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沭縣第一初級中學 張佃光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綠色作文教學就是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讓學生走出學校,以大自然為友、以生活為師,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融為一體,把大自然放進視野,裝在胸中,揮寫出真實而精美的文章。變閉門造車為開門育人,徹底推倒學生與大自然之間的那道“柏林墻”。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指導學生寫作,可以實施“三部曲”。
第一曲:攝入眼中原形之美
攝入眼中原形之美就是讓學生放眼大自然、走進大自然,細心觀察身邊的景、身邊的事、身邊的人,有選擇地攝入眼中大自然的原形,得到美學層面的欣賞。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色彩絢麗、爽目動人的自然環境,從而得到自然環境的初步印象。這種印象就會促使學生油然產生喜悅之情,自覺地去體驗大自然的美景。例如:星期天帶著部分學生去日照看海,當學生來到海邊時,有的學生就情不自盡地高呼:“!多么美的大海呀”;有的學生高歌一曲;有的學生詠詩數首。這就是說,在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時,學生能“融入”對象,感受美的具體原形,知其“然”。在此基礎上就會產生像鄭板橋在一幅《墨竹圖》中題道:“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的心理活動。但這種美的原形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這就會自然地促使學生去探究它為什么美,又美在哪里,進一步促使學生去查閱資料,間接看“竹”,留意作品中現成的各種描寫,如對景、對物、對人的描寫,希望知其“所以然”。一位學生說得好:自從我觀;貋碇,大海波瀾壯闊的美好景色、漁民老爺爺的熱情、趕海小姑娘的辛勤、潮起潮落的變化等等,常常在我腦子里浮現,總感覺想寫點什么。于是,學生就會在感受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的層面上“出而觀之”,進行審美判斷,這就自然地進入了寫作過程的第二階段。
第二曲:審視胸中變形之美
審視胸中變形之美就是讓學生將有選擇地攝入眼中大自然的原形,進行疏理、提取、綜合、加工,形成胸中的變形意象。在這一階段,學生通過思索和分析,進一步領會大自然的原形之美所蘊涵的意義、揭示的復雜問題以及生命活力之所在。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審美興趣的情境,引導、啟發學生經過獨立的思考,將大自然的原形之美進行創造性地變形,從而使學生的情感、意識和良好的行為品德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并作出理解性的情感評價。例如: 一個星期天,我特意帶領部分學生去爬蒼山。其中包括本班三名染上吸煙壞習慣的學生,并讓班長高樹同帶上他爺爺的煙嘴。山腳下,我告訴學生:“今天,我們進行一次登山比賽,誰第一個到達山頂,就讓誰做一個實驗。實驗材料是:一棵苦菜,一只活蜥蜴。”話音剛落,學生都異常激動,立刻活躍起來,個個精神抖擻,躍躍欲試,真似幾十支待發的利箭。比賽結束后,學生團團圍住了第一個到達山頂的王飛。在我的指導下,王飛開始做實驗。他將煙嘴中的煙油涂在蜥蜴的頭上,蜥蜴聞到氣味后一會兒便不動了,就像死的一樣。學生都感到非常吃驚。這時我輕輕地告訴學生:“煙油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焦油等物質,這些都是很毒的有害物質,蜥蜴就是因中毒而窒息。同樣,香煙里面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危害也很大,吸煙的人容易患慢性氣管炎、肺癌等疾病,尤其是青少年時期,呼吸道黏膜容易受損,吸煙的危害則更大!闭f這話的時候,我故意環視了一下那三個吸煙的學生。
最后,為了引導學生放生,保護有益動物,我用苦菜汁滴在蜥蜴的口中,然后告訴學生:因為苦菜汁具有極強的解毒作用,等一會蜥蜴就能復活。果然不錯,一會兒蜥蜴慢慢恢復了原來的狀態,跑到了茂密的草叢中去了。這時,我又告訴學生:“這樣的實驗再做幾次,蜥蜴就會因中毒太深,導致死亡!本瓦@樣,實驗在大家的唏噓聲中結束了。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通過觀察、操作、思考、領悟,不僅掌握了生物學中有關動植物的知識,而且對實驗內容所蘊涵的意義作出了審美判斷,從而開闊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判斷能力,以致使學生眼中大自然的原形趨于變化,走向變形。有一位學生感慨地說:“老師,這個實驗讓我真正明白了吸煙的嚴重性,回校后我一定要寫一份深刻的檢討書,以此來告誡其他同學!边@個實驗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這就足以說明:變形并不是對大自然的扭曲,也不是違背社會生活的邏輯,而是著重于與生活的“神似”。很顯然,胸中之美已經是攝入眼中原形之美的“變形”,它不僅多了一重主觀因素,而且為“落筆倏作變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變形過程中,教師要施加積極的正面引導,給予正確的鼓勵性評價。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喚起學生的表達欲望,又能促進學生急于想“寫什么”,并考慮“怎樣寫”和“為什么寫”。這樣又進入了寫作過程的第三階段。
第三曲:表達手中藝術之美
表達手中藝術之美就是指學生經過體驗、感受、審美判斷之后,反復思索、回味大自然的動人、動情之處,并由此生發開去,產生出對社會、人生、藝術的某些新的領悟,以致沉醉其中,使自己的心靈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升華,眼界在不知不覺中有了開闊,達到了審美享受的極限,產生了及時進行藝術表達的心理需要。
我們知道,鄭板橋畫竹子,可以說是得心應手,信手拈來,根本用不著再去觀察、臨摹。為什么呢?這就是竹子的形象已爛熟于他的心中,即胸有成竹。事實上,非獨畫竹如此,寫作也是如此。學生觀察的多了,積累的多了,胸中自然有丘壑,有故事。同樣學生根據表達的需要,可以信手拈來“胸中之竹”。基于此,指導學生行文自然成了問題的關鍵。我在作文教學中,根據不同文體的要求,對學生寫作主要作了如下指導:
記敘文:1.立足一個人、一件事寫出矛盾、寫出波瀾。要有完整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開端、發展、高潮、結局)。2.記敘與描寫要結合,許多學生常犯的毛病就是寫記敘文只知記敘不知描寫,結果寫成流水帳。一定要突出描寫的作用,用描寫展示人物性格,用描寫展現事件的發展過程。3.記敘中可以有抒情、議論的文字,但要強調,記敘、描寫是主,抒情、議論是輔,主次不可顛倒。一旦抒情議論過分過多,文體特征就不明顯了。
議論文:1.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缺一不可。贊同什么,反對什么要旗幟鮮明,不可含糊其詞。2.事實論據的選擇要注意精煉,切不可長篇引用記敘性文字,以致敘議失調、文體不明。3.議論文的語言重在“議論”,要在“議”中出“理”,“論”中顯“力”。
散文:對于散文而言,學生常犯的毛病是“形散神也散”,材料隨意,結構松散,主題不明,隨意落筆,想到啥說啥,最終使文章如一盤散沙?梢哉f,學生作文中絕大多數文體不明的文章就是這類所謂的“散文”,所以寫散文關鍵要注意利用題記、段首語、結尾句等隨時突出主題。
在此基礎上,如何讓學生寫出的文章錦上添花,修改就顯得至關重要。如王安石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其中“綠”字,先用“到”,又用“過”,皆圈去,著此“綠”字。不僅色彩盎然,而且動勢極強,把春天生機勃發的特色逼真生動地表現出來了,一字之差竟使此句成為千古名句。在作文修改上,我重點指導學生在“刪、增、調”上下功夫,使文章精彩而富有生活氣息,并對寫出創新性文章的學生,給予多種形式的鼓勵性評價。這樣經過長期的訓練,寫作能力就會螺旋式提高,真正達到創造性地藝術表達。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只要引領學生注意綠色素材的收集、整理、加工、提煉,并進行創造性地表達,就一定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達到“熟”中生“巧”。切忌投“機”取“巧”,闖入寫作的“誤區”,造成“灰色污染”。
[綠色作文教學三部曲(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軍訓日記之三部曲
2.小作文教學課件
3.作文教學隨筆
4.中學作文教學課件
5.初中作文教學課件
6.作文教學課件
8.小學作文教學隨筆
9.想象作文教學課件
10.桔子作文教學課件