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諫厲王弭謗》教案
教學目標
(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國語》的相關知識。
2、讀準“瞽、瞍、矇、耆、隰”等偏僻字的讀音。
3、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和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借助注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召公諫辭明白透徹、深入淺出的特點。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虛心聽取批評的情操。
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文言實詞及省略句式。
教學難點
感受召公諫辭明白透徹、深入淺出的特點。
體會“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幻燈片。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語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
二、結合注解,了解《國語》的相關知識。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史,時代大約在戰國初年共二十一卷,分《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部分,記敘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東周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國內政外交等事件。司馬遷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睆拇艘话愣颊J為《國語》乃左丘明所作。由于《國語》在內容上比較接近《左傳》,又具有同樣的史料價值,所以《國語》又有《春秋外傳》之稱。
三、教師范讀。
四、學生初讀課文,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召公(shào) 弭謗(mǐ)
瞽獻曲(gǔ) 瞍賦(sǒu)
矇誦(méng) 耆(qí)
隰 (xí) 阜(fù)
五、學生結合注釋再讀課文、理解掌握文言實詞和文言句式。
1、召公諫厲王弭謗
諫:動詞,勸說,勸告。(鄒忌諷齊王納諫,)
弭:消除,阻止
謗:公開批評指責別人的過失
譯文:
2、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目:用眼睛看看,名詞用作動詞。表示敢怒不敢言。
譯文:
3、是障之也
障:防水堤壩,名詞用作動詞,堵住、阻隔。
4、近臣盡規,親戚補察
親戚:古今異義。古:族內外的親屬;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譯文:
5、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為:治
譯文:
(省略句,例子如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衛醫,使監謗者。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六、結合講解和譯文,學生三讀課文,分析內容。
(一)解析第一段內容
1、請找出能體現厲王性格特征的詞語,說說厲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虐、怒、殺”暴虐兇殘、殘忍昏庸
2、正由于厲王的行動,導致國人怎樣?(從文中找出原句)
謗王--道路以目
3、“國人莫敢言”,是國人真的沉默無語,俯首聽命了嗎?
沒有,而是即將“在沉默中爆發”,人民在沉默中孕育著反抗,這是高壓下的沉默,是火山噴發前的死寂。
(二)瀏覽第二段
本段主要是召公的諫辭。
1、召公對厲王弭謗的方法有何批評?(原文)
明確:是障之也。(隨后用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來說明堵塞言論的危害性。并指出“為水”的最有效的辦法是“導”,“為民”的最有效的辦法是“宣”。)
2、古代天子聽政如何廣開言路?
明確:直接的:①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②瞽獻曲,③史獻書,④師箴,⑤瞍賦,⑥曚誦,⑦百工諫。
間接的:①庶人傳語,②近臣盡規,③親戚補察,④瞽、史教誨,⑤耆、艾修之
3、結合本段,說說天子聽政為什么要廣開言路?
明確: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即民之“口”能說出國家政事的善敗好壞,推行人民認為好的,防范人民認為壞的,才是豐富財用衣食的關鍵,這是國家生死存亡,治亂興衰的大事。
(三)瀏覽第三段
召公如此精辟的論斷,收到了應有的效果嗎?
明確: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十、討論題。
結合現實生活,談談課文對你的啟示。(假如你是一個領導者,面對群眾的意見你該怎么做?我們每一個面對別人對你的批評和意見,該怎么做?)
十一、小結全文。
《召公諫厲王誹謗》是先秦散文中的現實主義名篇。文章描寫了周厲王得知人民不滿后,不僅不加悔改,而且變本加厲地對人民進行鎮壓,致使人民敢怒不敢言,終于“流王于彘”,也從側面反映出人民力量的偉大,從而揭示出壓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歷史規律。更向領導者提出一個真理理:要廣開言路,多聽群眾的意見,聽不同的意見,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促進我們學習、工作、事業的順利健康發展。
十二、作業布置
下課后,請同學給我們提提意見,聽聽他們對我們都有什么樣的意見;回家后,請爸爸媽媽給我們提提意見,聽聽他們對我們又有什么樣的意見。
[召公諫厲王弭謗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5.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送東陽馬生序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