合縱抗秦,但受到楚國親秦派的反對,遭受排擠和迫害,一生仕途坎坷,62歲時當他看到楚國滅亡的局勢已無可挽回了,于是投江自盡。
二.教師渲染氣氛,學生醞釀感情
《雷電頌》中時間是在午夜已過黎明尚未到來的最黑暗時候。靳尚前來布置和催促鄭詹尹執行南后毒死屈原、縱火焚尸的密令。地點在東皇太一廟正殿,那里神像林立,奇形怪狀,陰森可怖,外面雷電交加,狂風大作,氣氛令人窒息。面對這黑暗的世界,屈原想到祖國就要淪亡,聽著風吼、雷鳴,看著閃電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他激憤的心情發展到極點,像火一樣燃燒起來,滿腔憤怒,即刻就要噴涌而出!鑄成了這大氣磅礴,動人心魄的獨白。
三、學生聽趙兵老師的散文朗誦(mp3),然后自由朗誦
四.學習本文(重點是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1、舞臺說明的作用。
明確:舞臺說明為舞臺上的屈原的動作、形象外貌作了一個必要的交代,為演員的表演提供造型,也為讀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鋪墊。
2.豐富的象征--風雷電:象征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征人民群眾。無形的長劍:象征堅定的信念。“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是一方凈土,理想境地。
3、多樣的修辭--運用擬人兼呼告(就是當感情達到最頂峰時,把想象中的人和事當做就在眼前,直接向他呼喚傾訴),最直接有力地表達了愛憎;運用排比和反復,使句式整齊;多用短句,表達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語氣。反復、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達感情,使獨自更有氣勢。如,: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潰壩,洶涌奔騰。詩中還有不少反問句、設問句,“你,你東君,你是什么個東君?”“你,你紅著一個面孔,你也害羞嗎?”“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們用來打奴隸的刑具嗎?”等等。這些句子,呼喚指斥,使獨自更增強了戰斗力。 還有比喻、夸張
4、 抒情主人公通過呼喚風、雷、電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進行大膽想象,上天入地,呼風喚雷,讓屈原和急風、怒雷、閃電結合在一起,達到物我同化,從而摧毀一切黑暗勢力,也表達了他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5、通過象征的手法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作者用象征手法表現時代的重大思想主題,借古諷今,他“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里”,,用中華民族歷史上堅持正義、反對邪惡的斗爭史跡,來教育和鼓舞人民,通過歷史人物之口,表達自己的憤怒,表達人民的要求和希望。
五.對比學習
與以前我們學過的郭沫若詩歌《天上街市》《靜夜》相比,《雷電頌》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點?
六、小結
本文是話劇《屈原》中的一個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長篇獨自,文章把屈原和風雷電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毀滅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愛國者的形象。
(作者注明:我想要的是這種短小精悍的實用性強的教案,就象本文是自讀課,安排的內容應該是一節課就能完成的。希望大家能多多上傳這種教案,而不是內容的堆砌。)
[《雷電頌》實用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雷電頌》的教案
2.雷電頌優秀教案
3.雷電頌教案設計
4.雷電安全教案
5.音樂教案歡樂頌
6.危險的雷電教案
10.《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